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及時反思集眾之長,果斷調整上得好課!

2022-07-11     校長傳媒

原標題:張軍:及時反思集眾之長,果斷調整上得好課!

【張軍專欄】

及時反思集眾之長,果斷調整上得好課!

原創作者|張軍(天津濱海新區塘沽第十三中學教師)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下午好:

今天站在這裡,我心裡充滿忐忑,因為在教學上自己沒有什麼大成績,有的只是一點點粗淺的認識,在座的都是資深教師,都是專家,我今天發言頗有些班門弄斧的感覺,真的有太多東西要和大家學習了,但現在下去也不太合適,那大家就姑且讓我班門弄斧一回,全當一個小學生向老師們求教彙報了,有不成熟之處還望大家批評指正多多指導幫助。

反思多年的教學,我一直把重心放在課堂的教學具體內容、教學方法等微觀事物上,其實,在反覆細心雕磨課堂教學細節的同時,作為一線教師還應該注重課堂教學的模式的改進甚至關注課程的建設,兩手齊抓,相信思路會更加開闊。

通過對自己和別人的課堂教學進行及時地反思,我得出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並進行了一些粗淺的實踐嘗試,粗略匯總了一下,分為創設情境和釋放潛能兩個方面,在這裡共享給大家。

一、創設情境

「境」是指外界景物,「情」指由景物引起的感情。教學情境從狹義上講是在課堂教學環境中作用於學生而引起積極學習情感反應的教學過程。它可以是課的開始、課的中間或者課的結束。

案例一

去年在濱海中學講定語從句,剛上課我給學生舉了幾個例句,我說:同學們,剛才在我上課前,我聽到有同學在小聲議論,我聽到他們是這樣說的:

The teacher is teaching us grammar.

The teacher is from No.13 high school.

The teacher’s name is Zhang Jun.

I don』t know the teacher.

老師們,這些例句目的是為了告訴學生平時表達中過多的使用簡單句顯得羅嗦,可以按照表達主次將簡單句合併成更高級的復合句,並引導學生合併句子,例如:

A teacher who is from No.13 high school is teaching usgrammar now.

A teacher whose name is Zhang Jun is from No.13 highschool.

他們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創設生活情境,這例句的設計選擇是緊緊和課堂環境相結合的,涉及了現場的人物還有人的內心活動,這幾個句子一出來,一下子拉近了老師和學生的距離,學生的注意力立刻集中了過來,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思考的積極性,達到了設計的效果。

案例二

本學期聽了龍群老師的一節青年成才課,這節課是教學生怎樣聊天,chat,突出肢體語言在對話交流中的作用。

龍群老師和學生進行的對比反差極強的兩段對話表演讓我印象深刻。第一段表演中,她極力地和對方進行目光交流,並用「點頭」等肢體動作給予對方肯定,對話很舒服的進行;第二段對話中,她用「看錶、左顧右盼、看手機、接電話」等動作讓對方感覺很尷尬很不舒服,對話中途結束。

教師這種情境的創設非常成功,對話就發生在自己身邊,給學生真實的感受,讓他們對肢體語言的運用作用有了深刻理解,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

對於情境創設,最簡單的操作就是舉例、演示或者表演。這幾節課的成功案例告訴我:我們老師不應該做知識的搬運工。老師不是把知識做成成品送給學生,而是帶學生走進工廠體驗生產過程;不是在餐廳讓學生品嘗一道菜,而是把學生帶進廚房和他們一起做這道菜。

二、釋放潛能

1、合作與展示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在50多年前提出,學會合作,享受合作是新加坡21世紀持續強盛的立國之本。當合作成為一個國家立國之本的時候,我們卻在45人的課堂上剛剛起步甚至還在糾結要不要合作。

小組合作已經在絕大部分課堂推廣開來,得到認可。這學期,我對小組合作進行了完善和推進。

組劃分

我們的分組大多以學科總分為參考,而很多總分高的學生也存在單科短板,不利於組內學習。對此,我決定以自己學科單科成績為參考進行分組,這樣就保證了每個小組內單科層次的統一,組間單科 成績的平衡,更細化更有針對性。為了便於開展課上合作學習,我把同組同學的座位安排在一起。這樣劃分小組,有幾個學科就有幾種小組組合,不同的學科學生的座位安排也是不一樣的是各自獨立的,如果8科都參與進來一個班就有8種小組8張座次表。

組容量

研究表明,小組人數越少,合作效率越高效果越好。因此我決定變普遍的6-7人一組為4-5人一組,設9個小組。這樣大大避免了小組管理困難、參與率不高的問題提高了合作效率,效果不錯。

組變換

小組內按照當科的成績進行分層,分五個層次。按照教學要求我們還可以隨時按層成組,變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為組間異質組內同質的分層組,然後給不同層次的小組安排不同難度的任務,選擇不同的知識總量,做到了承認差異量身定做。

組活動、展示、反饋

上面的一切變化都是為了高效率的組活動做準備,除了常態地將作業上交、默寫任務、在校紀律、出勤、衛生等表現與小組掛鉤實行量化以外,我還在課堂上設置必答題、搶答題、抽籤答題等題目,以及其他小組補充答題、改正錯誤、提問質疑等組活動,這些活動大都是我和我的學生在對前面的課堂一起進行反思的過程中的出的想法,我們師生邊反思邊改進邊實踐,共建課堂。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興趣得到激發,競爭意識得到了提高,合作精神得到了發揚,思維能力得到了培養,潛力得到了釋放,課堂充滿了活力。

交往與溝通是教學的一個核心,小組活動滿足了這一點,但它們必須以產出為目標,否則課堂活動就難以保證有效,產出是思維的外化形成顯性的學習產品,即創造和體驗,展示環節滿足了這一要求。

