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7期文化產業評論
最近,國內知名攝影師陳漫拍攝的《驕傲的矜持》「火」了,對比她其他作品,可以發現她在藝術創作上似乎存在「雙標」審美,存在為滿足甲方要求而醜化國人形象的嫌疑。迎合觀眾和顧客需求本身沒有錯,真正的錯在於藝術家沒有底線地一味討好,失去一個中國藝術家應有的骨氣。我們尊重審美多元,但不接受他國的審美凝視與霸權。而想要促進藝術作品良好的國際傳播,就要建構屬於我們自己的話語體系,不僅要有自己的骨氣與脊樑,還要在硬實力建設之基上,加強建設文化軟實力,對內強化凝聚力和認同感,對外提高文化的吸引力,以平等、開放的態度對待文化出海。
作者|梔晞、念西(文化產業評論作者團;三川匯文旅體研究院研究員)
編輯| 田佳寧
來源| 文化產業評論
正文共4871字 | 預計閱讀時間12分鐘
近日,中國知名攝影師陳漫又翻車了。
起因是在近期Dior策劃的《迪奧與藝術》全球巡迴系列展覽中,陳漫拍攝的一組名為《驕傲的矜持》的宣傳照被質疑涉嫌辱華。
照片中,一位亞裔女性穿著清朝服飾,手上提著Dior包包,頭髮油膩、膚色暗沉、滿臉雀斑,尤其是一雙眯眯眼仿佛透著一股來自陰間的冷氣。這一充滿詭譎畫風的作品立馬將#陳漫作品#送上了熱搜。
隨後,中國婦女報評論:「 『以洋為美』『為洋是從』要不得!這背後摻雜著醜化中國女性形象,曲解中華文化的意圖,某些攝影師和國外品牌的『審美』,出格了!」
人民網也評論道:「藝術可以冷門,卻不可以邪門!今天的中國充滿活力和希望,中國人臉上洋溢著大國氣度和尊嚴。身為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有責任用鏡頭真實記錄豐滿的中國,有責任講述生動的中國故事,有責任展現中國人健康向上的形象,而不是相反。」
如此的作品,更引發了民眾的怒火。
儘管對於美的標準從來就不是千篇一律的,但這不是美,而是醜化,藝術從來都不是毫無底線的。
陳漫:國內攝影界「馳名雙標」第一人
陳漫其人,本來就頗具爭議性。其早期的作品被打上PS痕跡過重的標籤,如今又有了崇洋媚外之嫌。
值得一提的是,《傲慢的矜持》這個作品其實拍於2012年,也就是說早在那個時候(或者更早),陳漫就開始迎合西方審美。
同年,她受《i-D》邀請,以同樣的風格拍攝了《中國十二色》。該作品以藏族女孩為創作原型,而這其中展現的多為高顴骨、眯眯眼,很難想像這是一位中國攝影師拍出來的作品。
但也就是這系列作品,讓陳漫獲得了國際藝術界的認可,名利雙收,更是為她以後的攝影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在今天,這些作品卻成了她「以洋為美」「為洋是從」最有力的證據。
同樣令人髮指的還有她的《少先隊員和X》系列作品,其將原本充滿正能量的少先隊員妖魔化為一群眯眯眼、穿著暴露、神態呆滯的形象,這與我們印象中的少先隊員可以說毫無關係。藝術雖然要高於生活,但前提是要來源於生活。
依次為《少先隊員和三峽大壩》《少先隊員和中央電視台》《少先隊員和嫦娥一號》
我們很難說以上作品是美的,甚至更像是一種審美異化,恐怕陳漫本人也沒有多大的底氣。作為一個攝影師,她難道不具備審美能力?她難道就不會拍正常審美範疇內的照片?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如若不然,她也達不到今天的高度。
看看她給國內明星拍的照片,大都是打在了我們的審美點上,並且擅長發掘他們在鏡頭下不一樣的一面,比如「雌雄莫辨」的范冰冰,這也助推了「范爺」名號的走紅。不止如此,基本大半個中國娛樂圈的明星都跟她有過合作,甚至不太紅的根本約不上,當然大部分拍的都屬於正常審美,否則明星本人和國內觀眾是絕不會買單的。
再看她自己的照片,也不是所謂的眯眯眼、雀斑臉,而是膚白貌美、目光如炬。
因而,我們可以說,在攝影這件事上,陳漫確實有著令人迷惑的雙標行為。
