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開到日本去了。
前不久,有網友在小紅書上發現了蜜雪冰城在日本的帳號,並曬出了蜜雪冰城日本門店的照片,大家熟悉的「雪王」在日本街頭攬客,甚至還坐上敞篷車招搖過市。
預計蜜雪冰城的日本首店將於今年3月份開業。
有網友說,蜜雪冰城在日本的門店設計,比國內門店要顯得「高端」一些。畢竟在北上廣小資們的心目中,蜜雪冰城的審美一直是「土」的代名詞。
但土歸土,一點也不妨礙蜜雪冰城成為中國茶飲界的霸主。
根據大眾點評的數據,中國茶飲果汁品牌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蜜雪冰城、古茗、書亦燒仙草、茶百道、滬上阿姨。其中,蜜雪冰城的門店市占率超6%,超過後三位市占率的總和。
目前蜜雪冰城擁有兩萬兩千多家門店,位居全行業之首,它們分布於從北上廣深到小縣城的各個城市,平均1.2小時就有一家蜜雪冰城新店誕生。2021年,蜜雪冰城凈賺了19個億。
價格無疑是蜜雪冰城的殺手鐧,一杯喜茶的價格從20元到35元不等,而蜜雪冰城最貴也就賣到10塊錢,最便宜的才5塊錢,直接秒殺99%的競品,「10元以下無對手」的稱號絕非浪得虛名。
蜜雪冰城用它的超低價,在茶飲店這片紅海市場中碾壓對手,一騎絕塵,成為了教科書般的存在。
1
找到增長飛輪
1997年,蜜雪冰城的創始人張紅超在鄭州開了一家餐飲店,兩年後,他把這家店正式更名為「蜜雪冰城」。
一開始,蜜雪冰城只想做一家餐館,從果汁、漢堡、炸雞到西餐啥都賣,差不多是肯德基、麥當勞的山寨版。
之後幾年,蜜雪冰城先後改名為「蜜雪冰城中西餐廳」與「蜜雪冰城家常菜」,打著餐館的名號開了近十年。
早期的蜜雪冰城餐廳
不過此時的蜜雪冰城尚未找到自己的增長飛輪,如果它繼續開餐館的話,今天我們恐怕就聽不到這個名字了。即便能活下來,也不過是一家默默無聞的小餐館。
轉折發生在2006年。
一次張紅超在逛街時偶然發現,一款冰淇淋的價格居然能賣到18塊錢。
這種價格在當時已經是「天價」,即便放在今天也不便宜。要知道,連「雪糕刺客」的鐘薛高也不過15塊錢。
冰淇淋賣這麼貴,沒道理!於是張紅超開始琢磨,能否開發一款便宜的冰淇淋,讓人人都吃得起。
他買了一堆冰淇淋回家,對原料進行拆解,並按成本倒推,於是「一元冰淇淋」應運而生。
2006年,蜜雪冰城推出「超級冰堡」的冰淇淋,售價僅1元,由於物美價廉大受歡迎,蜜雪冰城的生意突然火了起來。
以「一元冰淇淋」為起點,張紅超發現了蜜雪冰城致富的密碼,那就是極致的性價比。背後的邏輯很簡單:性價比越高,買的人就越多,買的人越多,企業規模就能擴大。對餐飲這種幾乎沒有競爭門檻的行業而言,規模就是最大的護城河。
為了進一步降低成本,蜜雪冰城砍掉了多餘的產品,僅僅聚焦冰淇淋和茶這兩大品類,自此正式轉型為茶飲店。
不久之後,蜜雪冰城有了自己的加盟店,僅2007年一年內,蜜雪冰城的加盟店就達到了26家。
2008年,蜜雪冰城商貿公司註冊成立,企業發展駛入快車道,2008年的新增門店數達到了180家。
2012年,蜜雪冰城的門店數量到達了1000家。
從2013年起,蜜雪冰城創建了自己的物流中心與原料供應基地,以鄭州為中心,蜜雪冰城開啟了向全國進軍的步伐。
2018年,蜜雪冰城在越南的首家門店在河內開業,之後又在印尼、越南、澳大利亞、韓國開設門店,吹響了海外擴張的號角。
2021年,一首「我愛你,你愛我,蜜雪冰城甜蜜蜜」的洗腦神曲火爆出圈,蜜雪冰城一改「悶聲發大財」的低調本色,成為茶飲界的網紅。
從默默無聞到火爆全網,為了這一天,蜜雪冰城足足等了24年。
2
強悍的供應鏈能力
很多人以為蜜雪冰城是一家茶飲店,但本質上,蜜雪冰城更像是一家食品加工工廠。
連鎖店的商業模式,通常分四種。
第一種是直營店,房租人員水電煤都由自己負擔,大多數餐飲連鎖的初期都採用這一模式。管理方便,但成本太高,難以快速擴張。
第二種是依靠自己的名氣吸引加盟商,讓他們掛著你的牌子開店。你要做的就是收加盟費,其餘啥也不用管。
這種模式的優點是賺錢容易,但缺點是一旦加盟商出了紕漏,砸的是你的牌子。
