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貨,突然市場就沒了

2022-01-28     美食導報

原標題:年貨,突然市場就沒了

導報君語

還記得,童年時的年味嗎?

過年,少不了年貨的身影。可以說,從置辦年貨開始,年味兒也才隨之而來。對南方人來說,臘腸臘肉、年糕等是年貨必備,北方則更愛囤牛羊肉、花饅頭等,東北偏愛酸菜。細分到各地,大家鍾情的年貨又各具特色。

「煎堆碌碌,金銀滿屋。油角彎彎,家財百萬。」對廣州人來說,油角、蛋散、煎堆是家家戶戶必備的傳統年貨。以往,每逢過年前,大家都會在家裡自製油角、蛋散,如今物質生活豐富了,年輕人的口味也隨之改變,對此類年貨的需求量也隨之減少。因此,多數家庭選擇在餅店買來應節,也有部分家庭甚至認為這些傳統年貨已經變得可有可無,其中以90後居多

這不禁讓人深思:假以時日,油角、蛋散、煎堆這些代表廣州年味兒的傳統年貨是否會淪落為時代的產物,逐漸消失呢?

的確,作為新時期的消費主力,90後年輕人正從父母的手中接過新春年貨的採買權,他們也更樂於置辦新奇有趣好玩好吃的年貨,也賦予了「年貨」新的定義。

快手2021年年貨節數據顯示,去年年貨節成交客單價明顯提升,重金購年貨現象的背後,是人們對商品品質要求的進一步提高。可以看出,如今消費者的年貨消費觀念正逐漸從「功能消費」轉向「品質消費」。此外,年貨產品的健康屬性也逐漸成為消費者的關注點。疫情影響之下,消費者年貨購物清單的健康類產品占比持續走高。

自製年貨成過往

在外購買更實惠

「麻花狀的蛋散、金碌碌的煎堆『滋啦啦』的在油鍋中翻滾,炸至色澤金黃,伴著薄薄的油煙竄滿房屋……」曾經,每逢過年前,這一幕幕情景都會在每個廣州人的家裡火熱上演。如今,這種場景已幾乎難以覓得。

易上火、不健康、怕浪費

土生土長的90後廣州人阿山已經有長達10年的時間不曾在家裡自製年貨了。自從家裡唯一會做油角、蛋散等年貨的奶奶的身體不再硬朗後,他們就在餅店置辦年貨,但也僅僅是買來應節。

「老人家覺得過年不能缺這些東西,我們就在外面買一點,有個好意頭。」對於阿山而言,傳統年貨只是為了圖個好意頭,很少會吃,如果不是家裡人的堅持,他不曾想過在過年時購買這些「可有可無的東西」。阿山指出,油角、蛋散都是油炸的,太容易上火了,不健康, 「其實家裡人現在也不怎麼愛吃了,買來大多也是浪費。」

易上火、不健康、怕浪費,這些都成為當代年輕人不愛購買油角、蛋散、煎堆的理由。在倡導健康飲食理念的影響下,多油煎炸的食品,確實會讓許多消費者望而退卻。也許也只剩下情懷能支撐這些與時代格格不入的傳統美食。

靠情懷在支撐

「以前準備年貨的時候,都會喊上親戚一起做,每年我也盼望著年前去親戚家幫忙,就是湊個熱鬧,但還是覺得很開心,因為這意味著年越來越近了。」回憶起小時候的年味,家住白雲區的85後孔女士滔滔不絕。大家歡聚一起炸油角、炸蛋散、炸煎堆,這一節前必備動作就這樣深深地烙印在孔女士心中。

贊記主理人謝穎春正在和麵粉。

如今,她已是一個12歲孩子的母親,每逢年前,還是會和婆婆一起自製年貨,但主力仍是婆婆,因為僅憑一己之力,孔女士仍難以勝任這一重任。「老人家堅持要自己做,有時候我也覺得麻煩,不過吃的時候還是會想到做這些年貨時的熱鬧和快樂,這樣年味也就更濃了些。」孔女士表示,自製年貨是當下為數不多的能代表年味的事情,只是現在鮮少有家庭會自製了,在外面買更方便些,也經濟實惠

餅店購買更方便實惠

記者採訪發現,現在自製年貨的家庭是一年比一年少了,乃至有些老年人也熱衷於在外面購買,他們一致認為這樣省心省力省事,也更省錢

70歲的李奶奶接受採訪時表示,自製年貨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做了一輩子,現在不想折騰了。她說:「年輕人也不愛吃,沒啥動力去做,買點就算了。」除此以外,她覺得每年所需的量不多,所以在餅店購買會更划算些

老字號推陳出新

在堅守中尋突破

從每家每戶堅持自製年貨到選擇在餅店買年貨來應節,不變的是油角、蛋散、煎堆的味道,變的是傳統手藝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似乎越來越不重要,甚至有可能會消失殆盡。

但,仍有許多傳統小店在堅守,盡力留住這些代表廣州春節的味道。

堅守太辛苦,想過放棄

開業近30年的美勵包德店出品的酥角,遠近聞名。過年前,排隊購買的食客總能繞上兩三圈,遠在海外的遊子也時常念叨著這一口。

美姐(左)正在教一航(右)做酥角。

今年58歲的美姐是美勵包德的主理人,每年春節前一個月,是她一年裡最忙的時候,油角、蛋散、豆沙角,一單接一單,讓她應接不暇。如今,她慢慢將這一棒交給兒子一航。1993年出生的一航大學畢業後,也選擇回到這間小店,將這一極具廣州春節特色的味道繼續傳承下去,讓更多人品嘗到傳統手工酥角。

