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詔書,漢武帝因此殺了竇嬰,究竟誰在這千古謎案中做了手腳
原創2021-12-23 07:55·
在眾多有關漢武帝的影視劇中,由陳寶國主演的《漢武大帝》絕對是比較經典的一個版本,這部劇無論是服化道還是劇情都比較符合真實歷史上的漢朝。但影視劇畢竟是娛樂大眾的產物,編劇在結合歷史的基礎上必然會對劇情進行藝術加工,《漢武大帝》也不例外。這部劇中牽涉到了一個疑霧重重的千古謎案,歷來史家對這個案件的細節不斷進行猜測,《漢武大帝》中給出的答案只是其中一個猜測,而不是信史,因此我們不得不就此發一段議論。這個謎案還得從一個叫竇嬰的人說起。
一、景帝時竇嬰事跡
竇嬰,聽這名字就應該知道是竇家的人,竇家在兩漢前期都十分有勢力。漢文帝的皇后,也就是漢景帝的母親,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竇太后。竇太后歷經三朝,漢武帝即位之後,很大一部分權力依然掌握在竇太后手中。
竇太后
竇嬰是竇太后的侄子,算是外戚。竇嬰本來和竇太后的關係不錯,但卻因為一次諫諍,從此便被竇太后給記恨上了,甚至於被竇太后從竇家除了名。事情發生在一次家庭宴會上,當時漢景帝、梁孝王(漢景帝之弟)和竇太后正在飲樂,漢景帝可能喝高了,竟然說出了 「千秋之後傳梁王」的話,意思就是說,等他死了,皇位就傳給弟弟梁孝王。
漢景帝
竇太后其實心裏面一直想要漢景帝立梁孝王為皇儲,一聽漢景帝說這話,心裡十分開心。但就在此時,竇嬰不合時宜地站了出來諫諍道 :「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傳,此漢之約也,上何以得擅傳梁王!」這天下乃是漢高祖打下的,父子相傳的規矩也是高祖定的,你怎麼能把皇位傳給弟弟梁孝王呢?
這一番話讓漢景帝酒醒了不少,此後也不再說什麼要傳位給梁孝王之類的話了。但竇嬰卻被竇太后給記恨上了,不僅將竇嬰從家族中除名,還剝奪了他朝請的權力。
竇太后氣壞了
但是竇嬰畢竟是個有能力的大臣,遇到事情的時候還是得依仗他。孝景帝三年,因景帝打算削藩而引發七國之亂。朝廷正是用人之際,竇太后和漢景帝便想起了竇嬰,竇嬰估計是憋著一肚子怨氣,堅決說自己不能夠勝任統兵。竇太后也意識到了自己的不當之處,於是安慰竇嬰說: 「天下方有急,王孫寧可以讓邪?」
這句話其實很有意思,竇嬰明明只是一個外戚,但是竇太后卻以王孫視之,這或許暗示了竇家在當時權力結構中的地位,也為後面那件謎案提供了線索。不管怎麼說,竇嬰終究還是披甲上陣了。在平定七國之亂的過程中,負責 「守滎陽,監齊趙兵」。竇嬰堅守住了門戶重地滎陽,為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創造了條件,因其勞苦功高,戰亂平定之後竇嬰被封為魏其侯。
竇嬰
竇嬰的身價暴漲,史載 「諸游士賓客爭歸魏其侯。孝景時每朝議大事,條侯、魏其侯,諸列侯莫敢與亢禮」,竇嬰此時儼然成為了朝廷的政治新秀,之後景帝立劉榮太子,還讓竇嬰擔任太子的老師,但很快劉榮就被景帝廢黜,竇嬰據爭不得,一怒之下便辭官歸隱,暫時淡出了朝堂。
二、武帝時竇嬰事跡
竇嬰隱居後不久,在其賓客的勸說下,又重返朝堂,但權勢顯然沒有之前那麼熾盛了。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有一個同母異父的弟弟叫田蚡,因其能言善辯,機靈聰明,深受王太后的喜歡,漢景帝在世時還封田蚡為武安侯,地位大致與竇嬰相平。
武帝時,竇嬰終於當上了丞相,而田蚡也在王太后的操作下擔任了太尉一職。但是很快,兩人就因為同一件事相繼被免職。漢武帝初即位,喜好儒術,恰好竇嬰、田蚡也好儒術,於是向漢武帝推選了儒生趙綰、王臧等人任御史大夫與郎中令。推選儒生倒也不是什麼大事,但很快漢武帝和趙綰等人便掀起了一陣改革,包括招攬儒生、設明堂、興禮制、令列侯就國而不是待在京城等等。
