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雜談|游故宮的「穿衣自由」,請先尊重中國文化

2024-10-20     揚子晚報

近日,美國知名設計師瑞克·歐文斯一行參觀故宮時因著裝問題,被保安勸離,事後同行友人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表示不滿,引發熱議。

目前網友拍到的照片中,這一行人的著裝對常規審美帶來衝擊,更像是一種特殊場合下的T台著裝。一行人中有一女子疑似光頭,且從頭部到臉部整體塗白,眼部塗黑,一光頭男子唇部和眼部皆塗為誇張的黑色,一眼看去頗為驚悚。美國設計師瑞克·歐文斯以哥特暗黑美學、前衛設計聞名,是否應該尊重其「穿衣自由」?

事後,與歐文斯同行的友人Fecal Matter夫婦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他們一行因為著裝問題被勸離,並被要求卸妝、換上普通衣服後進入,「我們當然拒絕了,因為對我們來說,這不僅是造型,更是身份象徵。」但在中國網絡平台,不少網友支持故宮這一舉措,認為「不讓進就對了」「來了就應該尊重中國文化」。

儘管個人表達很重要,但適應遊覽地的文化期望是一種表達理解和尊重他人傳統的方式。穿衣自由是個人權利的重要體現,它使個人能夠在公共場合自由選擇和表現自己的個性和文化差異。但在享受這一自由的同時,也應在尊重當地文化和習俗、遵守博物館參觀規定的前提下。

許多人都知道,不少公共場合有一定著裝要求,要著正裝,禁止衣冠不整、拖鞋入內等等。比如進入泰國大皇宮參觀的遊客有穿著要求,不能穿短褲,也不能穿無袖衫。進入博物館參觀雖然沒有硬性要求,但仍舊設有一定底線。一般按照正常公共場合的著裝就可以了,但拖鞋、內衣、背心等還是不妥的。著裝過於隨意或誇張,不僅與博物館的參觀氛圍格格不入,讓自己顯得不夠莊重,也可能會對其他參觀者造成干擾或不適。儘量穿著簡潔、大方且符合當地文化習慣的服裝,這樣不僅能夠展現出我們的文化禮儀和尊重,還能夠讓我們更加專注於博物館內的展品和文化氛圍,從而獲得更加深刻的體驗和感悟。

實際上在故宮博物院入口處,參觀須知牌上明確註明,「請保持衣容整潔,不要做出有礙觀瞻、有損形象的行為。」去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在文明參觀須知中也提及,觀眾入館須自覺接受安全檢查醉酒者、儀容不整者(包含穿著過於暴露、穿著拖鞋等)謝絕入館未經批准禁止進行講學、表演、採訪、商業性拍攝、自媒體直播、錄播等非參觀活動等要求。這在當時也引發一定討論,有少部分網友認為,夏天炎熱,穿著涼拖可以理解,但大多數網友則對博物館的規定表示支持,認為博物館是一個有文化底蘊的場所,大家去都是去接受文化的薰陶,了解文化的傳承,對歷史要有相應的尊重,不要衣冠不整。

此外,南京博物院在注意事項中提及「衣容不整者」謝絕入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要求莊重,穿拖鞋不能入內參觀等。遼寧省博物館,瀋陽博物館的參觀須知中都提到了衣冠不整者、酗酒者、攜帶寵物者不能入內參觀。國外的例子也很多,比如梵蒂岡博物館規定夏天參觀時必須穿著嚴實,不允許穿短褲和無袖上衣。就好比許多人參加晚宴知道穿晚禮服,也應該有個常識,睡衣風、辣妹裝啥的就不要往博物館、美術館裡扎了,氛圍上也不搭的。由於參觀及欣賞需要安靜的環境,走起路來哐哐作響的高跟鞋其實也不提倡。

中國旅遊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李慧芸表示,不論是從旅遊體驗感受、尊重當地文化風俗的角度,還是博物館特有的文化氛圍的空間需求,遊覽者都應尊重當地文化,做出合理的旅遊行為。從全球旅遊發展來看,在帶有文化標識提醒的場景空間中,都會對到訪者有參觀行為要求。

文化自信作為一種開放豁達、自信包容的文化心態,既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也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基礎。在文明互鑒的過程中,包容開放與文化尊重之間的邊界也值得關注,在「各美其美」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相互理解和尊重,如是方能「美美與共」。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隨著時代的發展,「禮儀」二字也有了新的內涵,成為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隨著「博物館熱」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打卡博物館,感受人類歷史文明的脈絡。尊重博物館著裝要求,杜絕不文明現象,也藉此次討論深入人心,呼籲大家以一顆敬畏之心,文明觀展。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校對 李海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062ab855e0179acf600d15bc02b3f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