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中國古建築中的裝飾構件

2023-03-23   歷史百家匯

原標題:說說中國古建築中的裝飾構件

中國古建築文化內涵十分豐富,今天簡單聊一聊古建的裝飾構件。

螭吻

又叫鴟尾、鴟吻。屋頂的正脊兩端有個裝飾性的構件,因為它的一張大嘴吞著正脊,又叫吞脊獸。它的名字原來叫鴟尾,鴟是傳說中兇猛的怪鳥,因隋以前構件外形略似鴟尾而得名。

《宋書·高祖紀下》:「戊辰,重雲殿東鴟尾有紫煙屬天。」大約唐代鴟尾改變了樣式,折而向上張口吞脊,人們遂將鴟尾改為鴟吻。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下:「(王右軍《告誓文》)開元初,潤州江寧縣瓦官寺修講堂,匠人於鴟吻內竹筒中得之。」

明代有龍生九子之說,明楊慎《升庵外集》卷九五:「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二曰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為了顯示皇家氣派,宮殿的裝飾性構件自然要和「龍」扯上關係,於是吞脊獸便得名螭吻。

螭,古代傳說中無角的龍。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中國古建築大都是木結構,防火就是第一要事。螭吻既是龍的兒子,龍生於水飛於天,龍能管水,而且性好瞭望,把它放在屋脊上既是裝飾又有興雨防火的喻意。

脊剎

有的正脊除了兩端的螭吻,前後兩個立面上也有裝飾,而且比較繁複,如雕飾二龍戲珠、雙龍合脊,兩側裝飾花草等。寺廟正脊中間上邊的裝飾物稱寶頂、脊剎。如洪洞廣勝寺上寺毗盧殿正脊脊剎中間青獅駝寶瓶,兩邊白象駝寶瓶;芮城一古建築正脊脊剎中間三層樓閣,兩側青獅、白象駝寶瓶等。獅表示威武,寶瓶代表平安。有的寶瓶里插一柄金屬戟,代表平升三級,實際起到固定脊剎、避雷的作用。

中國古代建築屋頂一般有四條垂脊,垂脊上裝飾著很多動物,檐角頂端是一個騎著鳳凰的小人,後邊是一排小獸,這叫仙人走獸。據《大清會典》記載,屋頂上仙人走獸數量最多的是等級最高的北京故宮太和殿上的十個走獸,其排列順序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行什。

一仙十獸只出現在太和殿的屋頂,其他宮殿最多只有九獸。廟宇殿頂的走獸或三個、或五個,遞減是從後面的行什開始的。比如一仙三獸,就是龍、鳳、獅子。

殿頂裝飾這些走獸,一是有著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寓意。十獸中的龍、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都出自大海,有興雲降雨的功能,把這些走獸排列在檐角處,明顯寄予防火的厚望。龍、鳳等是瑞獸,象徵著消災滅禍,逢凶化吉,剪除邪惡、主持公道之意。二是殿頂裝飾這些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走獸,使古建築更加雄偉壯觀,富麗堂皇,給人以美的愉悅。三是具有防止脊瓦下滑的實用功能。走獸內有鐵釘,這樣既可以不使鐵釘生鏽,又可以固定垂脊上的瓦件不使下滑,同時還起到了美化建築的作用。

藻井

我們在太和殿、祈年殿等處參觀,可以看到這些大殿的正上方方形、圓形或多邊形的凹面,上面有各種花紋、雕刻和彩畫。呈傘蓋形,由細密的斗拱承托。這一裝飾叫藻井。藻井是我國傳統建築中天花板上的一種裝飾。

《文選·張衡〈西京賦〉》:「蒂倒茄於藻井,披紅葩之狎獵。」薛綜註:「藻井,當棟中交木方為之,如井幹也。」李白《明堂賦》:「藻井彩錯以舒蓬,天窗赩翼而銜霓。」名為藻井,就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預防火災之意。藻井雖是室內裝飾的一種,但其只能用於最尊貴的建築物,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

