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聽到SP2000T的聲音,讓我想起了一個老型號——AK100。
當然,這兩款可謂跨度在兩個極端,玩前者的可能不知道後者,玩過後者的人可能已經不關注這個領域了。很多年前,這個「很多」可能並不恰當,不過好似便攜播放器真的是經歷了很長的發展,才到今天的樣子。我們先不急於解釋SP2000T,讓我來幫你稍微回顧一下AK這些年的播放器。
對於AK早期產品的聲音,當年大家有過爭論,諸如一波粉絲認為AK100是很好的聲音、很難超越,這個評價高到了大多數旁觀者認為是吹噓的地步。另一波反方也有不少人,他們認為一些機器給人的感覺聲音比較疲軟,動態不足,過於溫和了。理性一些的人會認為這台機器的素質和音樂味道不錯,只是推力比較小,以至於後來的AK240到AK380,甚至到SP1000時候,堅持這種看法慣性地延續下去的人依然不在少數,乃至仍有不少人認為SP1000也依舊屬於這種味道機,我把這種現象看作是早期玩AK播放器的玩家們的「歷史遺留印象」所致。我認同一些中低端機型確實如此,又或與當年的一些耳機聲音素質和今天已經大為不同,導致辨別出現偏差所致。總而言之,這樣的觀點分歧不能怪於上述這幾台旗艦機型,而我個人則也認同理性派的觀點,AK的機器,素質和推力需要分開看。
後來,Kann系列開始強調了耳放推力,它明確了播放器的推力方面對耳機的聲音提升也是很重要的,但這個系列也不是代表AK的標準與審美高度的聲音。再之後,AK越發對多系列產品設計有了心得,而不是像大多數廠家一樣,只生產高中低三個檔位的三到五台機器,維持現役產品線策略。什麼是AK的標準聲音?這讓大家更為迷惑,機型繁多,不好總結。這個問題非要AK品牌方的精英們來自己回答也許才恰當。
Kann Cube走在了強悍素質機的一類中,很中性,強調聲價比,試圖去達到現代高還原範疇的參考級聲音。包括SP1000也是在這個範圍內,因為它的影響力也很大,所以也存在相當一部分人認為AK是少味精的素質機,比較中性,沒有情感(以辯證的思維理解他們,可能他們需要所謂更強化的聲音情感)。
SP2000是至今AK播放器的頂峰,目前看似不太好超越,它是SP1000的進化版,讓樂感更為寬鬆自然,真正成為素質+樂感雙重高端的機型。SP2000T不是超越SP2000的機型,是一個探索的旁路分支。因為它的基礎素質無法和SP2000相提並論,聲音風格的改變也和SP2000不能屬於一個方向。它的成功與否,被市場接受程度和影響力,將由市場去檢驗,需要一定時間。下文我們繼續來聊聲音方面的話題。
AK100是個溫潤的聲底,它的明顯特徵:細膩、流暢、寬潤、安定、有一定委婉度、背景夠黑,並且這些均保持在中性平衡的三頻分布下,明顯這就是個高端器材應有的氣度。完全擺脫了之前MP3領域的數碼聲、HUFI聲等低檔層面水平的體驗。它不是因為賣得貴才提現出價值,而是它的設計和聲音讓它達到了高端產品的水準。AK240增加了線條感的刻畫,讓結像的身段更為精緻秀麗,中高頻更加貴氣,也是相當有辨識度的調音。旗艦AK380開始走在了音響領域現代中性調音的路線上,比較強調素質、染色較少,但把素質的體現也藏在了一個相對能量感溫和的框架以內。這之後的AK播放器大體均沒有推翻過這個方向,包括SP1000和SP2000。SP1000的聲音比AK380是更有稜角的風格,加上它的高解析力會放大劣質錄音中的問題,所以起初一些人覺得它不好聽,實際問題可能是音源爛、或者後端設備失真較高。
