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專訪】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李強 :新清河實驗的「社區營造」法

2023-11-28     中國小康網

原標題:【小康專訪】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李強 :新清河實驗的「社區營造」法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 孫媛媛

供圖/受訪者

新清河實驗是在截然不同的社會歷史環境下進行的一場社會學實驗,擔負著增進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時代使命。

社會學歷史上的「清河實驗」可以追溯至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當時的社會學家楊開道、許仕廉在北平西北郊外清河鎮開展了鄉村建設實驗,命名為「清河實驗」。1937年,由於日本軍隊占領北平,老一代的清河實驗就此中斷。而「新清河實驗」是自2014年起至今,由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李強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在北京北五環外的清河地區所做的社會學社區研究和社區治理的探索與實驗。

在「新清河實驗」中,主要關注哪些方面的社會問題?有哪些具體措施來保障社區居民權益?對基層社區治理的探索及其價值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小康》雜誌、中國小康網專訪了「新清河實驗」課題組主導者、《新清河實驗》著作主創李強。

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

《小康》·中國小康網:請您介紹一下「新清河實驗」的基本情況。

李強: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將「社會管理」修改為「社會治理」。「管理」強調政府主導、分級統攝,而「治理」依託多元主體、協同共治。從治理實踐來看,發達的信息網絡和自組織的社會協同是多元共治的基礎設施,鼓勵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多方參與。

自2014年開始,我們團隊在基層開始實施「新清河實驗」,到現在9年多時間。由於社會治理重心下移,怎樣能夠在基層社區發動起居民廣泛參與,實現有意義的社會治理?我們國家特點就是老百姓有積極性,「新清河實驗」其實就是挖掘老百姓的積極性,具體內容涵蓋五個方面:

第一,組織上的社區居委會議事委員實驗。全國各地也都做了類似的探索,等於擴大了居委會的代表,真正實現社區居民自治。

第二,社區空間改造實驗。空間改造意義非常巨大,基本上每個社區、小區一挑就能挑出毛病來。如果有經費,做一些和空間相關的小的改造是沒有問題的。當然大的空間改造動不了,需由規委批,小的改造是可以的。

第三,社區保障改善民生實驗。這是老百姓最大的需求,我們在社區居民養老服務方面做得多一些,因為老舊小區的人口老齡化都很嚴重。

第四,社區物業管理實驗。其實只要把物業建設好了,小區就建設好了。現在基本上物業分成幾種不同情況,新建的商品房小區都有比較好的物業,但是非商品房小區、房改房、老舊小區很多沒有完整的物業管理,這樣的小區也沒有繳納物業費的傳統,現在遇到的問題就比較多。

第五,社區社會組織實驗。我們成立了一個社區提升中心,也是海淀區正式批准的。街道也比較支持,把它作為一個基層社會組織專門推進清河地區的社區提升。

《小康》·中國小康網:因為怎樣的機緣,令您想要繼續「清河實驗」?

李強:新清河實驗是在截然不同的社會歷史環境下進行的一場社會學實驗,重啟清河實驗既是當下中國社會治理現狀及所面臨諸多問題的迫切呼喚,也是社會學研究中國社會變遷、增進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時代使命。

1928年,燕京大學的楊開道、許仕廉兩位教授帶領學生做清河調查,當時叫「實驗」,後來我們就加了一個「新」字,改為「新清河實驗」。從學術上則是追蹤梁漱溟、晏陽初他們所倡導的鄉村建設——歷史上曾經有過一些知識分子到鄉村去,從文化建設等各個方面來推進鄉村建設,也叫「鄉村建設派」。

2014年,時任海淀區委書記隋振江同志也想推進社會治理,他和我商量,是否能在海淀選一個地方做實驗點,我當然很高興,馬上就想到清河。由於合作有當地黨政的支持,所以工作的推進比較順利。

研究地點選在清河,第一因為清河離清華近,學生騎車出了五環就是清河;第二因為社會學歷史上就有清河實驗,有歷史傳承;第三有利於深入紮實的社會調查,傳統上學生基地都很偏遠,有的時候在不同的省份,去了以後往往是走馬觀花,調查難以深入持久;第四清河這個地方社區類型複雜,大部分是城市,但也有農村,社區類型在全國有代表性。

清河地區位於海淀區東北部,北到西北旺,南到北五環,西至京新高速,東至京藏高速。轄區面積9.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本地加外來)接近20萬,社區居委會29個(包括村莊),裡面還包括村委會。清河社區構造比較複雜,在全國具有代表性,屬於城鄉結合部,到現在為止還有戶籍農民,有自建房屋,還有一些出租房,組織系統上還叫作農村。也正是因為社區多元化,我們碰到的問題和全國的社區治理就比較吻合,因為全國也是城鄉交融,城市農村的界限也不是特別清晰,城市向農村擴展,也占領了很多農村土地。我們在全國做了很多其他調研,比較了解情況,所以當時選擇了清河,社區代表性比較突出。

共建共治共享 激發社會活力,改善社區各個方面的積極性,是「新清河實驗」特別重要的價值觀念。圖為毛紡南社區居民最後選中的社區廣場規劃圖。

精細治理 推動城市街區微更新

《小康》·中國小康網:在「新清河實驗」中,您主要關注哪些方面的問題?