記得幾年前我做過的一節課,叫《亞洲的沙塵暴》,過程中學習了沙塵暴的起因、危害、政府採取的措施,那是一節小組合作研究課,結尾處我加了一個環節叫field work我要求每組學生出一份海報,用我給他們準備好的剪刀膠水畫筆彩紙等等,介紹自己保護環境的方法措施,倡議增強環保意識,並由組代表將海報在全班展示。那個環節學生的表現讓我印象深刻,他們的潛能被再一次激發所學的知識經過內化連同他們的智慧情感思想見解在一張張海報中得到重新的呈現。傳統的學習產出主要是作業和試卷,我們可以在這一基礎上稍加改進,讓作業作品化讓學生在創造和體驗中成功學習主動發展。那節課的不足是那些海報在展示後沒有得到我及時的評價和對外的展示,也就是說沒有得到應有的反饋。一個完整的溝通過程既包括信息發出者的表達與接收者的傾聽,還包括接收者對發出者的反饋,英國教育家伊恩史密斯說:「反饋被稱為學習的生命線,冠軍的早餐。」

2、提問與問題

教師教學中要多一些套路性的提問,提前明確學生在哪裡,去哪裡。教師不是要讓學生心中只有一個目標,還要有一條路線;不是讓學生心中有一個物體而是一幅圖畫。這樣的問題可以引發學生思考校對學生方向,帶著讓學生奔向目標得出結論。有一道單選題:

As you can see from the weather map, huge rain clouds are completely ______ the Southeast.

A. Expanding B. covering C. approaching D. forming

這道題大多數學生選擇是C,正確答案是B 。

我問其中一個同學:「選擇C主謂合理符合邏輯為什麼不對呢?」她答不出來,我說:「其他同學們呢,仔細觀察你們一定能找到原因。」

大家還是不作聲,我繼續說:「我們看哪位同學能找到出題人的意圖,找到這道題的奧秘所在。」

終於有學生說:「completely」。我繼續追問:「completely 對解題有什麼影響嗎?」

終於在追問引導下學生自己發現了這道題的出題意圖,解題經驗值得到提升。

緊接著我問大家:「同學們,老師公布答案後如果你答錯了,你是馬上改掉錯誤答案接受標準答案嗎?」,「如果不是那你應該怎麼做?」

學生回答:「反思為什麼對為什麼錯」。

「對了,改答案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解題的過程,是質疑的過程。」

「10個人有8個第一選擇可能是C,我也是其中一個,但我的經驗告訴我要think twice。今天,你們收穫的便是一次經驗和教訓。同學們,其實事實往往隱藏在表象之下,真理也時常把握在少數人手裡,少數沉默的人,眾人嘰嘰喳喳的選擇未必就是對的,眾人的想法未必可靠啊」,由此我們就一道題的解答上升到是非觀價值觀的滲透。

總之,老師們要經過啟發讓學生多說話多表達自己,不可和學生爭奪話語權,更不要為了進度等等代替學生去思考,不用擔心學生答不上來自己接不下去,現場生成的課堂才最真實最有生命力。此外,我們還要鼓勵學生提問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沒有發現問題的能力的學生不可能創新,質疑意識是創造力的前提也是我們的學生嚴重缺少的東西。

老師們,有人說上課教學就是處理學生、課本、教師三者之間的關係,不同的課堂就是這三者不同的組合形式,我認同,然而,談何容易。我們的是考試文本化的,教材統一化的,而學生卻千差萬別,完成了進度學生吃不消,照顧了學生接受能力又完不成進度,這幾乎成為擺在每一個老師面前的問題。如何處理學生、課本、教師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更加值得我們去思考,也更加期待更多勇敢的人們去探索嘗試。

從課堂細節雕琢到課堂模式探索再到校本課程建設,為課堂教學提供了開闊的思路,在路上的我們不可止步不前,不能走馬觀花,也不宜操之過急,我們要靜下來、慢下來,且行且思、細心體會,慢下來處處是風景。

我關於課堂的反思還遠遠不夠徹底,課堂永遠是隨著學生的變化社會的發展而改變的,我會堅持反思,揚長補短,讓我們互相交流學習讓我們的課堂變得更好。

我的發言結束,謝謝大家!更多信息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情懷響螺灣」。

2016年12月17號

文章為作者2016年教學研討會發言稿(有細微改動)

文章原創作者 張 軍

延伸閱讀:

張軍:下學期你,帶個班吧

張軍:除了刷題抓分,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張軍:要不要繼續倒置本末

張軍:久而生變,疫期居家學習避免兩極分化,班主任該怎麼做?

張軍|高中學生髮展指導在行動:工作室代表團北京石景山會面

張軍:重新審視你的工作——拾起被忙碌的你我遺忘的「力量」

張軍:高中學生髮展指導在行動(八):工作室創始人廣州番禺之行

張軍:放下放下,擁有能量源的孩子向陽生長

張軍:疫情中「天津10號男」現象之背後

班主任手記:規範自律 自由發展

教師,對話體制 對話生命 對話改革

【班主任心得】課堂教育需要任性的溫度

最新!國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線 !海量學習資源!附入口和應用案例,請轉給教師和家長

請收藏!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台,中小學各學科課程免費學!

部編版(人教版)小學語文微課+基礎練習大全匯總

收藏!適合小學生聽的名著最全合集(點擊可聽)

大型文化紀錄片《大師》全136集!全面紀錄大師的傳奇一生!

請收藏|大型系列紀錄片《先生》十集全

1-9年級全學科微課資源匯總(點開即看)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2461cd8bb43eab86a3bffe061e72b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