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照相館作為青島最早的照相館之一,至今已歷經近百年歷史,它用鏡頭記錄下幾代青島人的幸福瞬間。無數張難忘的過往,被定格在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上。無數張精彩的新影,又從這裡生成,見證著新的歷史。
三十年代末的中山路,天真照相館位置
【華德泰】青島海泊路,電話三十二號
天真攝影的前身,是浙江鎮海的商人郭錦卿1921年在青島海泊路華德泰百貨店內開辦的照相部,名為華德泰照相部,郭錦卿當時為華德泰藝術部負責人。
1928年3月2日在《大青島報》上刊登的「青島新開設的天真美術日夜照相館先行交易,擇吉開張」啟事。
據資料記載,天真照相館真正開始獨立經營是在1928年,由郭錦卿獨資,註冊為「天真日夜美術照相館」,意為24小時營業,位於中山路131號。天真照相館是青島最早的照相館之一。
天真照相館的照相師在試用照相機時偶然留下的店名照片。
據魯海老師介紹,天真照相館開始雖是二層樓,但面積很小,樓下開單、取相、帳房、沖洗,樓上是攝影室。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照相技術還非常落後,採光多是自然光,偶爾用用電燈,就算很豪華了。當時由於電力、燈泡等原因,以天然採光為主,將屋頂天花板改為玻璃的,晴天時,用太陽光,輔以電燈。
在天真照相館正對面,開了一家鴻新照相館,面積比「天真」大,可以拍二三十人的集體照片,於是1932年天真進行了擴大,改名為天真照相材料行,以照相器材和相紙的批發作為主要業務,照相只占利潤的四分之一。
圖為1931年天真等照相館向青島商會要求減免稅率的呈文。
天真照相館在成立之初的1930年將照相業務外包,但由於經營不善,1936年,郭錦卿將照相部收回,聘請上海攝影專家前來拍攝。
圖為報紙刊登的照相部收回啟事
在眾多照相館中,天真率先使用了弧光攝影,結束了用玻璃天棚天然日光的辦法,以後又用軟膠片改變了長時間的玻璃底片,上世紀40年代購置了柯達生產的「轉鏡」,外出拍攝幾百人大型集體照或展覽會以及大型建築不再採用」拼版」,可以直接一次拍照了。
隨著照相材料的經銷品種增多,1945年8月,年過六旬的創始人郭錦卿將照相館正式交給了兒子郭存義。郭存義和老鄉徐弼卿、徐天祿、胡仕中四人合夥經營,並更名為「天真和記照像材料行」。
在上世紀20年代創立早期,天真就設有「道具」和「布景」。道具一般是中國傳統家具,如太師椅、條山兀、花架等,攝影者擺出一定姿勢來拍照;布景有十幾套,全是繪在幕布上,像「拉洋片」一樣,顧客喜歡哪一個,用繩子拉上來,布景也多是古典式園林,有一兩幅為青島海濱風光。道具、布景的設置,迎合了一些顧客心理。
天真還備有服裝和化妝師,過去最流行「京劇」,照相館有京劇「行頭」――戲裝,顧客裝扮成諸葛亮、趙雲、紅娘、穆桂英等等,化妝師再為之化裝,然後拍照,也有的裝扮成西洋貴小姐。應該說在開拓業務上,天真照相館是動了腦筋的。
上世紀30年代後期,開始有「彩照」,是以人工在拍好印好的照片上以油彩筆來上色,需很高技術,這種方法一直延續到上世紀80年代。「天真」的服務也很好,除去一寸、二寸身份照以外,拍照以後先印一張由顧客來看,顧客提出意見以後有專門的技師在底版上修改,然後正式印片,所以照片多比本人漂亮。
每年櫻花盛開之時,天真照相館都要到中山公園設攤拍照。圖為1932年3月中山公園租地的清冊,天真照相館名列第一。
中山公園櫻花節,橫幅上能清晰看到「天真相館」字樣
解放後,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改名天真照相館。
195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三十周年之際,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來青島海軍基地,與受閱官兵的合影就是天真拍攝的。
文革期間,天真照相館一度改稱東方紅照相館。
1965年,上級部門再次進行調整,把原天真700多平米的店面推倒重建為現在的1700多平米,整個樓層歸天真使用,成為大型照相和照相材料公司,是經營項目最全的攝影行業企業。改革開放時期,1985年恢復天真照相材料行字號。1993年重組為天真攝影專業公司。1999年9月8日,天真攝影專業公司與青島彩色攝影中心合併組建青島天真攝影有限公司(國有控股)。2000年12月,國有資產全部退出,公司制企業改造全面完成。
天真照相館用鏡頭定格過無數的歷史瞬間,從大軍閥韓復榘到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後「四小名旦」之一的許翰英等眾多名流都曾在這裡拍過照片。而無數的老青島家裡,也都會有那麼一兩張印有「天真照相」的老照片,沉澱著青春的記憶、親人的懷念......
歲月流轉、物是人非,天真照相館裡的光影故事還在延續。
本文編輯參考源自魯海《天真照相館的歷史》、青島檔案館《青島近代民族工商業畫史》,圖片源自青島檔案館及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