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3期文化產業評論
轉眼就到了歲末年關!孩子們期待過年的紅包,職場「打工人」當然期待「年終獎」啦!話說,你可知「年終獎」的由來否?從中國古代的「臘賜」濫觴、西方「年終獎」由慣例轉為制度的演變,到民國時期「年終獎」的百態變化,再到新中國「年終獎」的消失和復興……跟隨行文,一起來追根溯源,探尋「年終獎」的前世今生……
作者 |徐飛
編審 | 盧敏(三川匯文旅體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編輯| 半島
來源| 國家人文歷史
正文共3138字 | 預計閱讀時間9分鐘
年關將近,熬了一年的職場人難掩心中的小激動,因為,有一個叫「年終獎」的存在,或許是對這一年辛勞工作的最好的安慰。
得到年終獎很快樂。來源/電視劇《歡樂頌》片段
那麼,年終獎是古已有之的傳統嗎?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年終獎的變遷史。
「年終獎」起源
在我國古代,有一種 類似「年終獎」的傳統存在。
東漢時期,皇帝很給文武百官發「年終獎」。因為是寒冬臘月,所以當時叫 「臘賜」。臘月在東漢節日中的地位,不亞於春節。「臘賜」發的既有錢,也有實物,根據《漢官儀》記載,大將軍和三公都能得到錢20萬、牛肉200斤、粳米200斛,這相當於他們一年的薪水。但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這樣的優厚獎金,而是按照官階逐次減少,特進和侯是15萬,卿10萬,校尉5萬,尚書3萬,侍中、將、大夫各2萬,千石、六百石各7000,虎賁郎、羽林郎3000。
此後,中國曆朝歷代的朝廷一般都會給官員發臘賜,只是有的皇帝比較小氣,給得少;有的皇帝比較大方,給得多。
漢畫像石宴飲六博圖。攝影/秋影隨風,來源/圖蟲創意
另外, 商品經濟發達的時代,老百姓也有可能得到「年終獎」。例如北宋時期,地主和掌柜在年底給僕役、夥計一些賞錢或者禮物。 不過,以上這些都跟現代年終獎不是一回事。現代意義上的年終獎,其實是企業年終獎。而它的起源,要等到工業革命一百多年後了。
1840年,美國鐵路公司成為公認的第一家現代企業。所謂現代企業制度,就是經理式企業的公司制度,其基本特徵是股權高度分散、所有權與控制權明顯分離,經理負責實際管理的體制。
1902年聖誕節,美國頂級投行摩根大通給每位員工額外發了一份全年工資,作為員工一年辛勤工作的獎勵。這是一個破天荒的舉動,當時西方國家的企業在聖誕節時只會給員工送火雞、手錶之類的廉價禮物,員工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權當是一份心理安慰。
摩根大通的這個舉動,讓它成為當時金融行業人才心中必去的「大廠」,這就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去跟進,都給員工發一筆年終獎。久而久之,企業給員工發年終獎就成了人們心中約定俗成的慣例,並且有管理學家為其背書。
美國心理學家兼管理學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激勵——保健理論,認為個人對工作的態度在很大態度上決定著任務的成敗。影響員工工作態度的因素可分為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保健因素可以消除不滿意,激勵因素可以更好地驅動員工積極上進、任勞任怨。年終獎就屬於激勵因素,能增強員工的幸福感,讓員工更賣力地工作。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來源/猶他大學照片檔案館官網
到了50年代,美國一家名叫Niles-Bement-Pond的公司決定減少聖誕節獎金的開支,這讓員工憤憤不平,把這事通過工會上訴到聯邦勞工關係委員會。委員會站在工會一邊,裁定年終獎不是想發就發,想不發不就不發的「禮物」,而是勞動者理應得到的薪水。
就這樣, 年終獎從一個約定俗成的慣例,成為有法理依據的制度。
民國時期的年終獎
民國時期,部分企業也會給員工發放年終獎。例如鐵路管理部門規定,員工只要恪盡職守,並服務一定年限,就可以拿到年終獎,「大抵服務滿六個月者給予全份,滿三個月者半份,未滿三個月及曾受懲戒處分者免給。但因歷年習慣,無論行車進款有無餘利,每年年終獎金均須付給,無款發付時竟須歸入欠薪之內,或發支付劵暫替。各路所發數目各不相同,歷年亦有出入」。《鐵路員工服務條例》也規定鐵路營業額要拿出一部分作為員工的年終獎,並且發放金額要上報鐵路局審核。
民國時期的鐵路工人。來源/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檢索自中華數字書苑資料庫
其他的民族企業和外資企業也發年終獎,20世紀20-30年代,無錫的一些工廠規定,每年臘月要給工人發放額外一個月的工資。上海的一些工廠也制定了年賞制度,根據職務高低,年底發給員工上百或幾塊大洋。
此外, 大戶人家的傭人、商鋪作坊的學徒,也會在年底收到一筆年終獎。這筆年終獎可能金額不高,但是足以讓薪資微薄的傭人、學徒過一個還算體面的新年。以魯迅家為例,每年元旦,老太太都會給女傭人們三塊大洋的「年節錢」,到了農曆春節,傭人們給老太太磕頭拜年,老太太還會再給五塊大洋的壓歲錢。魯迅有一次上海回北京探親,又額外給了傭人們九塊大洋的「年終獎」。
當時也有老闆認識到,年終獎不僅僅是激勵員工工作的手段,更是防止員工跳槽的手段。馮玉祥主政河南開封時,開封火車站附近有一個綢緞莊,老闆姓馬,十分會算計,人稱「馬三賴」:賴貨款、賴工資、賴年終獎。他家的年終獎,每三年才結算髮一次,而且發放日都是正月春節假期過完的上班第一天。馬老闆的如意算盤是,夥計們不會捨得三年的年終獎去跳槽,而且他們拿到錢,也會繼續做下去,畢竟年後再找新工作並不容易。
民國銀元。攝影/童東升,來源/圖蟲創意
「馬三賴」雖然賴,但好歹每三年還是會給夥計們發年終獎,而有些工廠企業比「馬三賴」還要賴。為此,1946年,國民政府上海市社會局制訂了年終獎制度,規定企業經營原則上年底要給員工發一個月的年終獎,例如棉紡織業工人,可以以40天、50天和60天三個等級拿到年終獎。
這是國民政府以政府名義規定的制度,但很多工廠企業不按原則辦事。加上常年戰爭,社會經濟蕭條,絕大多數企業效益不好,很多絲織業、郵政業、船舶業企業經常不給員工發年終獎。工人們無奈之下,只得屢屢罷工抗議。1948年,上海工商界還聯合成立了「年獎問題處委會」,專門負責調解協商各工廠的年終獎金髮放問題。
1949年,頒布《公務員俸給法》,規定公務員的年終獎每兩年晉升一級。不過,由於國民政府濫發紙幣,導致了嚴重的通貨膨脹,法幣已完全失去購買力,公務員拿到再多的年終獎又有何意義呢?
