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最是無情帝王家」。歷史上為捍衛或爭奪皇帝寶座而發生的父殺子、子弒父,以及兄弟相殘之類的事件數不勝數。今天夜讀史書就來與大家聊聊一件發生在唐朝中期的宮廷血案——唐玄宗一日殺三子。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二十一日,唐玄宗李隆基下詔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廢為庶人。三位皇子還沒從這個晴天霹靂中回過神來,唐玄宗的第二道詔書就接踵而至。不過這道詔書並非是唐玄宗回心轉意,而是賜給這幾個兒子三尺白綾,讓他們立即自裁。歷史上皇帝殺死自己兒子的情況並不罕見,可像唐玄宗這樣一日之內連殺三子卻是空前絕後。那麼問題來了,唐玄宗為什麼要如此決絕呢?
說起唐玄宗,許多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上一位大名鼎鼎的美人——楊貴妃。不過,早在楊貴妃之前,唐玄宗還有另外一位深愛的美人——武惠妃。甚至有不少人認為,唐玄宗晚年之所以對楊貴妃寵愛有加就是因為他在楊貴妃身上看到了已故武惠妃的影子。
武惠妃性情乖巧,善於逢迎,深得唐玄宗喜愛。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唐玄宗不顧朝臣反對,將自己的元配妻子王皇后廢為庶人,並打算改立武惠妃為後。然而大臣們雖然在廢后一事上做了妥協,但在立武惠妃為後的問題上卻堅決不答應。因為武惠妃的出身成分不過關,她是女皇武則天的侄孫女。
當年唐高宗李治廢王立武,最終導致武則天篡奪李唐江山。現在唐玄宗又廢掉了一個王皇后,還打算另立一個武后,這事怎麼都說不過去。後來唐玄宗自己也覺得此舉不妥,因此放棄了立後打算,但對武惠妃的寵愛不減,並讓她以惠妃身份主管後宮。
唐玄宗對武惠妃可謂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可武惠妃很清楚,自己總有年老色衰的那一天,到時候皇帝還會另結新歡。那麼要如何保持住自己的地位呢?唯一一條路就是讓自己的兒子,也就是皇十八子、壽王李琩成為儲君。那麼她將來母以子貴,自然就不用擔心失寵問題了。
可當時大唐的儲君之位已有人選,所以武惠妃必須要用盡一切手段,將太子李瑛扳倒,否則說什麼都是白搭。
為了奪取太子之位,武惠妃時不時就給唐玄宗吹枕頭風,不是說壽王李琩有多賢良孝順,就是說太子李瑛有多頑劣不堪。久而久之,唐玄宗對李琩越來越喜愛,對太子,以及與太子交好的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則是越來越不滿。
眼看自己日漸被冷落,太子李瑛沒想到什麼好的應對辦法,只能常常與鄂王李瑤、光王李琚聚在一起,吐槽父皇的不公,抨擊武惠妃陰險歹毒。
世間本就沒有不透風的牆,太子等人的怨言很快就被潛伏在東宮的密探傳到唐玄宗和武惠妃那裡。武惠妃抓住這一機會向唐玄宗哭訴。唐玄宗也對這幾個兒子很不滿,因此打算將他們都廢為庶人。好在關鍵時刻宰相張九齡出面力保,這才讓太子幾人暫時轉危為安。
廢黜風波平息沒幾天,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發生了。依據《舊唐書》中的說法,武惠妃謊稱有盜賊闖入宮禁,於是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以及駙馬薛銹等人便穿著戰甲進入宮中準備擒拿賊人。可當他們入宮後,武惠妃卻向唐玄宗告發說太子發動兵變。唐玄宗勃然大怒,當天就下令將太子等人廢為庶人,隨後又將其賜死。
夜讀史書之所以說這件事情匪夷所思是《舊唐書》中的這段記載不合常理。古代在沒有皇帝詔令的情況下,私自披甲入宮等同謀反,李瑛當了二十多年太子,不可能連這點最基本的常識都沒有。更何況當時太子和武惠妃關係已勢同水火,光憑武惠妃的一番謊言就能讓太子不顧一切闖入宮中嗎?顯然不可能。此外,唐玄宗雖然不是一位好父親,但虎毒不食子,他再怎麼狠心決絕,也不至於憑武惠妃的一面之詞就將三個親生兒子全部殺死。
因此,這件震驚朝野的宮廷血案背後,很可能是太子李瑛擔心自己會被廢黜,於是選擇了兵變奪權。當行動失敗後,等待他們的自然就是滅頂之災。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