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醫美頻現違規,機構的鍋還是平台的罪?

2020-07-29     侃科技頻道

原標題:美團醫美頻現違規,機構的鍋還是平台的罪?

高速增長的美團醫美,最近因為違規頻頻見諸報端。

7月27日,有媒體報道稱,在美團App上有醫美商家提供超範圍服務,以及涉嫌銷售美白針溶脂針等違規醫美產品。更早時候,美團醫美上海站也被曝光出現部分「負面清單」廣告詞。

密集的違規曝光,又將美團醫美放到聚光燈下。

美團醫美上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是因其飛速增長的交易額。據其官方通告,2019年雙十一美團醫美線上消費金額達到15.3億元,而在同年618這個數字僅為6.7億元,不到半年增速接近130%。

2017年美團入局醫美市場,2018年醫美業務升級為獨立業務部,完成跑步入場後的美團甚至在2019年實現彎道超車,美團點評醫美及健康業務部負責人李曉輝曾對外透露,2019年平均每月通過平台了解醫美醫療的用戶超過2400萬人次,醫美線上交易額年同比增長388%。

高速增長的數據背後,是美團搶食醫美蛋糕的陽謀。

2019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已達1769億元,預計2020年將達到3150億元。灼識諮詢執行董事王文華曾分析,以3150億規模、50%渠道分成計算,美團醫美市場份額即使維持在5%的水平,收入也接近百億元。

而根據美團2020年第一季度財報,營收168億元、虧損16億元,無疑醫美比共享單車更有誘惑力,將是美團重注下場的行業之一。

醫美亂象,平台是受害者還是受益者?

儘管中國醫美市場規模已突破千億,但醫美黑產仍是最大的行業頑疾。

中國整形美容協會,2019年,由於醫療美容導致毀容的投訴記錄達到2萬件;全國消費者協會統計2019年醫療美容行業的投訴數量為6138件。

國內醫美行業事故絕大部分出自黑醫美機構。此前,艾瑞諮詢發布的《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提到,2019年,中國合法合規開展醫美項目的機構僅占行業12%,在這12%的合法機構里,依然存在超過15%的超範圍經營現象。

在相關報道中,記者在美團App搜索一家在北京地區名叫「泰美麗格醫療美容」的機構,能看到其披露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中,診療科目顯示為「醫療美容科:美容皮膚科」,然而卻在頁面上架了名為「乳房下垂矯正」的手術項目,該項目已經超出了機構執業診療科目。

同時,該手術項目進行時所採用的麻醉方式為「全麻」,但該機構並無麻醉科。

報道之後,7月28日該項目已經無法被檢索,疑似被機構下架。同樣,在「上海江依南醫療美容門診部」的商品列表里,二級「駝峰鼻矯正」手術也消失不見了。

不過,「泰美麗格醫療美容」目前仍然可以檢索到其他類似的項目,比如唇部整形微笑唇填充。與「乳房下垂矯正」手術項目存在的問題一致,微笑唇填充同樣需要麻醉,而該機構並無麻醉科。

類似的項目在美團App上並非個案。一家名為「美度醫療美容」的機構提供「耳軟骨小翹鼻」項目,該項目需要局部麻醉並取用耳甲腔軟骨。

根據相關規定,如果手術涉及麻醉,機構必須有麻醉科,才能從事麻醉相關手術。但這家機構獲批的診療項目只有美容外科和美容皮膚科,並無麻醉科。

《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醫療機構必須按照核准登記的診療科目開展診療活動。」實務中,醫療機構超範圍執業一般是指其診療行為超出了《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和《醫療機構申請執業登記註冊書》登記的診療範圍。

衛生部認為屬於超範圍執業的幾種特別情形:

  1. 未取得麻醉科診療科目開展全身麻醉的,屬於診療科目超出登記範圍;
  2. 僅登記「全科醫療科」,卻設置了外科、婦產科、口腔科等診療科目的,屬於超範圍執業;
  3. 僅登記為「美容中醫科」的醫療美容機構開展整形美容手術,應認定為超範圍執業。

與醫療機構超範圍執業同樣嚴重的,還有21世紀經濟報道調查的溶脂針美白針等,依舊能夠在美團App中檢索到。

深圳一家名為「南雅醫療美容」的機構就提供了溶脂針項目,價格為1880元。有意思的是,美團此前在溶脂針項目百科中提到的「溶脂針是目前非手術局部減肥最為安全、有效的方法」描述,目前已經消失了。但在項目缺點中,溶脂針尚未獲批、影響機體正常循環系統等描述仍在。