第三種模式是把規模做起來,向供應商壓價,然後低買高賣給加盟商賺取差價,名創優品就是這個路數。
這種模式雖然賺錢多,卻以犧牲上下游的利益為代價,所以名創優品的葉國富才會說:加盟店的盡頭是零和博弈。
第四種模式,是讓企業採購原材料,加工後賣給加盟店。
這種模式最大的好處,是加盟商可根據銷量進行採購原料,賣多少就買多少,沒有了囤貨的壓力。
顯然,第四種模式對加盟商最為友好,我向你提供核心原料和技術,剩下的你自個兒做主,加盟商自負盈虧。
蜜雪冰城所採取的,就是這種模式。
從收入端來看,蜜雪冰城的大部分收益,皆來自於食材、包裝和設備的銷售,它們主要被賣給加盟商。據統計,在2021年蜜雪冰城的收入中,有69.89%來自食材,17.19%來自包裝,6.72%的收入來自設備。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把蜜雪冰城視為食品工廠的原因,它的核心產品不是奶茶和冰淇淋,而是固體飲料、濃漿、果醬、珍珠粉圓、罐頭和咖啡豆,它把這些原料賣給加盟商,再由各門店在現場製作包裝賣給消費者。
早在十多年前,蜜雪冰城就通過建立中央工廠實現了核心原料自產自銷。2014年,公司成立焦作物流園,並自建倉儲物流體系,率先實現了物流免費。在河南溫縣,有蜜雪冰城最大的產業園,負責食品加工、倉儲和培訓,蜜雪的工廠已實現完全自動化生產。
有了規模,蜜雪冰城就有了向上游供應商合作的底氣,它的奶源來自紐西蘭,它的茶來自斯里蘭卡,它的檸檬來自南非和安岳,後者有中國「檸檬之都」的美譽。
儘管蜜雪冰城賣得很火,但它的產品線始終穩定,迄今為止只有四個品類:冰淇淋與茶系列、 奶茶&特飲、 奶蓋茶&原味茶、 真果茶系列。
這些產品的特點是,配方容易,製作簡單,易於標準化,隨便招個人,幾天就能上手。從這個意義上,蜜雪冰城與咖啡界的瑞幸有幾分類似,後者同樣是靠標準化作業迅速擴張,都有著顯著的工業基因。
3
蜜雪冰城加盟商賺不賺錢
蜜雪冰城的成功,離不開千千萬萬加盟商的加入。沒有加盟商,就不會有蜜雪冰城的帝國版圖。
但蜜雪冰城想要持續成功,必須讓加盟商也賺錢。
那麼,加盟蜜雪冰城需要多少錢?
先是加盟費,說實話,蜜雪冰城的加盟費按城市能級計算,省會與一線城市為1.1萬元/年,地級市9000元/年,縣級市7000元/年。
雖然加盟費不高,但把其他費用加進去,情況就不同了。
採購設備需要花8萬元,裝修費8—10萬元,首批原材料費用5萬~8萬元。倘若再算上房租和轉讓費,一家蜜雪冰城的單店投資大約在40萬元左右。
40萬元高不高呢?其實蜜雪的加盟商有很多是過去的街邊小店,生意好的時候,一年凈賺二三十萬不成問題。但是當蜜雪冰城出現後,其性價比優勢立即碾壓各小店,他們不得不從蜜雪的對手,變成盟友。40萬投資,相當於街邊小店過去幾年的利潤。
即便如此,加盟蜜雪冰城門檻在行業里仍舊很低,公司也不抽成,門店自負盈虧,這就更容易吸收小店加入,擴大蜜雪的版圖。
但這不意味著加盟商想賺錢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專家算過一筆帳,除去前期投入與固定成本,蜜雪冰城門店的員工按五個人,每人月薪4000元計算,一年得花24萬元。水電費按2000元/月計算,每年得花2.4萬元;再按照毛利率50%與客單價8塊錢計算,如果一家店想在一年內回本,每日銷售的茶飲數不得低於426杯!每隔3.4分鐘,你就得售出一杯奶茶或冰淇淋。
聽起來有些誇張,但3元的冰淇淋,4元的檸檬水,10元的奶茶,不拼了老命多賣,想要回本就是天方夜譚!一位鄭州市區蜜雪冰城的加盟商向媒體透露,如果你一個月的營收低於七萬,你這個月就等於白乾。
而且茶飲一般都有淡季和旺季,旺季時,你一天忙不過來,還得多招1~2個小工。到了淡季,兩個人幹活都嫌多。
此外,不同的門店地段也不同,開在鬧市區,生意是好了,但是競爭對手多。開在非鬧市區,房租是便宜,但客流量少得可憐。
更要命的是,蜜雪冰城已經有了兩萬兩千家門店,城市裡的好地段,基本上都被之前的店占滿了。
這還不算,蜜雪冰城不僅卷對手,還卷自己人。
以前是方圓十公里內有一家蜜雪冰城,後來是方圓五公里內有一家蜜雪冰城,如今則變成了方圓2公里之內有一家蜜雪冰城!