新中國的年終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0年,《光明日報》把年終獎定性為「封建剝削制度下的變相工資」,1951年,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判定年終獎是一種 「不完全合理的津貼制度」。
1954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所有制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前,年終獎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現在工人階級已經成為國家的主人,也是工廠企業的主人,不存在剝削關係了。在公有制條件下,社會福利產品也應該為人民群眾共同擁有。那麼,年終獎自然就沒有再發的必要了。
另外,新中國國營企業實行按勞分配製度,這也使得民國時期的年終獎制度無法與之兼容。民國時期,由於沒有成熟的績效考核機制,工廠企業的管理者在發年終獎時只得忽略員工的能力與貢獻大小,而是機械地按照員工的職位等級給出相應的金額。這就導致勤勤懇懇工作的人跟整天上班摸魚的人,得到的年終獎是一樣的,這既不公平,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對於國營企業的工人、國家機關的公務員來說,雖然沒有年終獎,但是他們的生活質量並沒有受到影響。1956年前後,國家統籌建立了整套工人福利制度,為工人落實勞動保險、興建職工宿舍、提高醫療條件、上下班交通補貼、幼兒入托、食堂、產假、家庭生活困難補助等等。到了年末,工廠企業也會象徵性地給員工一些福利,比如大塊的凍帶魚、凍肉、自行車票、縫紉機票等等。
這套工人福利生活照顧到工人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年終獎暫時退出了歷史舞台。
舊時票據。來源/電視劇《金婚》截圖
至於在國營企業和國家機關工作以外的人員,國家通過「民政福利」的方式實行保障,在農村則實行「五保」制度。當然,這兩類人群的福利遠遠不如工人和公務員。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所有制向著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變化,年終獎制度也隨之復興。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易定紅在解釋《勞動法》中說,年終獎是工資的一部分,具體發放情況與薪酬制度有關。比如國企的獎金一般與績效和崗位級別掛鉤,相對比較固定;上市公司薪酬制度完善,獎金髮放與經營狀況密切相關,效益好的時候,年終獎自然高。一些中小民營企業或創業公司的獎金髮不發,發多少要看情況。
來源/電視劇《歡樂頌》片段
這兩年,受疫情的影響,很多企事業單位的經濟效益並不好,難免會讓年終獎打折扣。不管怎樣,還是希望大家都能夠在今年拿到比較滿意的年終獎,過一個快樂的新年。
結語
年終獎說到底也是身外之物,在日新月異的大時代中,精神富足才是永恆的。
從遙遠的臘賜,到現代年終獎,我們經歷的每一件有關衣食住行的事情,從能在歷史上有跡可循。代代相傳下來的傳統文化記憶,共同塑造了今天的中國。
話題互動
您對「年終獎」變遷史有何看法?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觀點
推薦收聽
東北大花布產自上海?細說花布的三重身份
張若昀再出古裝爆款,但難成IP改編範本
沒有「誤殺」的《誤殺2》,是好電影嗎?
蘇炳添通告接到手軟,體育明星的商業春天來了嗎?
《雪中悍刀行》開播,你用了幾倍速看?
行業窗口與頂尖新媒體【文化產業評論】已運維3000多期(持續8年有餘,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遊、體育領域專業優質文章7000多篇。【文化產業評論】始終秉承權威、專業、準確、及時、實用的特點,聚焦文化、旅遊、體育等行業前沿動態、發展思考,直面新時代行業發展重大問題,融匯行業內外精英的觀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公務員、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精英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亦架設起溝通各方的暢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電影局、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文物局、國家體育總局等有關部門,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國各文化、旅遊、體育企業的重要助手。歡迎訂閱關注!
交流/諮詢/合作
請加主編微信號:7759813
原文】加入「文化產業評論」,這裡,是你的舞台~
喜歡這篇嗎?分享、點贊、在看,都安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