李強:第一是組織實驗。要想讓老百姓參與,就得有組織。清河這個地方之前主要是毛紡廠,後來毛紡廠衰落了,但是毛紡廠的社區還在。毛紡廠的老同志說起過去的歷史都是很有光榮感的,當年毛紡廠的工人在這個地方社會地位是很高的。怎麼現在毛紡廠居民區弄成這個樣子呢?所以他們的一些老同志自己建立了一個組織,叫做「毛紡廠居民委員會議事委員會」,經常給居委會提意見。

城市居民委員會如何真正實現自治也是個大問題,改革難度很大。現在的居委會都是街道黨政聘來的雇員,街道給發工資,絕大多數居委會工作者不是本社區或本小區的居民。這就存在一個問題,作為上級派到這兒的工作人員、雇員,任務當然就是完成上級指令,「居民自治」從何談起呢?

第二是社區空間改造。我的研究方向是社會學學科,我帶的很多學生是建築學學科,他們主要做大規模的幾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建設,對於小規模的社區改造,他們也沒有經驗,所以這次實驗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新的開拓。

在社區公共空間改造方面,居民參與度很高。居民對於空間方面提出的想法,有點像簡·雅各布斯在書中所說的,居民的生活軌跡常常沒有按照設計師設計的路徑去走,她批評說:美國規劃師的一些想法是在屋子裡拍腦袋想出來的。實際上居民的行動軌跡、行動頻率很可能跟規劃師想像的不一樣。我們常常看到很多公共設施的規劃、建築設計並不合理,所以規劃不能拍腦袋,需要有很多深入的基層調查、一線數據的支撐才能做好規劃。

一個社區要有活力,得有活動的區域才能展現活力。所以,經過擴建改造以後,我們在陽光社區中心區域創造出一塊活動中心。根據北京市規劃委員會規定,蓋公共活動空間不能是實體性房屋,所以我們請建築學院和社會學系雙方共同思考怎麼能夠最大限度地改善公共活動的空間系統。蓋商品房的商人也不懂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沒有配套的兒童活動中心等等,不是每個小區都把空間方面做得很好,所以我們就在空間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為老百姓帶來了很明顯的生活便利。

我們認為,未來中國小區改造是很有前景的一項事業,未來會有一個全新的職業叫社區規劃師。為此,我們清華大學社會學系還出版了一套社區營造及社區規劃工作手冊。長遠來看,大規模的房地產不太好興起了,但是老舊小區的改造問題很突出。

「社區營造」這個詞在學界也常用,和社區建設類似,「營造」更突出建築方面的社區營造及社區規劃。因為它並不是設立在學校里的真正專業,而我們積極開展社區領導力培訓,全國各地老舊小區改造,這裡面的學問很多,需要學科化、規範化。

第三是民生實驗,重點放在社區養老改善方面。我們發現社區的老年人比例非常高,北京的老人在社區中的比例大大高於全國,一些老年人占社區人口比例已經超過40%,差不多一半是老人,我定義的老人就是60歲及以上的人。社區怎麼給老人提供服務呢?比如老人自己在家做飯吃是個麻煩事兒,有的社區做得挺好的,提供叫「小餐桌」的服務。

2008年北京市提出的「9064」養老服務模式(即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6%的老年人社區養老,4%的老年人機構養老),明確了居家養老的主體地位,但現實中選擇居家養老的老人比例更高。所以這也符合我們新清河實驗的目的,就是讓老人居家養老。

社區在居家養老中擔任什麼責任呢?比如要做好老人的身體狀況登記。現在社區有兩個組織,一個叫物業,還有一個黨政的組織叫社區居委會,但是社區居委會實際上真正去關心老人的並不多。全國各地有一些優秀的樣板,他們真的入戶了解老人,哪些是屬於有高危病人的老人,他們都非常清楚。像武漢的百步亭就做到了老人家裡有按鍵,出現問題以後按下鍵後,社區馬上就知道,趕緊救助等等。總之,社區養老在大城市是一個特別艱巨的難題。

《小康》·中國小康網:「新清河實驗」的主要目標是社會再組織與社區提升,怎麼理解這兩大主題?