田蚡
當時竇太后依然在世,而歷經文景兩朝的竇太后傾向於黃老之術,對於儒家學說十分反感,漢武帝掀起的這陣改革,牽涉到了列侯的利益,這些列侯便跑到竇太后面前哭訴,恰好竇太后對趙綰等人企圖將她排擠出權力中心的行為十分不爽,於是順水推舟罷斥了竇嬰、田蚡、趙綰、王臧等人,而趙綰和王臧最後因為此事死在了大牢里。漢武帝的第一次治國嘗試就這樣被竇太后扼殺在了搖籃里。漢武帝貴為天下之主,但國家權力卻依然掌握在竇太后手上,這給剛剛即位的漢武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年輕的漢武帝
竇嬰和田蚡雖然同時被罷免,但是田蚡憑藉著國舅的身份依然權勢熾熱,史載 「天下吏士趨勢利者,皆去魏其歸武安」。建元六年,竇太后溘然長逝,竇嬰失去了最後的依仗。漢武帝在緊接其後的人事安排中,任田蚡為丞相,韓安國為御史大夫,偏偏竇嬰受到了冷落,這表明竇嬰已經漸漸偏離了政治中心。
竇家雖然日益衰落,但是畢竟餘威仍在,而新興的外戚勢力田蚡以一種新的姿態參與到了最高權力的分配之中,這讓看似掌握了大權的漢武帝十分不安。《史記》中記載,田蚡憑藉其丞相的身份和姐姐王太后的緣故,大肆攬權,不僅往朝中安插自己的人,同時還貪得無厭極力攬財,史稱田蚡 「治宅甲諸第。田園極膏腴,而市買郡縣器物相屬於道。前堂羅鍾鼓,立曲旃;後房婦女以百數。諸侯奉金玉狗馬玩好,不可勝數」,這氣焰儼然比當年的竇嬰還熾盛幾分。
這三方的矛盾衝突,為之後的那件謎案埋下了伏筆。
三、田竇相爭,疑霧重重
竇嬰失勢之後,賓客多離他而去,唯有一個叫灌夫的人還喜歡和他來往。灌夫乃一介武夫,喜酒好勝,性果敢衝動,曾經在平定七國之亂中立下功績,聞名天下,但之後因為喝醉酒打了竇太后的弟弟而被趕到燕國做丞相,但不安分的他最後還是被免了官,回到了長安閒居起來。
灌夫在免官之後灌家也日漸失勢,所以灌夫和竇嬰有同病相憐之感。《史記》記載 「兩人相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歡甚,無厭,恨相知晚也」,兩人相交甚好,只恨晚認識了這麼多年。
竇嬰、灌夫與田蚡的恩怨開始於田蚡的一次惡作劇。話說田蚡有一次對灌夫說不日將拜訪竇嬰,灌夫便將這個消息告訴了竇嬰,到了約定的那天竇嬰做好了一切準備,只等田蚡到來,但田蚡卻遲遲不來。竇嬰與灌夫便來到了田蚡府上,只見田蚡躺在床上,灌夫和竇嬰這才意識到自己被人耍了,灌夫哪忍得了這等羞辱,當場就對田蚡口吐芬芳(史載: 語侵之),最後還是竇嬰將田蚡給生生拉走了。
灌夫
但是讓田蚡記恨上竇嬰、灌夫等人的是接下來的一件事。田蚡想要竇嬰城南的田,便讓自己的僕人籍福去找竇嬰,沒想到竇嬰和灌夫不但拒絕了籍福,灌夫還將籍福臭罵一頓,這讓籍福懷恨在心,他在回去復命時對田蚡說 「魏其老且死,易忍,且待之」,意思就是說竇嬰都老得不像樣了,離死不遠了,你還是再等等吧。田蚡知道自己被拒絕之後,玻璃心的他就更加記恨這兩人了。
報復的機會很快就擺到了田蚡面前。這日田蚡娶了燕王的女兒為夫人,王太后下令所有貴胄都得去祝賀田蚡,竇嬰拉著灌夫也去了。在宴會上,因為眾人對竇嬰失禮,灌夫又把田蚡等人罵了一頓。田蚡再也忍不了了,上書彈劾灌夫對他大不敬,史載 「遣吏分曹逐捕諸灌氏支屬,皆得棄市罪」。竇嬰也明白事態已經擴大,但灌夫也是為了維護他才得罪了田蚡,所以竇嬰不可能坐視不理,他馬上給漢武帝上書替灌夫辯護。
本來此事只是一件小事,但因為牽涉到了兩家外戚勢力,所以漢武帝不得不重視起來。竇嬰上書之後,漢武帝便在宮中召開了御前會議,讓竇嬰和田蚡各自陳述理由,還讓眾多朝臣做裁判。可是這些朝臣各個首鼠兩端,要不默不作聲,要不從中和稀泥,惹得漢武帝丟下一句 「吾並斬若屬矣」,便拂袖而去!