中國藝術家不應為「五斗米」折腰
在她雙標行為的背後不外乎兩個關鍵詞:觀眾和顧客。
一方面,從陳漫的一些作品可以看出,她貌似酷愛這種眯眯眼式的人物創作手法。
因為這就是西方印象中的中國人的形象:雀斑臉、小眼睛、呆滯......毫無疑問,這是西方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他們對我們的印象還停留在19世紀的清朝,而眯眯眼形象最初是來自英國小說家薩克斯·羅默筆下,以醜化中國人形象為目的的虛擬人物——傅滿洲,後來這一形象出現在各大電影中,形成了一種審美固化。
這種與西方觀眾審美印象一致的作品更能獲得他們的接受和認可,從而獲取打開國際知名度的鑰匙。
另一方面,作為職業攝影師,陳漫的顧客多為明星和品牌方。在這個顧客至上的時代,客戶需求被看的至關重要。陳漫在拍攝《中國十二色》接受採訪時就談到,自己是「看客人想要什麼口味,結合這些需求去做」。
在與各大明星、品牌合作時,處於乙方的位置,創作的作品必須符合甲方的口味,只有極力得到他們的認可,才能提升自己的商業價值,從而走得更遠。在這方面,陳漫也做的「很好」,在面對國外顧客時不遺餘力地去迎合、甚至討好他們的審美需求!《紐約時報》曾評價她為「中國視覺改革先鋒」,是中國目前最具商業價值的攝影師。
其實,迎合觀眾審美和顧客需求本身是沒有錯的,錯就錯在她沒有底線地一味討好,失去了一個中國藝術家該有的骨氣。
大概這也是為什麼陳漫至今不敢正面回應,只在外網發了一張圖,配文「只是為了一頓飯」,並轉發了《從陳漫辱華熱搜:聊一聊文化自信與藝術誇張》一文,貌似在暗示當初的創作不過是為了生存以及甩鍋給藝術表現手法。
古有陶淵明尚不為五斗米而折腰,而今日卻有這種「舔狗式」地賺錢手段,令人費解。
我們的藝術應為人民服務,而不是抹黑人民形象;我們的藝術家應該有底線,而不是為了「錢」途而折腰。
陳漫作為中國攝影圈的頭部人物,過於以客戶為中心,導致創作者本位缺失,非但沒有大力弘揚東方美學,糾正西方對中國人的錯誤審美印象,反而一味地以西方審美意志為中心,更加劇了西方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這就不僅僅是審美的問題了,更是價值觀的問題,其出發點就是立不住的。
我們不需要這種雙標藝術家,當今時代,我們需要的藝術家要有志氣、有骨氣、有底氣:尊重審美多樣性,但不一味迎合他國審美凝視,保持自己的氣節,不做金錢的奴隸,用藝術向世界傳遞泱泱大國神韻,彰顯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建立中國語境下的時尚話語體系
而且,該事件給我們的啟示是,當下,我們需要建立一套中國人自己的時尚話語體系。
可以看出,藝術家為金錢折腰,去迎合西方的話語市場體系,其背後是為了滿足西方對東方的審美凝視。
著名的美籍文學理論家和批評家薩義德曾在其代表作《東方主義》一書中,深入考察了西方世界利用東方話語來建構有關東方的知識的過程,典型例子就是西方的一些文藝作品是西方人通過描繪東方、傳授有關東方的認識,進而構成許多西方人有關東方的認識。
而在本次事件中,可以認為陳漫這種行為其實具有「東方主義」的傾向,只不過其用以滿足西方對東方審美凝視的過程改變了,原本是西方人自己去建構,現在是西方人授意東方藝術家去建構,進而強化西方人對東方人認知的刻板印象。
有人還將陳漫這則攝影作品拿給外國人點評,從視頻中也可以看到,此作品似乎也並不符合外國人的正常審美。
這樣看來,此類藝術作品所體現的文化表達確實會存在一定問題,甚至會加深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審美固化。
但這並不意味著中西方文化不能在開放包容的環境下交流。中西方文化也存在很多共通點,這也是漫威系列在中國上映照樣吃香的原因之一。
而既然西方的話語體系能夠讓東方人認可,那為何東方人不能建立自己的話語體系,用平等交流的方式去贏得西方人同等的尊重與認可呢?