違規背後的利益鏈條

醫美行業亂象叢生,主要體現在「四黑」:黑醫生、黑培訓、黑場所、黑藥品器械。而「四黑」背後,是醫美機構超高的毛利。

根據安信證券研報,我國中游醫療美容機構的毛利率在50%-70%之間,這已經步入了暴利行業。

並且,根據智研諮詢的一份數據,我國醫美行業成本構成中,50%用於營銷渠道,20%為醫生分成。同樣,在長城證券的統計中,流量入口最高能占到醫美利潤的60%。

醫美行業過去10年一直是流量入口的廣告金主。

2013年,百度的廣告總量為260億元,這其中將近一半(120億元)由莆田系貢獻。而醫美行業占據了百度收入的1/6,美萊、藝星、華韓等莆田系醫美機構,每年在百度上投放的費用達到上千萬元,甚至過億。

隨著醫美整體市場規模的攀升以及大眾對醫美行業接受度的提升,醫美機構的投放金額仍在增加。只是渠道由過去單一的搜尋引擎,轉向了醫美垂直社區和美團等網際網路平台。

如今在美團App上搜索「醫療美容」關鍵字,結果中前五項均為廣告。

過去,美團一直是靠外賣賺流量,靠到店和酒旅賺利潤,其核心是高頻打低頻的邏輯,用外賣把流量引進來,通過各種方式變現。

現在,在具體的變現手段上,美團已經把大方向調轉到在線營銷。在醫美行業也是如此,美團進入的輕醫美市場,屬於高頻+低客單價模式,十分契合醫美機構的獲客機制。

醫美機構有一套成熟的「低價釣魚」策略。以超低價格吸引客戶到店,以銷售代替面診醫生的形式對消費者進行心理攻擊,捆綁銷售其他項目,讓消費者被迫消費。

這就導致了一個惡性循環:醫美機構重金投入到營銷渠道,導致獲客成本從百元增至上千上萬元,最終都會轉嫁給消費者。

這或許能夠解釋為何在美團App上存在醫療機構超範圍執業現象。一般達到手術級別的整形美容項目單價往往可以達到3-10萬不等,一些個別項目甚至更高。

不僅如此,一些非醫療美容機構和黑醫美也會通過打「擦邊球」,利用近似關鍵詞搜索,混跡於正規醫美機構名錄里,令消費者防不勝防。即便是有正規資質的醫美機構,也會利用「輕醫美」招牌進行違規醫美項目,比如之前提到的泰美麗格。

甚至此前長沙一家醫美機構營銷人員曾對媒體爆料:為了進一步擴大「吸金」能力,網際網路醫美平台對機構、醫師審查「寬鬆」,對前置展示位收取高額費用,幫機構虛假刷單刷評論,甚至過濾掉用戶對合作商家的投訴曝光。

這些醫美機構往往都具有正規資質,可以輕鬆通過平台資質審核。而一旦通過審核,平台就不會過問後續的日常運營,於是醫美機構也就有了「活動空間」。

比如僅擁有美容外科、美容皮膚科資質的機構,對消費者推銷豐胸、隆鼻等手術項目,一般消費者在看到資格證書後不會深究具體的執業範圍,而恰恰這就容易發生事故和糾紛。

另外,也有一些醫美機構醫師的執業範圍為皮膚病專業,卻可以出現在唇部、鼻部手術的介紹頁面中。

此前,據艾瑞核算2019年中國醫美行業正規機構為13000家,醫師數量為38343名。這個數字均攤下來每家機構大約3名醫師,存在巨大缺口。更何況,全國還有8萬家生活美容類的店鋪/機構在非法開展醫療美容項目。

因此,一味鼓吹平台簽約服務機構的數量和規模,往往藏匿著不易察覺的風險,這些風險最終都會在消費者身上應驗。

對求美者而言,即便考慮服務便利性,也是需要建立在服務安全性的基礎上。

而對美團而言,擅長做流量生意的它在外賣市場可以收穫成功,但在「重決策消費」的醫美市場,顯然流量模式還要再推敲。

從根本上講,從入駐平台的簽約商家是否有資質,是否有符合行業標準的設施設備,是否有合理的醫護配置,都無法嚴控,那麼未來出現安全事故的可能性會越來越高。

在這方面,美團或許可以吸納當年阿里打假的做法。清退不合規、違規商家,協助有關部門打擊黑醫美,並且自身建立更有深度的專業內容,與消費者構建足夠的信任度,假若如此,美團醫美會比現在更美一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xkAnnMBLq-Ct6CZTe4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