雀替

古建築大殿不論面闊三間還是五間,都要有立柱支撐橫樑,三間需要兩根立柱、五間需要四根立柱。為了減少梁枋的凈跨距離,增加擠壓面,於梁枋下與柱相交處連接短木,因外形如鳥翼而得名雀替。到了清代,雀替除了承重和減小跨度外,由於上面有精美的雕飾,成為一種風格獨特的裝飾構件。現仍存世的古建築雀替的雕刻圖案,主要有龍、鳳、仙鶴、花鳥、花籃、金蟾等,雕法則有圓雕、浮雕、透雕。

搏風板、懸魚、山花

懸山頂的檁頭露在山牆外,為了不使其受風雨剝蝕,檁頭的外端釘有一道厚木板,叫搏風板。《儀禮·士冠禮》:「夙興,設洗直於東榮。」鄭玄註:「榮,屋翼也。」賈公彥疏:「雲榮屋翼也者,即今之搏風。雲榮者,與屋為榮飾;言翼者,與屋為翅翼也。」兩塊搏風板交會處設懸魚,懸魚大多用木板雕制而成,因為最初為魚形,並從山面頂端懸垂,所以稱為懸魚。自山面檐柱中線向內收進的裝飾叫山花。

斗拱

《漢語大詞典》釋義:「斗與拱,均為我國木結構建築中的支承構件。在立柱和橫樑交接處,從柱頂探出的弓形肘木叫拱,拱與拱之間的方形墊木叫斗。斗拱承重結構可使屋檐較大程度外伸,形式優美,為我國傳統建築造型的一個主要特徵。」這一段話說得非常清楚,故不再囉唆。

罘罳(亦作「罦罳」)

設在屋檐下的金屬網或者絲網,多數是為了罩住斗拱,以防止鳥雀築巢。杜甫《大雲寺贊公房》詩:「黃鸝度結構,紫鴿下罦罳。」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士林間多呼榱桷護雀網為罘罳。」榱桷即屋椽。王安石《寄題郢州白雪樓》詩:「朱樓碧瓦何年有,榱桷連空欲驚矯。」

風鈴

掛在殿閣檐角的懸鈴,風吹髮出叮噹響聲,故稱。風鈴又叫風馬、檐馬、檐鈴、檐鐸等。清李漁《慎鸞交·心歸》:「最奇的是橫階塔影,在平地上振響風鈴。」明湯顯祖《牡丹亭·鬧殤》:「甚飛絲繾的陽神動,弄悠揚風馬叮咚。」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二:「蔣廷鎔一句云:『自從環佩無消息,檐馬丁東不忍聽。』」宋施樞:「曉窗風細響檐鈴,一曲雲璈枕上聞。」宋陸遊《夏日晝寢夢遊絕句》:「桐陰清潤雨余天,檐鐸搖風破晝眠。」還有的建築物如塔、碑樓等,檐角懸掛一串鐵(或銅)片,故稱檐鐵。

屋頂覆蓋的瓦分筒瓦、仰瓦

筒瓦是半圓筒形的瓦,屋面使用,凹面在下,最下邊的一塊是半圓或圓形端頭,帶有三角形,叫瓦當,又稱「勾頭」。滴水是鋪設仰瓦最下邊一塊,三角形微微向外翹,下雨時瓦壟的水就會往外澆。

門釘

宮殿、廟宇等大門上圓頭的金屬裝飾物。

鋪首

宮殿、廟宇厚重的木門上,都有一個金屬獸頭,嘴裡銜著一個銅環,這叫門鋪,也叫鋪首。按照楊慎的說法,龍生九子之「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門鋪首。」既然椒圖性好閉,就用其所長,把它裝飾在大門上,它會盡職盡責地守護好門戶。鋪首的形狀一般是銜環獸面,常用金屬鑄成獅、虎、螭、龜、蛇等形。《漢書·哀帝紀》:「孝元廟殿門銅龜蛇鋪首鳴。」顏師古註:「門之鋪首,所以銜環者也。」宋高似孫《緯略·金鋪》:「《通俗文》曰:『門首飾謂之鋪首。』」唐李賀《惱公》詩:「井檻淋清漆,門鋪綴白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