總之,至少AK的播放器要有安靜的聲底,細節的再現是豐富且細膩的,作為音樂中很精細的隱匿細節也能表現好,以成功的歷代機型所表現出的特徵,這些是必須具備的。它的音色美感更多體現在早期機型,近代幾個旗艦更突出素質表現,但我們不能非黑即白地理解為這是AK的調音退步,而是素質的提升必然會導致在欣賞器材和音樂時的注意力會稍顯被分散,這也跟大環境的調音變化趨勢是完全一致的。
SE100首先應用了ES9038PRO晶片,按理說,借鑑其他品牌甚至台式器材採用這個晶片的機器普遍聲底來想像,SE100應該是一個硬素質不錯,聲音硬朗有線條感的肌肉男。但是,SE100卻是相當溫柔的一台機器,甚至很多人認為比較疲軟,厭惡者甚至用「昏蒙蒙」、「軟綿綿」這樣的詞彙來形容。但是依整體設計和聲音調整完整度來說,SE100沒有大問題,依舊是不錯的機型,在當時依然超過同期相似價位國磚的水平。之後,AK推出了雙ES9038PRO晶片的Kann Cube,聲音素質和樂感就比SE100強大了很多。
SE200是雙組DAC設計,從這台機器開始,真正標誌著AK的調音下放設計思路開始了。左邊的AKM口聲音立體硬朗有活力,類似SP1000的風格。右邊的ESS口聲音軟質一些,但是不如後期採用同樣晶片的Kann Alpha總體性上更協調一致,這也是目前一個相對被普遍接受的風評共識。
之後的SE180把模塊化設計搬入機器,調音下放就更有徹底的方案可能。採用ES9038PRO解碼晶片的SEM1表現是力量和素質均不錯的。SEM2的素質沒有SEM1高,中頻味道更多一些,很多人喜歡這種風格。因為AKM的聲底架構和ESS不太一樣,它的底子內緊外松,更紮實緊湊易於理解,信息呈現方式更有層次感和深度性,而不是ESS的內松外緊,說不好聽叫外強中乾,相對鬆散的個體化表現方式,需要更強有力的調音才能獲得整體性好理解和可聽性更好的表現。當然後期還會推出更多主板,SEM3因為聲音並沒有聽到,這裡暫時不作分享。
A&futura系列如何「搞怪」我都不驚訝,它本身就是定位一個試驗系列,所表現的東西可以有很多不確定性。A&norma系列應該是價格低廉一些,性能穩定,讓更多人可以入門的產品,從此喜愛上整個品牌。但是A&ultima旗艦系列就不一樣,它必須展示品牌最棒的一面,具備良好的聲音理解和表現力、超同類競品產品的綜合體驗,才能去引領市場。
按照之前的產品序列演進思路,當我們認為SP2000之後會推出一款類似SP1000M的迷你旗艦機,答案是現在看似沒有,也很可能以後也不會有了。因為SP2000T給了我們目前發展到現在的答案,那就是像SE180繼續迎合末端市場做設計。實際上目前市場上缺乏大小在與SP1000M、黑磚、小墨菊類似,做工精緻、操控舒適合理,螢幕儘量全面屏,起碼屏占比高一些的機器。除此之外,這台機器若主控不低於高通驍龍660等級、安卓基礎版本不太低、具備20W以上快充、聲音性能不低於SP1000,網絡化軟體比較全面穩定,調音具有品牌最標誌聲音特點的,聲音富有美感而不是機械的素質機,或者即便是中性素質機,只要沒有明顯聲音素質短板,那麼這台高端機器,絕對大賣。但是,答案SP2000T做出了更吸引目前市場大眾消費群體的各種特徵,或多或少沒有顧及頂端精英消費群體的高品質需求。
在一定時期,AK引領著便攜播放器市場的導向,這是公認的。它的一舉一動被其他品牌時刻關注,試圖去效仿、超越,在AK產品線鼎盛的時期,不可能有別的品牌做到。而目前看來,SP2000T這樣的機型其實從產品形態、外在賣點來說,能夠看出AK不再長期獨霸這個領域的頭把交椅了。鼎盛時期的AK,不論是聲音的標誌性還是設計的前瞻性,起碼別人沒有的,它有。它有的,別人不用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機型追趕,是做不出來的。即便以一個旁觀者,也能感到AK的風格就是時常能在波瀾不驚中帶來驚人之作。而現在,這樣的現象已經很久沒有出現了。
