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5000多年的歷史,但「中華民族」卻只有100多年歷史

2022-01-04     浩然文史

原標題:中國有5000多年的歷史,但「中華民族」卻只有100多年歷史

中國有5000多年的歷史,但「中華民族」卻只有100多年歷史

影視劇中的孫中山

我們現在常使用的「中華民族」這一稱呼,其實非常年輕。中國古代只有「中華」、「華夏」等稱呼,那在近代是怎樣衍生出「中華民族」、「炎黃子孫」這些稱呼的呢?

一、西方民族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中國自古以來,處理民族關係的準則非常簡單,是華夷觀,也就是說,華夏以外的民族,都是文明程度不如華夏族的落後民族, 「貴華夏而賤夷狄」。但歷史進入晚清時期,西方來襲,中國面臨5000年之巨變,面對新時代的大變局,舊的華夷觀已經不符合時代的要求,先進的中國人不得不探索新的民族觀。

古代中國的華夷觀

因為感受到西方國家的強大,中國人便開始接受西方的民族觀。最早將西方的民族觀引入中國的人,是嚴復。1895年他在《 原強》中說,人類社會的競爭,最初是種與種競爭,然後為國與國競爭,「弱者當為強肉,愚者當為智役焉」

嚴復把世界上的種族分為 黃、白、褐、黑四色。中國的滿、蒙、漢都是黃種人群,具有種族上的同一性,在文化上又具有優越性,所以是「文勝之國」。正因為如此,歷史上中國常遠服周邊民族,而不是被周邊民族所統治。

然而,近代中國受西洋民族侵略,在當時中國人的觀念中,洋人在德、智、體等方面都比中國強。生存競爭如此殘酷,中國人開始擔心自己會「亡國滅種」。這就是嚴復著名的天演論:「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嚴復

西方民族觀的傳入無疑對中國的民族觀念產生巨大影響。近代中國人不再以華夷觀念來進行民族區分,而是按照西方的民族觀,以種群立論。其次,他界定了中國民族的屬性,即黃種,不是傳統的夷夏偏重於文化的種族論,而更強調民族特性。嚴復的說法實際就是近代「中華民族」思想的萌芽,在他的闡釋中,中國境內生活的民族都是一個團體,應當以民族主義相凝結,如此才能團結各民族人民,共同抵禦外辱。

影視劇中的嚴復

二、「國族」觀念的產生

真正將近代意義上的民族主義傳入中國的,是梁啟超。梁啟超是維新派代表,受西方民族國家思想的影響,他認為國家思想是成為國民的基本品質,而國民是區分文明與野蠻的分水嶺。

中國人的弊端,在於知天下而不知國家,知一己而不知有國家。所以他鼓吹民族主義,使中國人團結起來,培育他們的民族思想。在《新民說》中闡述了民族主義的內涵: 「各地同種族、同言語、同宗教、同習俗之人,相視如同胞,務獨立自治,組織完備之政府,以謀公益而御他族是也。

梁啟超

嚴復、梁啟超二人將西方理論初步引入,探討了中國種族在生物學上的界定和文明高低程度。但如何構建一個完整的民族意識體系,還是有所欠缺。但他們提出一個同種同胞,榮譽與共的種族一體意識,為後人開闢了思路。恰逢當時中國人需要一個概念上的種族觀念,從而適應民族國家競爭的世界潮流,「國族」這一概念便應運而生。

三、「國族」概念的闡釋

近代中國「國族」這個概念,應該怎麼理解呢?

從族群角度來說,在華夷觀的影響下,中國傳統的民族認同就是以漢族為主體的族群認同。但到了近代,漢族認同已經不合時宜。除了漢族,中國大地上還生活著藏、苗、回等多個民族,需要把這些民族都集合到一個共同體中。

56個民族是一家

當時的人都受「黃帝子孫」這一概念深深影響,在司馬遷《史記》的記載當中,天下各族都是黃帝的子孫後裔,只是分散到了不同的地方居住,留在中原的就是華夏,外部的便外成為蠻夷。清末知識分子把這一概念又抬出來,把它轉化成國族認同的族源符號。

1899年,康有為在加拿大的一次演講上曾說: 「我國皆黃帝子孫,今各鄉里,實如同胞無異。」當時西方的民族國家觀念注重以血緣關係區分民族,而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這一觀念,就是在血緣上進行了「國族」認同。

康有為

再談文化思潮,晚清革命派提出「驅除韃虜」的口號,鼓吹排滿滅清革命,這實則是傳統夷夏之防的發展,是一種漢族中心觀的體現。康有為則提出文化一體的種族觀,團結的標準是民族文化,他認為中國境內的滿、漢、蒙、回、藏都是中國的國民,都應當團結起來以強中國。他主要推崇中國根基深厚的儒家文化,康有為提出定孔教為國教的主張,推演為 「保教、保種、保國。」他用孔子這一文化符號,以尊奉孔教作為界定國族界限的標準。

《走向共和》中的康有為

發展康有為學說的是楊度,他認為 「中國自古有一文化較高、人數較多之民族在其國中,自命其國曰中國,自命其民族曰中華」。在楊度的認識當中,「中華」這一名詞,不僅指代地域和國名,而且指代一個血緣共同體,一個文化共同體。此外章太炎等人認為,國族除了生物種族特徵,還需有語言、風俗、歷史等相同因素。我們可以說,「國族」的文化認同,實際是綜合了傳統的夷夏文化觀和新的民族觀而成的。

影視劇中的楊度

從政治角度來說,針對孫中山、章太炎等革命派所追求的漢族共和國,梁啟超、楊度等立憲派所提倡的是「五族君憲」的大中華主義。他們的大民族主義,與革命黨源於傳統觀念的華夷觀念不同,是西方提倡的以國家為中心的「政治民族主義」。

五族共和 漫畫

20世紀初,立憲派主辦的《新民叢報》和革命派主辦的《民報》,曾就怎樣建國和塑造中國的民族形象,展開了一場世紀性的論戰。雖然雙方在理論上針鋒相對,但在歷史實踐中,雙方卻有了折中的選擇。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為了避免更多的流血,立憲派和革命派都坐在了談判桌前面,雙方最終達成妥協,以立憲派的立族方案結合革命派的建國方案。立憲派在皇帝存留問題上退讓,革命後在中國建立了共和政體;革命派則接受了立憲派「五族共和」的想法。畢竟對於孫中山來說,如果堅持建立漢族民族國家,就意味著主動放棄滿蒙、青藏、新疆等地的大片領土,那正合西方國家之意。

孫中山

文史君說

在20世紀前後,「華夷之辨」為主的民族觀漸漸被從西方引入的種族論和民族主義代替,通過「保種」來警醒中國人民,激發其民族情感,救亡圖存。於是,在西方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之下,中國近代「國族」概念誕生,我們今天經常使用的「炎黃子孫」和「中華民族」,便是「國族」概念的產物。

參考文獻

許紀霖:《作為國族的中華民族何時形成》,《文史哲》2013年第3期。

鄭信哲、周競紅主編:《民族主義思潮與國族建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爛柯人)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 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 haoranwenshi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14135078_120237207-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