一位蜜雪冰城的加盟商,辛辛苦苦幹了好幾年,好不容易生意有了起色,還只能賺一點微利,可轉眼間,身邊又多出了兩三家對手和自己搶生意,而且大家都掛在同一個名下!
所以加盟能不能賺錢,往往取決於天時地利,不能一概而論。
品牌剛起步的時候你選擇加盟,那時候公司正在擴張,競爭對手不多,你也能跟著一起賺,即便談不上盆滿缽滿,至少還能賺點辛苦錢。
等品牌名氣響了,規模也大了,你再想加入,一方面人家會挑三揀四,更重要的是,留給你賺錢的機會已經不多了,大家都在卷,同行與同行之間,加盟商與加盟商之間,到頭來你會發現,一整年都在給別人打工。
雖然賺錢很難,仍不妨礙每年有大批加盟商加入蜜雪冰城,因為在其「十元以下無對手」碾壓下,同打性價比牌的小店毫無還手之力。如果他們想繼續做這門生意,找一條大船加盟,選擇被大牌「招安」,無疑是明智的選擇。
4
捨棄不必要的東西
蜜雪冰城的成功,是茶飲工業化的極致案例。其核心能力在於供應鏈,依託供應鏈的優勢,蜜雪冰城猶如當年的沃爾瑪,用低價征服廣大消費者。
蜜雪冰城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是「土」的代名詞,無論它的門店、營銷還是包裝,看起來都很low,尤其和喜茶、星巴克這些行業翹楚相比,缺乏大牌應有的「調性」。
蜜雪冰城不是沒有提高「調性」的能力,它也曾嘗試開過一些面積不小,裝修也很高檔的門店,比如以下這兩個。
然而,一旦蜜雪冰城以這種風格開店,裝修費用就會成倍上漲,一筆帳算下來,這種門店除了給自己「長臉」外,貢獻不了多少營收。
2019年,蜜雪冰城找來國內頂級諮詢公司華與華給自己做營銷包裝,華與華CEO華杉告訴蜜雪冰城:我們不要逼格,要的是格局。
什麼是格局,是產品力,門店數,是性價比,其他皆是浮雲。
於是蜜雪冰城不再糾結,所謂調性也好,逼格也罷,純屬自欺欺人。消費者不會為你的逼格買單,他們真正在乎的是產品和價格。
有人可能會反駁,難道逼格不重要嗎?那該如何解釋喜茶賣得好?在茶飲界,以喜茶、奈雪的茶為代表的高端品牌,一向以調性與逼格著稱,構成了行業的天際線。
而以蜜雪冰城為代表的平價品牌,則代表了行業的地平線。
相比於天際線,地平線更加穩固和紮實,鑒於最近一年來新消費品牌的退潮,蜜雪冰城的成功更值得我們借鑑。
奶茶和冷飲賣高價,到底合不合理?消費者憑什麼要為高價買單?
與汽車、家電、服裝這些耐用品相比,飲料屬於典型的高頻易耗消費品,這也決定了消費者不可能為此支付太高的價格,因為它們既不耐用,也不能炫耀,滿足的不過是一時的體驗。
你可以為一輛豪車多支付幾十萬元,可以為一款奢侈品包花掉一個月的工資,但你不會經常多花幾十塊錢買一杯奶茶,哪怕它味道確實還不錯。
因為這些東西帶給你的美好是暫時的,邊際效應會迅速遞減,與之對應,你的邊際投入也不會很高,最終必將降至與邊際收益同等的水平。
所以,即便某些品牌能憑藉口味和視覺衝擊賣個好價格,但終究難以持續。
很多新消費品牌一開始沒能明白這個道理,它們憑藉所謂「調性」出圈,把不少力氣花在營銷和包裝上,雖然有的也在產品上花了功夫,但因為消費者覺得不划算,復購率就比較低。
所以我始終覺得,新消費是個偽命題,很多新消費品牌不過是新瓶裝舊酒,靠噱頭贏得一時的掌聲,到頭來終究是一地雞毛。
正因為懂得了這一點,喜茶從年初也開始降價,而且開始開放加盟店,試圖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平價品牌。
而蜜雪冰城很早就看穿了行業的本質,當別人在天上飄的時候,它始終堅守在地平線上,更確切地說,它是在貼地飛行,抵達自己的無垠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