以上的這些觀點其實並不妨礙我對SP2000T的喜愛,從隨身電子管來說,AK並不是頭一家,這次也沒有首發什麼DAC,機器所具備的電子管/電晶體混合模式可能是最大的體驗賣點。同樣吸睛的當然還有頂級的工業設計和全新的背板工藝,只是從外形上來說,SP2000T雖然具備漂亮且輕奢質感的配色,卻在幾何美感(尤其是正面)上並沒有給我帶來任何的驚喜。
頂峰過後是平淡,這是現實事物發展中很普遍的規律,物事人事皆如此。便攜播放器從內在技術也在快速發展後進入了平台期。加上現實的問題是晶片供應鏈的不穩定,沒有新的頂級晶片問世,AK很難再生產真正意義上取代SP2000的旗艦。
SP2000問世過後的兩年至今,暫時無法再被超越。
這期間,國磚的頂級品牌也在進步,從聲音的基礎素質層面已經絲毫不弱於SP2000,處於同一個總體水平且推力方面更優於SP2000的機型已經是國磚頂級品牌常能做到的了。坦率講,單獨看這些高水平的國磚機型,「就產品論產品」來說,確實已經很棒。但是品牌長期的影響力並不是只看一兩台機器或者一定時期內的優勢,還要有對行業的推動,和經典機型的影響力,以及聲音變更的延續性,更需要有上升至品牌之聲的總領性要求。這些要求,一個比一個更難做到。相比在音響這個大的領域,便攜播放器只是一個小分支,快速發展了一些年,究其歷史依舊短暫,一些傳統音響品牌用了幾十年才樹立的品牌之聲,又怎麼能用便攜領域產品幾年、十幾年的發展就隨便達到呢。
有條件的朋友們可以拿老機器AK100、AK240等去試一試,用今天素質比較完好,基本能推動的耳機,去感受一下他們現在的水準。首先你的聽音經驗可以判別聲音的推力狀態正常與否。耳機應該被驅動正常的前提下去試聽,包括耳機自身基礎素質有問題導致很難呈現出正常的推力狀態,也是不要用這種機型作為試聽機。在AK100那個年代的很多耳機,它們確實缺乏應有的動瞬態能力,包括很多耳機不好驅動,解析力不足,讓一個便攜播放器的驅動能力去匹配達到正常的推力狀態也非常困難。在這種狀態下,大家得出了結論,AK早期的播放器動瞬態能力不足、軟腳,是細軟無力的聲底。事實上,這種刻板的固有觀念也影響了我很多年,我近期購買了一台成色不錯的AK100ii自用,驅動目前(不那麼吃推力)的高素質耳塞時,聲音掌控力依舊讓我驚艷。
SP2000T軟腳了麼?絕對不會,只要你的耳機在動態層面本身不構成短板。今天的多數耳機也設計得易於驅動,也更強調支持Hi-Res音源下更寬的頻寬狀態下良好地還原音樂中的基礎信息,也就是大勢所趨的高還原、高解析、中性平衡的表現風格。當然了,如果你是個老塞的鼓吹者,動不動就還在拿索尼E系列的平頭塞之類的型號去試音,那就當我沒說好了。
告訴大家一個驚人的事實,從我這裡測出的帶載數據來說,在16歐和32歐負載下,SP2000T目前具備AK有史以來最高的輸出功率,高過SP2000、甚至是Kann Cube(但高阻抗負載能力下,Kann Cube依舊是便攜播放器的王者之一,超過絕大部分的國磚,300歐負載下有超過330mW的輸出)。因此,當別人問我SP2000T和SP1000怎麼去比時,我會毫不猶豫的說,雖然在信息量和密度層面SP2000T並不能勝過SP1000,頂多是互有勝負的水平,但是如果你手裡的塞子有些吃功率、潛力較大、或者說是拿來應付目前市面上主流的一些高端靜電混合單元耳塞,那麼SP2000T的驅動能力上限要遠遠高於SP1000,甚至是有了一些時代性的差距。畢竟SP2000T就連Khaos這樣的超旗艦級耳塞都能推的有模有樣,雖然談不上大開大合、動態洶湧,但至少足夠的氣定神閒、從容不迫,和「拘謹」二字絲毫不掛鉤。
