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的人少了36萬

2023-11-25     中國新聞周刊

原標題:考研的人少了36萬

考研的人少了36萬

連漲8年之後,考研「降溫」了。

近日,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名人數出爐。準備打一場「翻身仗」的考研黨們,似乎迎來了一個好消息。

據披露,共438萬人報名參加了2024年考研,這一數字不僅沒達到此前一些網友和媒體預測的「突破500萬」,而且比去年少了36萬,系2015年以來連續8年考研報名人數增長後的首度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全國高考的報名人數同比增長了40萬。近年來,考研的熱度一年高於一年,突如其來的「冷水」讓許多人頓覺不適應了,眾說紛紜。

圖/圖蟲創意

「考研熱」降溫了?

考研輔導名師張雪峰又上熱搜了。去年12月,他曾在社交媒體上稱「個人感覺,明年考研人數可能會下降」,結果預言成真。

「二戰三戰」、「逆向考研」......距離研究生考試筆試還有一個月,考研黨們正在摩拳擦掌。但每年這個時候,報考數據總讓他們心裡添堵,倍增焦慮。

近年來,「考研熱」一直是考研人們習慣討論的話題。2017年報考人數首次突破200萬,2022年就已經突破了400萬,2023年更是創了新高474萬,十年間增長了298萬。

有將近一半的大學畢業生都報名了考研,於是考研又被稱為「第二次高考」。與此同時,儘管有一定規模的擴招,據《新東方2023考研報告》,2010-2022年的考研錄取比例在13年間降低7.48%。2023年300多萬名學子「陪跑」,從數據上看,一些專業的國家分數線甚至超過了400分。

這一話題也引起了眾多學者和專家關注。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梅兵提到,代表國家最高教育水平的研究生教育,目前出現的考研「高考化」趨勢需要警惕。

有專家認為,當前,考研已經出現了「高考化」的趨勢,給考生以及高等教育發展帶來不少新問題。「現在很多本科生都熱衷於考研,甚至有的大學還以考研作為目標來組織本科教學。」這位專家擔心,圍繞考研組織教學,會將大學辦簡單化。

在專家們看來,「考研熱」已是「過熱」,這種「熱度」正在助推考研「應試化」,並且加劇學歷貶值。還有人不禁發問,「我們需要有那麼多人考研嗎?」

對於今年的報考趨勢,此前一些教育機構及媒體繼續「看漲」,甚至預測報考人數即將突破500萬。

「冷水」突如其來,但並非沒有跡象。一位知名考研機構的工作人員向中國新聞周刊分析,從漲幅來看,考研報名人數漲幅有放緩趨勢。

該工作人員表示,近6年的考研報名人數漲幅有4年都在20%左右。相比前幾年持續創新高的情況,2023年考研報名人數漲幅僅有17萬,遠低於2022年的80萬漲幅,達到歷史低點,僅為3.7%。

考生減少36萬,雖不足以說明考研已經實實在在地「降溫」,但這一波動仍然引發了廣泛的熱議。有專家提到,報考人數遠低於民間預估,顯示考生報考漸趨理性。

報考意願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選擇出國留學的人增加了。也有學者從研究生招生的結構性變動上找原因。近年來,保研的比例不斷增加。此外,學碩規模一再壓縮,專碩比例持續擴大。根據教育部的規劃,到2025年,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要擴大到招生總規模的2/3左右。

上述考研機構的工作人員分析,「學碩坑位減少,使得更多人優先考慮專碩。但不少專碩的學費遠高於學碩,多所高校延長專碩學制至3年,在經濟下滑的大背景下,家庭對考生教育投資的價格敏感度也更高。」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考研報名人數減少背後有幾個因素,主要影響因素還是就業。當前形勢下,更多學生對就業的價值追求要高於考研。

考公性價比更高?

考研是為了什麼?從近年的「專碩熱」不難看出,考研的需求與就業已經牢牢綁定。然而現實是,一些碩士就業能拿到的工作崗位和薪資甚至不如本科畢業生。

這幾年,有關「第一學歷歧視」的話題反覆引發熱議。本月,有媒體發布的調查問卷顯示,超六成受訪者呼籲破除求職中的「第一學歷」限制。低起點學歷成為「污點」,用人導向存在「唯名校」的傾向。

在學歷貶值的情況下,學歷對就業的影響更加複雜多元。去年12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談到,現在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低於大專畢業生的就業,大專畢業生的就業低於中專和高中生的就業,「學的越多,就業率反而越低」。

在考研話題的相關帖子下,有一條留言提到,儘管研究生持續擴招,但能為就業帶來顯著幫助的高校、專業招生名額並不多,「即便把985/211高校的大部分專業,一本院校的強勢專業,二本院校的萬金油專業也考慮在內」。某種程度上,研究生擴招這個就業的「蓄水池」,來到了一個新的節點。

2014年,考研報名人數也曾出現回落,同比減少4萬,5年內首降。當時,有媒體調查提到,短期內碩士生收入並無明顯優勢,加上考研投入時間和費用成本是考研人數下降的主因。相關的話題則是:「考研會影響工作嗎?」「考研會拖就業後腿嗎?」

這並不是說,學歷提升不能對就業帶來幫助。麥可思數據顯示,學歷提升隨著畢業時間的推移,可以帶來更好的經濟回報和就業感受。通過對2016屆本科畢業五年後學歷提升與未提升人群的月收入對比發現,有過學歷提升人群的月收入(11099元)比學歷未提升人群(10256元)高843元。

但眼下,一些考研人的心態、觀念無疑發生了一些變化。近年來,有關「碩博畢業生擠進縣城」的報道不時彰顯著一個信號:「考研的盡頭也是編制」。

在「考研熱」降溫的同時,「考公熱」仍持續升溫。中公教育相關人士表示,國考在今年依舊呈現了招錄、報名人數的「雙漲」趨勢。2024年國考的招錄人數為39561,比去年增加2461人,漲幅近7%,根據國家公務員局公布的數據,截至報名資格審查工作結束,共有303.3萬人通過招錄單位的資格審查,比去年同期增加43.53萬人。平均競爭比為77:1,高於去年的70:1。各地公務員招錄仍有向應屆生傾斜的趨勢。

考研從來就不是什麼「盲目」的,而是一種機會和成本的權衡。有網友直言:不是研究生高攀不起,而是考公更有性價比。

在儲朝暉看來,對於很多本科畢業生來說,如果現在能找到一個就業的崗位,儘快就業相比考研究生來說更現實一些。很多人對讀了研究生後再找工作的預期也相對降低了,讀研有時間和經費成本。

不過,儲朝暉表示,2024年考研報名人數減少的幅度不是太大,降低還是有限的,只是說明在這幾十萬人心目中發生了變化。

作者:陳威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05c60ce26b9c841cb49ebccc7a33f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