事實上,我們對自己文化的傳播,不僅不能迎合西方話語和審美凝視,還應當積極主動地建立自己的話語體系。
其中最為基礎的便是民族的骨氣。有骨氣、有脊樑是對我們本國人民最基本的要求。比如2020年11月,澳大利亞方證實澳軍人涉嫌在阿富汗參與殺害囚犯和平民,這引發國際上的強烈譴責,之後,中國外交部趙立堅轉發了中國CG畫家烏合麒麟的諷刺漫畫《和平之師》,此舉引發澳大利亞總理科特·莫里森的強烈不滿,甚至要求中國正式道歉,12月,烏合麒麟以漫畫《致莫里森》回擊。堅持正義的立場,不因強權退讓——這就很明顯地體現了中國之「剛」。
此外,我們還可以從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角度去做一些思考。
在文化軟實力層面上,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既表現為對內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塑造,也表現為對外國際關係與交往中的價值吸引和形象魅力。
一方面,藝術創作者要堅持正確的創作導向,生產能夠展現中華文化魅力和反映中華文化特色的藝術產品,不能因為利益誘惑而去生產有害國家、民族文化形象的藝術作品,否則其就只是一具空洞的軀殼。
另一方面,普通民眾對自己國家文化的表達應當具有正確的判斷能力,主動捍衛自身文化的價值表達,積極傳達客觀、公正的藝術評價與討論,督促藝術創作市場良好發展。比如本次陳漫事件廣受批評後,迪奧品牌方馬上撤下了該廣告也可以看作是品牌應對市場反饋的一種退讓。
再比如90後女孩卓桐舟原本只是意外與漢服結緣並成為漢服眾多愛好者之一,但身處澳大利亞的她穿著漢服走在街上卻常被誤以為是日本人,這讓她感到痛心,並且開始積極傳播漢服文化,積極籌備「聽月小築」雪梨實體店,一一指點漢服禮儀,在海外傳播漢服的魅力。可以看出,即便是普通人,也能為本國、本民族文化傳播盡一份力。
而國家文化對外展示的文化魅力則需要在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交往中,在文化開放的體系中「被塑造」。文化要轉化為軟實力的前提條件分別是文化擁有吸引力、以及該文化能夠得到其他國家人們的效仿追逐,並轉化為他們的價值、精神。
毫無疑問,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在歷史長河中積澱了無數文化內涵並傳承下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就有良好的文化輻射力能夠影響周邊國家,這就體現了中華文化所擁有的文化吸引力。然而,在全球化時代,好的文化也更需要良好的傳播方式去吸引別國人,以將優秀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軟實力。
比如在疫情期間,匈牙利「中國春」文化節以「春節、抗疫、關愛」為主旨,積極與當地政府合作籌辦中國文化活動,包括桃花塢木版年畫展、剪紙、皮影等非遺技藝視頻展示,此外,匈中文化交流協會還在僑界發起捐贈活動,籌備了十萬多隻醫用口罩在文化節期間分發到匈牙利紅十字會等單位,這些努力既給外國的民眾提供了展示、了解中華文化的窗口,也為各國共同抗疫、建立深厚友誼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再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李子柒,雖然前段時間和微念打官司停更視頻,但其此前的輝煌成績也確實值得我們讚許。她的視頻無論有沒有經過商業包裝,都確確實實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美好鄉村生活的田園想像,傳遞了中國人的生活理念,介紹了中國的美食、傳統技藝等,其全球粉絲超過1億,還創下「最多訂閱量的YouTube中文頻道」的世界紀錄,這就體現出良好的文化傳播效果。
結語
審美可以多元,藝術也可以追逐經濟價值。但如若藝術創作是以醜化本民族形象為代價,來迎合他國審美凝視,哪怕是贏得了短期的經濟效益,個體的名與利,也不會贏得本國家、本民族的認可。而如果沒有抗爭,民族的文化也不會有自信,更別妄稱文化出海,提高本國的文化軟實力。藝術作品進行良好的國際傳播,首先就要建構屬於我們自己的話語體系,要有骨氣和脊樑,除了加強硬實力建設,更應該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既要對內加強凝聚力和認同感,也要對外強化文化的吸引力,以平等、開放的態度對待文化出海。
參考資料:
1.《人民網評:迪奧的做法我們無法認同,陳漫的創作令人不敢恭維》
2.《@陳漫,藝術可以接地氣,但請不要接地府》
3.《照片風波持續發酵!陳漫終於對此事進行了回應》
4.《「祖安文化」與髒話狂歡》
5.《外國人點評陳漫作品!看了很難受,是對中國人非常粗俗的刻板印象》
6.《匈牙利「中國春」文化節助春節文化走出去》
話題互動
您對陳漫作品有何看法?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觀點
推薦收聽
恕我直言,3D電影確實可能是智商稅
《國王排名》太上頭,童話繪本風為何「真香」?
為什麼我們總說「再無梅艷芳」?
中國版東野圭吾出走優酷,懸疑劇市場需要「持久藥」......
朋友圈刷屏狂贊,EDG為何引爆全網?
行業窗口與頂尖新媒體【文化產業評論】已運維3000多期(持續8年有餘,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遊、體育領域專業優質文章7000多篇。【文化產業評論】始終秉承權威、專業、準確、及時、實用的特點,聚焦文化、旅遊、體育等行業前沿動態、發展思考,直面新時代行業發展重大問題,融匯行業內外精英的觀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公務員、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精英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亦架設起溝通各方的暢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電影局、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文物局、國家體育總局等有關部門,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國各文化、旅遊、體育企業的重要助手。歡迎訂閱關注!
交流/諮詢/合作
請加主編微信號:7759813
原文】加入「文化產業評論」,這裡,是你的舞台~
喜歡這篇嗎?分享、點贊、在看,都安排上~
請給梔晞、念西打賞,您的打賞,平台都會給到作者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