與不同廠家產品對比是我們評價一個產品的常見方式。所以,對比國磚更常見強調推力狀態的強橫風格,AK的很多播放器確實顯得更小氣了一些。耳放作為本應該儘量少失真去放大信號,與匹配負載達到更高效率、始終保持換能過程出於最佳狀態這樣的本位目的,不知道為什麼被賦予了更多調音責任。
實際上有一定發燒經驗的朋友大機率不會對目前國磚普遍強橫的風格感冒。一個放大器的驅動自然是保證高還原下少修飾,喇叭被驅動良好並不應該是緊繃或激烈的刺激狀態,而多數人誤解認為這是提升了控制力和解析力後的表現。實際上真正高端的放大器聲音在真實度良好的前提下,驅動的喇叭聲音是收放自如、寬鬆自然的狀態,聲音的安穩感更好。對於耳放推力的擴展,AK有過很其他的附加模塊設計,也就是俗稱的背夾,應用在AK380和SP1000兩代旗艦。它們的聲音效果是完全沒問題的,但是設計思路多少與便攜播放器違背,後續沒有再延續。
電子管模式包括混合模式放大器被添加到SP2000T中,這是AK首次應用電子管。坦率來說,實現得還不錯,聲音保持了中性的範疇,像一些高端電子管放大器的模樣,依舊具有好的還原度。幾種模式對音色適度地增加了不同口味調整,提高了可玩性。我不認為電子管在當今技術下是調音用的,調音下放也並不是一定用電子管來實現,雖然廠家們迎合用戶的理解來這樣設計,顯得有逼格。對於耳放電路應用和功放不同,並不需要在可控成本和工藝下非要用電子管去實現放大電路。目前的設計,體現了設計思路的出發點與之前的不同。這也不是AK的或者某些廠家的思路,這是行業中整體思路的變革。最頂端的廠家以前是不屑一顧的對這樣做法,它們只設計自己認為好的器材,而不是考慮大眾的視角和接受程度。就好似很多藝術領域中的藝術家或創作者,要超脫最終讀者視角,去創作內容,才是真正的藝術。而不是為了迎合讀者去創作,那是藝術之名存實亡的狀態。
具有野心和真正自信的廠家,想始終超越競品,能夠引領行業發展的品牌,始終做用產品征服用戶的這類產品,需要是個絕對的藝術家,而不是商人、販子、資本投資者,或者後幾種人,不能讓他們直接或間接地太過於影響設計團隊的思路。
SP2000T從聲音上我不認為有什麼槽點,但從外觀設計上有。音量旋鈕靠近頂部,本身機身就是底部窄,頂部寬,讓右手握持的大拇指更難輕鬆觸到音量旋鈕。並且這次增加了旋鈕阻尼力度,明顯高於SE180、SP2000,刻度感和聲音變小了,但是操作的頓挫感有所加強。如果說它的機身側邊腰線的切割稜角有更美感的話,非圖片拍攝方法,肉眼去觀察,反而顯得比SE系列幾款和SP2000的相似部位形體感更複雜了,缺乏了更簡化後直觀的視覺衝擊力。吐槽一下機身左側播放暫停上下一首歌三個按鍵,著實是不太好用,距離太近,加裝上皮套後觸碰更不敏感,久而久之我已經忘了這部分按鍵區域的存在。
SP2000T的「膽味兒」一直是個很有爭議性的話題,但我覺得這個爭議很扯淡。
無意冒犯,但我覺得有些燒友只是口嗨習慣了,N8也沒有膽味兒,AMP9也沒有膽味兒,甚至N3Pro的電子管都可以被傳為是「裝飾品」,我一直懷疑這些用戶是否真的聽過高端電子管的聲音。前文也提過了,電子管並不一定非得是一個「調味品」,實現好聲音的方式是殊途同歸的。就好像Allnic的電子管耳放聲音雖然極度讓我著迷,但我從來沒有覺得它是勝在了「膽味兒」,甚至我並不覺得它真的有在傳達膽味兒。在隨身領域中也有C9這樣活生生的例子,在純凈度、透明度、線條感、大動態表現上不輸任何傳統的、同體積的電晶體甲類耳放。