提起這門傳統手藝的傳承發展,一航有些迷茫,在他心中,仍有堅守傳承這門手藝的情懷在,但面對赤裸裸的現實,他也有些舉棋不定。

按照最近的工作節奏,他每天工作時間長達10個小時以上,儘管加班加點,仍有很多酥角做不出來,他直言:「太累了。」他認為這賺的都是辛苦錢,「很多熟客都是上了年紀的叔叔阿姨,賣的價格也不能太貴,只是賺個手工費,所以錢賺的也不多。」

幸好,每次都能從熟客那裡得到認可和鼓勵,這對一航來說,是一種比金錢來得更實在的回報。「每次聽到叔叔阿姨們說又吃到這個味道了,總是比較開心的,又有堅持下去的理由了。」他如是說。

一航也知道,靠情懷是無法生存的,他也不斷地在做出一些改變。不惜花大價格,選用最好的原材料,讓酥角在品質上得到提升。對於工藝方面,他也有自己的堅持,「傳統的東西就該堅持傳統的做法。

一航時常會想,年輕人都比較喜歡網紅類的事物,以後還會有人吃這些傳統小吃嗎?

與時俱進,迎合年輕人

比起一航的猶豫不決,擁有百年歷史的贊記龍鳳禮餅店(以下簡稱「贊記」)走得更果斷些。

贊記的主理人謝穎春介紹道,近年來,為了讓消費者方便攜帶食用,他們推出了獨立小包裝產品,更受到年輕消費者的喜愛。

近年來,贊記推出獨立小包裝產品,更具人性化。

分量大、吃不完,是大多數年輕人對傳統美食的刻板印象。謝穎春抓住消費者的需求,順勢推出各式各樣的獨立小包裝傳統美食,「拆一包吃一包,也不用擔心受潮影響口感」。

記者在現場看到,各式各樣的傳統美食都用獨立小包裝的形式整齊擺放在裝櫃里,消費者正挑選著自己的心頭好。「贊記這種小包裝的設計,又方便又衛生,也不用擔心吃不完浪費。」「以前看到大包裝的蛋散,直接把我給勸退了,我只是想試試,吃不了多少。」消費者十分認同贊記推出的小包裝設計。

進店消費的年輕群體占比並不少。

記者還發現,進店消費的年輕群體占比並不少, 00後學生小張說:「買點給外地的同學試試,這裡的包裝也很時尚,滿滿的國潮風,和傳統的餅店截然不同。」

除了包裝上的創新,近期,贊記與中山紀念堂聯手打造開發文創美食,內有雞仔餅、杏仁餅等,謝穎春告訴記者,將傳統美食用時尚潮流的方式表達出來,是為了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傳統美食文化,愛上廣府文化。為抓住更多年輕人的胃,贊記推陳出新,衍生出契合他們口味的餡料,如香芋、鳳梨、蔓越莓、肉鬆、流心等,從而拉近他們與傳統文化的距離,也讓這間百年老店不斷地綻放出新活力。

獲得渠道不同

但傳統年貨仍受熱捧

鮮少有家庭自製傳統年貨,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廣府文化專家饒原生認為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與年輕人不愛吃有很大的關係,畢竟現在好吃的東西有很多。

其次,他指出這種現象也與過年儀式感的缺失相關。「以前廣州人過年都要開油鑊炸煎堆、蛋散這些年貨,吃這些帶油的東西才有『家肥屋潤』的象徵意義,但現在『家肥屋潤』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不再局限於開油鑊。」他解釋道。

針對廣州這一傳統年貨是否會消失的問題,饒原生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他表示,今後在春節時購買傳統年貨,可能會成為一種小眾的事情,但不會消失。從家家開油鑊到集中去餅店購買,餅店滿足了大家對傳統年貨的需求,這一傳統年貨也將在手藝人的堅守下慢慢傳承下來。

謝穎春正在製作炸蛋散。

詢問起近兩年的銷售業績,一航直言:「一年比一年好,越來越多食客吃過後,又推薦給親戚朋友。」靠著這種口口相傳的好口碑,美勵包德的酥角每年都是傳統年貨中的佼佼者。謝穎春也透露這幾年餅店的生意還可以,尤其是蛋散,每年春節期間都是爆品,最高峰一天要炸1500公斤

傳統美食何去何從

無可否認,在物質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後,大家對於食品的選擇更加挑剔。原本在以前只是解決人們溫飽或解饞的傳統美食,在這個倡導健康飲食理念的時代,卻成為了弱者。它們難以抵擋潮流,不上鏡、太油膩、很麻煩,所以漸漸被遺忘,直到消失不見。

開油鑊炸年貨,本是廣州人農曆新年時必不可少的「儀式感」,也被大家所簡化,到餅店購買現成品。油角、蛋散、煎堆,本是春節時不可或缺之物,也逐漸被時代所淘汰,成為年輕人口中「可有可無」的東西。

美勵包德的員工抓緊製作酥角中。

若非老字號的堅守與傳承,這些傳統美食的消失速度只會更快。不過,在風雨中屹立不倒的老字號,也面臨著被年輕消費者選擇的困境,他們也在試著改變,以此謀求新的機遇和突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19639024_120402461-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