2歲娃反覆便血不見好,竟是因為身體多長了這個東西

2024-01-05     湖南醫聊

原標題:2歲娃反覆便血不見好,竟是因為身體多長了這個東西

金黃金黃的就是正常的,黑綠黑綠的就是不消化,吃母乳和吃奶粉的還不一樣,當媽的一聽就知道,說的是寶寶的便便。

有寶寶後很多媽媽都學會了「鑒便」技能,成為了不折不扣的「屎學家」,可以從寶寶便便的色號、形狀、氣味來判斷寶寶的身體狀況,當粑粑出現便血那是怎麼回事呢?

故事回顧

近日,石門縣中醫醫院肛腸科收治了一名2歲的小患者。翰翰(化名)近2個月反覆出現大便帶血,爸爸媽媽很是擔心,帶著翰翰多次前往市裡及省級醫院就診。

因為翰翰平時大便乾結,一直被當做肛裂治療,口服、外用、中藥、西藥都有嘗試,但是便血一直未見好轉。

為尋求幫助,翰翰爸爸帶小翰翰來到了石門縣中醫醫院肛腸科門診,醫生聽到了瀚瀚爸爸媽媽的描述,隨即對小翰翰進行了仔細的查體,終於找到了小翰翰反覆便血原因:直腸下端竟然摸到了小指頭大小的腫塊!

為明確診斷,醫生帶翰翰來到肛腸科住院部灌腸,隨後在腸鏡室進行了腸鏡檢查。腸鏡結果顯示小翰翰的直腸上長了一個息肉。

為明確診斷及切除息肉,醫生建議小翰翰住院進行手術治療。術後病理結果提示:幼年性息肉。

目前小翰翰已經順利出院,加上中藥調理,小翰翰大便也十分規律通暢,再也沒有出現便血的情況。

1、什麼是幼年性息肉

幼年性息肉是病理診斷,屬於腸道錯構瘤性息肉,發於10歲以下兒童,幼年性息肉平均發病年齡5.0-7.4歲,且男多於女。

小兒幼年性息肉是小兒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原因,多為單發,大約80%息肉位於直腸、乙狀結腸,極少數位於盲腸、升結腸。

無痛性慢性便血是幼年性息肉的主要症狀,這是由於糞便壓迫息肉表面而引發出血。目前幼年性息肉的病因仍不明確,可能與慢性炎症或先天性遺傳等因素有關。

2、娃有腸息肉,一定要切除嗎?

部分息肉不僅可導致反覆便血,引起慢性貧血,多處就醫服藥無法根治,還可引起繼發性腸套疊、腸梗阻等,多發性息肉甚至可導致生長發育遲緩。

雖然絕大部分兒童結直腸息肉是良性病變,極少發生惡變,但有文獻報道即使幼年性息肉也有潛在的惡變風險,因此早診斷早治療仍是必要的。

3、為啥孩子長這個息肉就拉血呢?

醫生表示:日常生活中家長要特別注意兩大症狀:一是便血,二是肉團。

因為這類幼年性息肉多由黏膜腺體及黏液囊腫組成,結締組織間質多,瘤體質地鬆軟而且微血管豐富,富含大量炎細胞。

糞便及腸道蠕動對息肉會產生摩擦,以及息肉蒂扭轉、缺血,日久壞死,再加上腸腔內細菌感染瘤體造成瘤體表面糜爛、淺潰瘍形成及化膿性炎症,從而導致便血。

低位息肉隨大便脫出於肛門口時易被發現,多為圓形、表面鮮紅色的「小肉團」,大部分有蒂,用手輕輕推送可還納入肛門內。個別患兒亦可發生息肉蒂扭轉、崁頓壞死。

部分高位的大息肉可因腸蠕動受阻或蒂柄牽引腸壁,而引起腹痛甚至腸套疊。多數高位息肉則難以被發現,需要藉助超聲或結腸鏡檢查。

發現以上情況不必太慌張,只要完善腸鏡檢查必要時經肛門或者內鏡下切除息肉就沒啥大問題的啦......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 石門縣中醫醫院 鄭夢潔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ZS。部分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2cd5a40f46e9cb767e4ec5ad81bf9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