眾人廷議
在王太后的支持下,田蚡漸漸獲得了優勢,灌夫被關押問罪,即將禍及滿族。到目前為止,這件案件並沒有什麼疑點,但是竇嬰接下來的一個舉動,卻讓後世史學家猜測了足足兩千年。
竇嬰為了救灌夫,拿出了藏在家裡的一份詔書,竇嬰自己說這份詔書乃漢景帝在世的時候傳給他的,漢景帝還留下遺詔說 「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也就是說漢武帝決策不對的地方,竇嬰完全可以上奏要求再次決策。按漢制,皇帝頒發的詔書會有兩份,一份給受詔人,一份留在宮中備份。竇嬰拿出這份詔書之後,漢武帝派人在宮中尋找副本卻沒找到。也就是說,這份詔書很有可能是竇嬰偽造的。
劇中漢景帝賜予竇嬰詔書
最後,原本不該受到牽連的竇嬰因為這份詔書被人彈劾矯詔,也被關押入獄,最後竇嬰與灌夫一樣慘遭棄市之罪,竇家也遭到牽連。
這件疑案的疑點在於,竇嬰拿出來的這份詔書到底是不是真的?按常理說,漢景帝乃發詔書之人,竇嬰是受詔書之人,兩人都對詔書的下發流程再也清楚不過了。所以,漢景帝不可能為竇嬰留下這份沒有副本的詔書,除非漢景帝是想置竇嬰於死地,但這個方法過於曲折了。除此之外,竇嬰也不可能自己偽造一份詔書來害自己,所以這份詔書很有可能就是真的。
漢景帝
但是如果是真的詔書,那這份詔書的副本又去了哪呢?一種說法是王太后和田蚡為了打壓竇嬰,偷偷將詔書副本給偷走了;另外一種可能就是漢武帝自己將詔書副本給藏起來了。前一種可能我們尚能理解,但是為什麼漢武帝要將詔書副本給藏起來呢?
這就要論及當時的權力分配了。前已論及,竇家和王太后以及田蚡都屬於外戚勢力,他們以較高的姿態參與到了原本獨屬於漢武帝個人的權力,這必然會使漢武帝極度不安,在漢武帝即位之初,竇太后的手段已經讓他見識到了外戚對他的威脅。因此,無論是竇家,還是田蚡,對漢武帝來說,都是他獨攬大權的阻礙,而借這次詔書事件便可很好地打擊竇家,所以漢武帝也有將詔書藏起來的嫌疑。
王太后
竇嬰的死也給田蚡帶來了極大的震撼,漢武帝以雷霆手段收拾了竇家,這無異於殺雞儆猴,一邊打擊竇家的勢力,一邊敲打田蚡,警告他手不要伸的太長了。由於竇嬰之死給田蚡帶來的心理陰影,田蚡不久就病倒了,請巫師來替他診斷,巫師竟說是竇嬰、灌夫的鬼魂在作祟。不久,田蚡就一命嗚呼!王太后失去了田蚡這個重要倚仗,也漸漸在漢武帝的打壓下退出了權力中心。
但是歷史終究沒有給出確定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漢景帝、竇嬰、田蚡和漢武帝都有可能要對詔書副本的消失負責,因此,這件疑案也就成了一件千古謎案。在《漢武大帝》這部影視劇中,因為一定要給觀眾一個交代而不能以不清不楚的形式就判處竇嬰死刑,所以編劇選擇了讓田蚡和王太后背負此事的責任,這固然是一種可能性,但並不能說是信史。
劇中田蚡和王太后偷拿詔書副本
文史君說
竇嬰的成功與失敗實質上可以看成是皇權與外戚勢力的鬥爭,竇太后在世時就算是竇嬰遭到打擊,也能夠保全自己。竇太后死後,王太后等一干外戚攪入了權力分配中,形成了三方勢力相互紛爭。在這場紛爭中,竇家率先出局,而那份詔書或許就是關鍵。伴隨著田蚡的覆滅,這場鬥爭最終以漢武帝的勝利為結局。《漢武大帝》對這起事件的演繹不能說對,也不能說錯,田蚡具有盜取詔書的重大嫌疑,但畢竟歷史沒有給出終極答案,我們也只能在這些歷史的細微處揣測。
參考文獻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11年。
(作者:浩然文史·景蘇)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 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 haoranwenshi)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10843287_120237207-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