李強:我們建立了一個受海淀區批准的社會組織,叫「社區提升中心」。那什麼叫社會再組織?我們作為校內科研人員,一群老師和學生,要想讓一個地方改變談何容易,老百姓憑什麼要聽你的?這時,我們想到一種辦法,讓社會有一種新的組織結構產生,於是創建了「社區議事委員會」。我們在全國調研的時候,發現很多地方也嘗試了這樣一種實驗,讓老百姓參與其中。

社區居委會從法律上來說,是居民的自治組織,但是雇了一群人來,他們又不是當地居民。什麼叫自治?是自己管理自己。所以,我們就開始改造居委會,每一件事都是通過清河黨委批准後進行的,先是選舉社區議事委員,當時切實動員了廣大老百姓積極參與選舉。

此前,我們調研時,問過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參加過居委會選舉,可見咱們的居委會選舉形同虛設。居民代表主要收集老百姓的意見,把意見反饋給居委會,居委會根據居民意見來做落實工作。

我們完成組織方面的改革,創造了一個新的社區委員會,它是居委會的一部分,只不過是由居民選出來,並由當地居民組成的,他們不用上班,也不領工資,由居委會發放一些補貼,參與開會討論問題。

「再組織」實際上創造了一種活力,這是來自人民群眾內部的力量,於是產生了居民活力。我們在陽光社區實踐的時候,讓議事委員到居民中收集意見,因為陽光社區條件比較差,老百姓本來意見也比較多,後來議事委員們收集了90多條意見。

最後議事委員們取得共識,從90條意見里選出5條大家公認重要的事情去執行。類似這些活動等於是一個訓練的過程,想讓老百姓做事情,一定要培訓他們,其實老百姓有水平,只不過沒有經過培訓和教育,能力表現不出來,我們把它叫作「組織實驗」。

社區提升包括生活空間、老百姓的福利、民生等等,從實際出發改善社區生活的各個方面,目的都是建設更為美好的社區。所以,除了議事委員會是組織實驗,其他都屬於社區提升的工作,比如怎麼提升物業管理的水平等等。

共建共治共享 激發基層活力

《小康》·中國小康網:在「新清河實驗」中,有哪些具體措施來保障社區居民權益?

李強:關於社區居民權益的內容很多,首先要了解居民訴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在社會基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機制。「楓橋經驗」其實就是基層社區治理,最大特點就是能夠了解居民情況,緩解一些社會矛盾。

居委會挺重要的,事先了解家庭內部的情況,了解居民的訴求,常常交往,很多問題就能夠通過疏解得到解決。關於居民權益,目前因為房屋而產生的矛盾問題比較多見。另外,北京基層為保障社區居民權益做了很多事情。由於得到北京市政府的支持,毛紡北社區實現了一個非常大的改造,特別是在單元樓門都成功加裝了電梯。當時的一個難題就是一層住戶普遍不同意,有工程噪音,又造成遮擋陽光等,後來肖林博士等帶隊一家家入戶,與居委會一起經過艱苦的努力去說服居民,每說服一家門口插面小紅旗,看誰家先完成。最後很神奇,在毛紡北社區居然是全體居民都同意了。後來,時任北京市委書記蔡奇也來參觀了。毛紡北社區是綜合改造,還修了一個巨大的立體停車樓。所以應該承認,國家為基層社區、小區建設的投入確實非常大。

《小康》·中國小康網:「新清河實驗」對基層社區治理的探索及其價值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李強:新清河實驗最大的特點就是創造了一種基層參與治理的模式,價值就在於通過建設新組織體系實現廣泛參與。

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的機制,為中國社會學的社區治理研究帶來了發展條件與機會。目前大家在研究社區和小區的關係:小區一般是指有圍牆的商品房小區,現在一個居委會往往管轄幾個小區,規模太大,也不了解各個小區的具體情況,這樣「居民自治」就成了一句空話。而共建共治共享,就是大家一同建設、一同治理、一同享受的價值理念。現在住房商品化以後,老百姓變成住房所有者,所以特別關心自己的住房與環境。

從所有權上來看,也解釋了老百姓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改善社區生活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中國最大特點就是人多,如果誰都不插手,誰都不參與公共事務,全得由管理者來啟動,那社會就太難管了。激發社會活力,激發廣大居民參與,改善社區各個方面的積極性,是「新清河實驗」特別重要的價值觀念,要激發居民的活力,因為居民想改善自己的住房。

老百姓對於改善社區是很關心的,包括他家出門的道路上垃圾該怎麼扔,哪塊比較髒亂差,小區也有居民養寵物,到處扔糞便……其實老百姓非常關心這些生活細節,所以我們所探討的價值觀就是「共建共治共享」,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活力。

可以說,新清河實驗既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治理實驗,也是一種社會科學的社會幹預實驗和社會科學的社區組織管理實驗,還是社會學者的學術研究與社會發展研究相結合的社會參與實驗。我希望通過這樣的實驗認識巨變中的中國社會。一方面,新清河實驗在學理上秉承上世紀30年代老清河實驗「為民謀福祉」的家國情懷和學術追求;另一方面,與當年老清河實驗的關注點、注重點「鄉村改造」有所不同,新清河實驗關注的重點是城市社區(當然也包括城鄉結合部和正在城鎮化的鄉村),旨在中國改革開放新時期,針對變化了的情況做出新的設計,發現和解決新的社會問題,探索人口巨型、高密度社會的城鎮化、現代化的發展路徑。我們秉承社區實證研究方法、社區參與方法、社區干預方法,深入社區生活實踐,以中國特有的社會情境為基礎,研究解決社區治理問題,探索新時期社會學學術研究與轉型中國社區建設、社區治理相互接軌的方式。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於《小康》2023年11月上旬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287331dbafe063791d3fe53ba4537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