說SP2000T的味道像AK100,算是個不褒不貶的結論,畢竟傳承調音一直是AK所堅持的,只是這次我沒有體驗到從SP1000到SP2000上的那種明顯「進化」的感覺,考慮到價位和產品形態,可能是我期望值本身也非常高罷了。事實上,我雖然總是調侃SP2000T是個HUFI機,但這個HUFI是相對的,在切換到電子管模式下的SP2000T,聲音依舊是具備了很高的凝聚力與框架的肌肉感的,反而是切換到混合模式或者電晶體模式時,才更是呈現了一個鬆弛而悠閒的聲底。在日常聽音中,我會傾向於用混合模式或者電子管模式,而如果非要往「膽味兒」上去靠攏的話,SP2000T在低頻部分的蓬鬆感與空氣感確實是有一定的膽味兒存在,中高頻的部分則是一個清麗潤澤的底子,結像不會有SP2000那麼硬朗、密度也不是一個級別。
動態不是SP2000T的優勢,但也絕非短板,即便AK官方並沒有想要對SP2000T做什麼動態增益,但是更高的輸出功率儲備會使得SP2000T在一些瞬時大動態下的表現顯得比SP1000要從容,不會有能量感快「冒尖」的時候突然被砍掉的感覺。此外,SP2000T對細節的呈現也有一些綿里針的味道,搭配一些高頻細節比較突出、線條感和顆粒感都比較強烈的耳塞時,聲音的稜角感會被有所柔化,不削「感染力」、卻削了「攻擊性」。
搭配層面,SP2000T在我的定義里算是一個接近百搭的機器,這個百搭從「大眾」的層面上要高於SP2000,在「發燒」的層面上反之,畢竟素質上限有差距。我很喜歡近期用HS2000MX來搭配SP2000T的聲音,削弱了高頻的能量感,聲音全頻段都有很強的潤澤度、又不失良好的細節表現;而如果是應付ProjectY、大水泥這種兩端衝擊力強的型號,SP2000T會顯得有些溫吞水。SP2000T的拿手好戲仍是泛流行樂、小編制等不那麼考驗極端大動態的場景,但還是那句話,我不喜歡非黑即白的一刀切式觀點,SP2000T的交響和電影OST表現並不差,「短板」和「不擅長」是兩個概念,它整體依舊是個雜食、素質與韻味兼得的機器。
軟體方面,SP2000T是目前AK最好用的機器。這一代機器新增加的內置應用市場、BT sink這些看似並不是核心問題功能,是錦上添花的。這些功能希望它們能穩定下來,一直保留下去,逐步優化,就像AK Connect被一些用戶使用甚至依賴,成為無法跳轉到其他品牌產品的原因之一。我的意思不是說牽牢客戶是好事情,但是如果這些錦上添花的功能都不穩定,下次可能不見了的話,那只能證明這些設計是多麼蒼白無力。實際上,很多客戶根本不用或不知道有AK Connect這個功能。這就是「大部分用戶用少部分功能」的現象,就像複雜的電腦領域軟體也是一樣。
便攜播放器領域中,通過品牌影響力和產品自身能力去擴大消費群體,延伸到一般發燒友群體以外的品牌,只有索尼和AK。國磚品牌雖然目前頂級產品素質強橫,性能也不差於SP2000,但是拿給一個非發燒友去使用,他們一定更願意用AK的機器。因為設計的外觀、工藝更優秀,聲音的理解更具有美感,綜合體驗更像一個合格的國際化電子產品應有的樣子,包括在銷售策略層面也沒有國磚品牌那麼浮躁。絕大多數用戶購買AK的播放器不是群體性行為,不需要自我心理暗示,始於顏值和設計,忠於音樂品味和審美傳承。好的產品,自己會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