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味業
萬科A,作為A股市場中的龍頭房企上市公司,多年來為投資者帶來了非常豐厚的投資回報率。在此期間,萬科A不僅為投資者帶來了較為穩健的資產價格增值空間,而且還為投資者帶來持續穩定的股息回報率,稱得上A股市場最注重股東回報的上市公司。
從當初並不算很知名的房企,逐漸發展成為頗具影響力與品牌效應的巨頭房企,萬科耗用了多年的發展時間。時至目前,萬科A的股票總市值達到了2953億元,在國內房地產市場中占據了較強的競爭優勢以及市值優勢,其影響地位尚且穩固。
截至9月24日,萬科A的股票市值在深市市場中排名第五,距離深市市值第一名的五糧液,仍存在2000餘億的市值規模水平。在滬深市場總市值排名中,萬科A的市值排名在26名。但是,讓市場感到意外的是,作為之前在A股市場中並不算特別起眼的海天味業,如今不僅躋身至百元股票的位置之列,而且目前海天味業的總市值排名已經位列25名,總市值規模更是非常接近3000億元的水平。
然而,作為一家調味品上市公司,從上市以來海天味業的上市時間僅有5年多的時間。但是,作為一家上市時間不算太長的上市公司,卻在上市以來呈現出股票價格與股票市值齊飛的狀態。
根據數據統計,自上市以來,即2015年至2019年期間,海天味業的股票年度表現,分別是2015年+73.24%、2016年-16.81%、2017年+93.77%、2018年+30.50%以及2019年以來的+63.49%。從海天味業的發行價格來看,當時股票的發行價格僅為51.25元,而上市後首日收盤價也僅有66.41元。然而,截至目前,海天味業上市後的最高復權後價格卻達到了428.48元。換言之,即在上市之前投資海天味業的投資者,已經實現了數倍的投資利潤。
至於老牌上市公司萬科A,雖然長期投資回報率非常可觀,但從最近五年時間的價格表現來看,卻似乎比不上海天味業。其中,2014年萬科A股票價格累計上漲72.18%、2015年股票價格上漲73.63%、2016年股票價格下跌12.15%、2017年股票價格上漲49.45%、2018年股票價格下跌18.57%。至於2019年,萬科A的股票價格卻出現了12.06%的累計漲幅。不過,從整體上分析,在過去五年的時間內,萬科A的股價表現卻比不上同期海天味業的股價表現。
近年來,在A股市場中,表現最好的,莫過於消費類上市公司,而在A股市場的長期白馬股名單中,也頻繁出現消費股的身影。例如,格力電器、美的集團、海天味業等上市公司。不過,對調味品行業定位的海天味業,卻在同行業的比拼競爭中,獲得了足夠的優勢。或許,從消費者的角度思考,海天味業的品牌已經成為了全國性的知名品牌,品牌影響力以及市場銷售渠道等已逐漸獲得了大眾的認可。
在同一行業中,海天味業的市場地位非常牢固,雖然其主營業務分布在醬油、蚝油以及調味醬等領域,但海天味業的核心產品卻已經打下了牢固的市場根基、深入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年來海天味業實現了股票價格與業績齊飛的表現。自上市以來,海天味業的業績表現非常亮眼,而在股票價格持續攀升的同時,相應的業績增速卻比較可觀,而從股票的估值與定價方面,海天味業往往容易獲得市場較高的定價水平。然而,即使海天味業的估值偏高,並不具有估值上的優勢,但只要盈利增速及營收增速達到持續穩健的狀態,那麼市場的看漲熱情還是比較強烈,而股票估值往往取決於核心資金的定價能力,這也是或多或少支撐著海天味業的高估值水平。
以今年的中報為例,海天味業實現了營收與凈利潤同步增長的態勢。其中,在2019年中報里,海天味業的營收與凈利潤增速,分別出現了16.51%和22.34%的同比增幅。至於2018年年報,海天味業在營收與凈利潤方面,則分別出現了16.80%和23.60%的同比增幅水平。
作為調味品上市公司,海天味業可以稱得上調味品的龍頭,而行業龍頭上市公司,往往容易受到市場資金的追捧,相應的估值定價能力也會頗顯優勢。
事實上,從近年來A股市場的資金去向以及投資喜好程度分析,大資金大機構對A股市場的白馬股,尤其是消費白馬股產生了非常強烈的投資熱情。與此同時,從近年來白馬股上市公司的市場表現來看,多數優質白馬股,尤其是消費白馬股處於持續跑贏同期市場指數的狀態。
不過,對於海天味業市值追上萬科A的現象,實際上也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或許,從某種程度上分析,在萬科A市值遜色于海天味業之際,或多或少反映出市場資金對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前景比較憂慮,給予房企的估值定價也會相對保守。與之相比,在經濟環境持續向好、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的背景下,消費白馬股的業績增長卻有了較為強勁的增長動力,而在業績增速確定性較高的前提下,市場對消費白馬股的估值定價也會相對較高,甚至形成了大資金抱團取暖的局面。
站在投資者的角度思考,從長遠的角度分析,消費類龍頭上市公司,加上企業現金儲備較強的優勢,往往會是長線資金青睞的對象。或許,在經濟環境持續向好、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的背景環境下,消費龍頭企業的估值定價還是會保持優勢,價格表現仍有望延續活躍,而大資金大機構對消費龍頭企業的偏愛度仍然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