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窗/禁果效應放大效應愛撫效應和幽默效應,對教育的啟示

2019-11-30     談文化論教育

鄰家7歲的君君總喜歡在自家的院子裡踢足球,媽媽在多次警告無效後,對正在踢球的君君威脅道:「如果你把球踢到窗戶上,我就揍你一頓。」不一會,「嘩啦」一聲,窗戶玻璃碎了。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呢?因為家長對孩子的威脅,只能誘發孩子的挑戰性,孩子最終就以反抗家長意志的行動,來證明自己並不是膽小鬼。

巧用「禁果效應」,學會反彈琵琶

「禁果」一詞源於《聖經》,它講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樹上的禁果所吸引而去偷吃,結果被貶到人間。這種被禁忌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現象,就是「禁果效應」。

「禁果效應」告訴我們:如果對被禁止的事情掖著捂著「捉迷藏」,孩子往往會尋根問底闖禁區,探個究竟試試看。因而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宜硬性禁止,而應該注重引導。首先別把不好的東西當成禁果,人為地增加對孩子的吸引力。其次是要把孩子不喜歡而有價值的事情人為地變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巧用「放大效應」,讓批評變成欣賞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說:「無論什麼人,受激勵而改過,是很容易的,受責罵而改過,卻不大容易,而小孩子尤其喜歡聽好話,不喜歡聽惡言。」「賞識老爸」周弘說:家長應該用一種「花苞心態」去教育孩子,學會賞識孩子,善待他的缺點,這樣孩子一定會像花苞一樣開花結果。因而,家長在批評孩子時,應善於發現孩子哪怕是微小的優點,及時給予認可、肯定,往往會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們不妨把這種效應稱為放大效應。

例如,有個女孩看到媽媽在廚房裡忙碌,便過去幫媽媽擇菜。結果,她把菜葉弄得滿地都是。媽媽見孩子這樣幫「倒忙」,氣不打一處來,便明褒暗貶地對孩子說:「你可真能幹,我們家都快成菜市場了。」因為媽媽這句冷嘲熱諷的話,打擊了孩子「嘗試」的積極性。這個女孩從此不再幫媽媽擇菜。而另一位聰明的母親,在發現女兒淘氣地將自己剛洗完的衣服放進水池裡以後,只是驚喜地對女兒說:「寶貝,你真得長大了,能幫媽媽幹活了。讓媽媽教你洗衣服好嗎?」結果,女兒興致勃勃地學會了洗手帕,後來又學會了洗衣服。

在批評中,家長多給孩子一點欣賞,就等於多給孩子一陣春風,一場雨露,使孩子脆弱的自尊心產生強大的動力而健康茁壯地成長。所以,假如孩子習慣撒謊,我們不妨在孩子說實話時表揚他,用表揚強化誠實,使孩子克服撒謊的缺點;假如孩子學習不夠認真,我們也不必劈頭一頓數落,不妨在孩子認真學習時,用表揚去鞏固孩子的認真。……只要我們擦亮善於發現優點的眼睛,孩子就會因為我們的發現而很快進入健康成長的軌道。

巧用「愛撫效應」,激發孩子的情感

一個小女孩病了。第一次去看病時,是媽媽帶她去的。在準備打針時,小女孩哭了。她怕痛。媽媽說:「孩子,不要怕,你只要趴在媽媽的懷裡,緊緊地抱著媽媽就不痛了。」媽媽邊說邊溫柔地撫摸著女兒的頭部和背部。果然,小女孩覺得那一針比想像中的痛減輕了許多。打完針後,她問媽媽:「是不是那痛轉到您身上了?」媽媽點了點頭。

小女孩第二次去打針,爸爸帶她去。進了注射室,小女孩說:「爸爸,我想讓您抱著我。」爸爸不耐煩地揮揮手說,「就你麻煩,這麼大的人了,打個針還用大人抱?去!去!去!自己趴到椅子上去!」

結果,還沒打針,小女孩就「痛」得流出了眼淚。最後,當針尖打進小女孩身體時,她痛得大哭起來。同樣是打針,小女孩趴在媽媽的懷裡,享受著溫情的語言和愛撫,就覺得不怎麼痛,而獨自趴到椅子上接受打針,小女孩就痛得受不了。

心理學家研究證明:愛撫產生的感覺,可以使人的神經系統中的化學物質發生變化,從而緩解緊張,改善情緒,增加自信,甚至還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功能。絕大多數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所以,不要吝嗇自己的愛撫,而應增加身體接觸,經常用言語、動作、表情和姿態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愛。不妨微笑著摸摸孩子的發,撫撫孩子的肩,彈彈孩子身上的土(有時未必真有泥土),正正孩子的衣領(有時衣領未必歪斜),整整孩子的衣襟(有時衣服未必有熠皺)…… 特別在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緊緊拉著他的手,注視著他的眼睛,對他說:「不管發生什麼,你對我們都是最重要的,我們永遠愛你,支持你!」這些細微的舉止,會在孩子的腦海里泛起愛的波濤,既能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又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議。

巧用「幽默效應」,化莊為諧

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大都嚴肅多於寬容,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往往弄得非常對立。其實,風趣幽默的教育更能觸動孩子活潑的天性,它不僅能使孩子免去在大人面前的拘謹,還能使孩子在輕鬆的笑聲中受到刻骨銘心的啟迪,在他的心靈中留下不滅的印跡,使他時刻以此警示自己。

例如,有個4歲的孩子因為痴迷於武俠電視劇,天天沖衝殺殺的,他的父親很是擔心。一天,孩子又在商店裡看中了一支新式玩具步槍,纏著要買,而家中的武器玩具早就堆積如山。爸爸說:「兒子,你的軍費開支也太大了,現在是和平時期,咱們裁減點軍費如何?」孩子「撲哧」一聲笑了,從此,再也沒有要父親買武器玩具。

前蘇聯著名詩人依爾·斯洛夫也是一個用幽默教子的高手。有次,詩人回到家,見一家人慌作一團,詩人母親正在打電話向醫院請求急救。原來詩人的小兒子舒拉為出風頭,別出心裁地喝了半瓶墨水。詩人明白,墨水不至於使人中毒,用不著驚慌,這正是教育舒拉的好時機。於是,他輕鬆地問:「你真的喝了墨水?」舒拉得意地坐在那裡,伸出帶墨水的舌頭,做了一個怪相。詩人一點不惱,從屋裡拿出一疊吸墨水的紙來,對舒拉說:「現在沒辦法了,你只有把這些吸墨水的紙使勁嚼碎吞下去了!「一場虛驚就這樣被詩人一句幽默沖淡了,並在家人的嬉笑中結束。舒拉原想以此成為家人的中心,但未能如願。此後他再也沒有犯過類似出風頭的錯誤了。

由此可見,嚴厲的語言,嚴肅的面孔,讓教育如同冰刀霜劍,容易刺傷孩子的心靈。家長不妨巧用幽默,化莊為諧,讓教育變得平和親切,容易接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yiNvm4BMH2_cNUgyZU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