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唐玄宗在位期間的名相,大多數人第一時間能想到的必然是姚崇、宋璟,外加一個張九齡。如果把「臭名」也算在內的話還有李林甫、楊國忠。不過,今天夜讀史書要和大家聊的不是這幾位家喻戶曉的人物,而是一位知名度不高,政績卻很突出的宰相,他便是唐玄宗開元年間的名相張說。
張說在載初元年(690年)參加朝廷舉行的賢良方正科考試,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被授予太子校書郎,後又升任左補闕。這一年,張說才剛滿24歲。
聖歷二年(699年),武則天的男寵張昌宗主持編修大型詩歌選集《三教珠英》。張說是當時朝野皆知的大才子,所以被張昌宗軟硬兼施地拉入編書團隊,並承擔主要修撰工作。
在歷時兩年後,《三教珠英》修撰完成,張說因修書有功被晉升為右史、內供奉,兼知考功貢舉事,後又升任鳳閣舍人(即中書舍人。掌管起草詔令,參議政事及侍從、宣旨、慰勞等事)。
長安三年(703年),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與當朝宰相魏元忠之間的矛盾爆發。二張誣告魏元忠有謀反之意,武則天聽信二張的一面之詞,將魏元忠下獄。
二張想要置魏元忠於死地,但合法殺人總得有過硬的證據,因此二張便威逼利誘要張說在女皇面前作偽證。張說認為張易之、張昌宗二人雖然現在權勢滔天,但他們不過是倚仗了女皇武則天的支持。可武則天已經八十歲了,這天下遲早得回歸李唐子孫,到時候二張及其黨羽肯定不會有好下場。與其現在依附二張,不如咬牙挺過這一關。所以,張說以證人身份走上朝堂後,堅稱魏元忠無罪,並指控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其作偽證。武則天有心偏袒二張,因此儘管證據不足,還是將魏元忠貶職外放,張說則因「反覆小人」和「忤旨」,被流放到嶺南的欽州(治今廣西欽州)。
「魏元忠事件」是張說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挫折,但也是他日後飛黃騰達的起點。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在神龍革命後下台,唐中宗李顯復位稱帝。張說因為是武周朝打擊的對象,在李唐王朝光復後自然就成了功臣,他被從嶺南召回朝中任職,並在短短几年時間裡就晉升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
在此後幾年時間裡,唐朝相繼經歷了韋皇后亂政,唐隆政變,唐睿宗登基,太平公主擅權等事件。張說因不肯依附於太平公主而被貶為尚書左丞、東都留守。後來唐玄宗李隆基成功誅殺太平公主,張說作為皇帝的堅定支持者,自然得到了豐厚回報。他被任命為中書令(後改稱呼「紫微令」),封燕國公,位列百官之首。
張說與時任同州刺史的姚崇關係不睦。唐玄宗想升任姚崇為宰相,張說卻想盡辦法阻撓。結果不但沒能阻止姚崇拜相,他自己還因此被貶官外放,到地方任職了。讓人想不到的是,看似弱不禁風的張說在邊地任職期間還完成了一次單刀赴會使命。
當時朔方大使王晙在突厥問題上處理不當,導致許多歸附唐朝的突厥部落準備反叛。張說了解情況後只帶著二十個隨從親自前往突厥各部安撫,晚上還住在突厥人的帳中。突厥諸部被張說的誠意深深打動,因此打消了反叛的念頭。
此外,張說還在開元九年(721年)親自率一萬大軍出合河關(今山西興縣)對突厥叛將康待賓發動襲擊,一舉將其擊敗。次年又擊敗了康待賓的餘黨,俘虜三千餘人。
由於在地方任職期間表現出眾,張說得以官復原職,再一次擔任中書令。在回京的第二年,張說推動了一項重大軍事制度改革——裁軍。
當時唐朝邊軍總數有六十多萬,張說依據自己在邊疆任職多年的經驗,提出了裁軍二十萬的主張。剛聽到這項建議,唐玄宗被嚇了一跳。唐朝疆域遼闊,六十幾萬將士分攤到漫長的邊境線上其實還捉襟見肘,可張說卻提議一次性裁撤掉三分之一,這可是傷筋動骨的大事。看到皇帝滿腹狐疑,張說道出了原因。
原來,當時邊軍雖有六十萬之眾,但真正能用的不足一半。常言道「兵貴精不貴多」,與其耗費國家巨額錢糧保留這樣龐大的編制,還不如讓那些早該淘汰的軍人們解甲歸田。一來可以為國家節省軍費開支,二來還給國家增添了二十萬青壯年勞動力。在聽了張說的解釋後,唐玄宗經過深思熟慮,終於決定同意裁軍。
後世將「開元盛世」的主要功勞歸於唐玄宗執政前期勵精圖治和姚崇、宋璟兩位宰相輔佐有方。可事實上,張說推動的這次裁軍方案對玄宗朝的社會、經濟、軍事等方面都產生了極其重要和深遠的影響,是「開元盛世」走向巔峰的重要一環。
在完成裁軍後不久,張說又在軍事上推進了另一項根本性的改革——改「府兵制」為「募兵制」。府兵制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優點是國家養兵的花費很少,缺點是兵源質量參差不齊,而且士兵積極性普遍較低。募兵制則是由國家出錢招募職業軍人,優點是士兵戰鬥能力要高出原先那些農民兵一大截,缺點是養兵的費用很高。
在張說的一系列改革推動下,大唐王朝終於走向了盛世的巔峰。然而在建立了巨大的成就後,張說也變得愈發獨斷專行,任人唯親,結果滿朝文武除了依附於張說的大臣外,其他人都對其怨聲載道。
開元十四年(726年),御史大夫崔隱甫、御史中丞宇文融和李林甫聯手上述彈劾張說「引術士占星,徇私僣侈,受納賄賂」。唐玄宗命宰相源乾曜,率刑部尚書韋抗、大理少卿明珪、御史大夫崔隱甫等人對張說進行三司會審。張說平時與這幾人關係都不怎麼好,加上自身也確實不太乾淨,因此大家就公事公辦,審定張說罪證確鑿。
唐玄宗認為張說有功於社稷,因此僅罷免其中書令的職務,但經過此番波折,張說元氣大傷,此後便一直專注於在集賢院修國史。
開元十九年(730年),張說病逝,終年六十四歲。唐玄宗親自為他撰寫神道碑文,並罷元旦朝會。追贈太師,賜諡號「文貞」。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03256544_559864-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