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陰陽角度整體認識易經中的「四象」?

2021-12-09     易學傳媒

原標題:如何從陰陽角度整體認識易經中的「四象」?

四季

我們就四季而言,以日出位置和晝夜長度論陰陽。春分,日出的位置在正東,晝夜相等,處於由太陰(也就是冬至)向太陽(也就是夏至)轉化的陰消陽長過程中的,陰陽平衡狀態,我們叫少陽;夏至,日出位置在最北,所以說北至,那麼白晝最長,我們叫太陽;秋分,日出位置也在正東,晝夜相等,處於由太陽(也就是夏至)向太陰(也就是冬至)轉化的陽消陰長過程中的平衡狀態,我們叫少陰;冬至,日出位置在最南,也叫日南至,它的白晝最段,我們叫太陰。

我們就晝夜而言,以太陽位置和日照強度論陰陽。平旦(也叫卯正)為日出,處於由太陰(也叫子正)向太陽(也叫午正)轉化的陰消陽長過程中的陰陽平衡狀態,我們叫少陽;正午(也叫午正)太陽在正南,日照最強,我們叫太陽;黃昏(也叫酉正)為日落,處於由太陽(午正)向太陰(子正)轉化的陽消陰長過程中的陰陽平衡狀態,我們叫少陰;到了子夜(也就是子正)太陽在正北,沒有日照,我們叫太陰。學風水

就月相而言,以月亮圓缺論陰陽。上弦見半月,處於由太陰(朔日)向太陽(望日)轉化的陰消陽長過程中的陰陽平衡狀態,謂之少陽;望日滿月,我們叫太陽;下弦見半月,處於由太陽(望日)向太陰(朔日)轉化的陽消陰長過程中的陰陽平衡狀態,我們叫少陰;朔日不見月,我們叫太陰。

太陽位置

就四方而言,陰陽取決於太陽位置。太陽在平旦、正午、黃昏、子夜分別位於東、南、西、北。所以,東方為少陽,南方為老陽,西方為少陰,北方為老陰。

就四宮而言,以春分黃昏時,天地相各為基準。東宮為少陽;南宮為太陽;西宮為少陰;北宮為太陰。

另外,以太陽日躔四方主星定春夏秋冬。日躔西方主星為春,為少陽;日躔南方主星為夏,為太陽;日躔東方主星為秋,為少陰;日躔北方主星為冬,為太陰。

就萬物而言,以寒暑和日照論陰陽。以植物初生為春,為少陽;以盛長為夏,為太陽;以結實為秋,為少陰;以枯竭為冬,為太陰。

由此可見,世上萬物在陰陽兩個要素作用下,由於陰陽的對立鬥爭和相互轉化產生了四種典型狀態,這一演化過程就是「兩儀生四象」。《繫辭》講「易有四象,所以示也」,四象可以表示萬物的基本運行規律。《易經》中的若干重要思想都來自於這一基礎的認識。在陰陽兩要素的對立鬥爭中,達到太陰,必然向少陽轉化,所以說「冬至一陽生」,達到太陽,必然向少陰轉化,所以說「夏至一陰生」。裴翁老師2021裴氏風水《星雲譜》弟子班現正招生中......新的一期12月即將開始。(傳承裴氏風水五大體系)師徒制,課堂講解+實地考察教學模式。

相反方向轉化

任何事物發展到極點必然向相反方向轉化,所以「福者,禍之所依;禍者,福之所伏」、「否極泰來」、「亢龍有悔」、「易窮則變」都屬於這一深刻的哲理。學風水

鑒於以上種種,四象一詞是一個寓自然與哲理,寓歷史與文化多層次的、博大精深的普適性概念。正因如此,它才能在「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的《易經》當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成為《易經》符號體系中的基本要素,也成為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基本框架,成為衍生萬物的基礎。《易經》之所以能「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不可能缺少四象的概念。今天和大家一起梳理了四象的概念,希望大家對「四象」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06626832_120684927-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