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1)《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中,「超」是超脫;超凡的意思;(2)成語「赳赳武夫」中,「赳」是強健勇武的樣子。詳情請見相關字詞條,其他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96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四個漢字,分別是超、趫、赳、䞚(「走+上」,GBK字型檔無此字),詳情如下:
1、超。常用的讀音有三個:
(一)chāo。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超,跳也。從走,召聲。」形聲字。本義是躍上。徐灝的《說文注箋》:「超,自訓跳躍耳。」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四:「超,跳上車也。」《左傳.昭公元年》:「子南戎服入。左右射,超乘而出。」公孫楚穿著軍服進來,左右開弓,一躍登車而去。
(跳)
本義之外,超還有其他用法:(1)越,跳過。《釋名.釋姿容》:「超,卓也,舉腳有所卓越也。」卓是「高」的意思,雙腳高起跳過。比如《墨子.兼愛下》:「猶挈泰山以超江河也。」就像提舉著泰山跳過長江、黃河一樣。
(2)超出;勝過。《玉篇.走部》:「超,渡也。」《韓非子.五蠹》:「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建立超過五帝、趕上三王的功業,一定得採用這種辦法。
(3)迅速。《漢書.揚雄傳上》:「淑周楚之豐烈兮,超既離乎皇波」顏師古注引應劭曰:「超,速也。」
(4)超脫;超凡。《老子》第二十六章:「雖有榮觀,燕處超然。」河上公註:「超然,遠避而不處也。」雖然有榮華鮮麗的宮殿,卻仍閒居靜處、超然物外。
(5)遠。《方言》卷七:「超,遠也。東齊曰超。」
此外,超還可以做姓氏。《通志.氏族略五》有載。
(二)chǎo。讀此音時,指輕走貌。《集韻.小韻》:「超,輕走貌。」
(三)chào。讀此音時,指逾越。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十二:「超,《蒼頡篇》:『逾也。』」《集韻.笑韻》:「超,逾也。」現代漢語部分地區的方言仍有此種用法。如:地上有個水溝,要超過去。
(超過水溝)
超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超字的小篆寫法)
2、趫。常用的讀音有兩個:
(一)qiāo。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趫,善緣木走之才,從走,喬聲。讀若王子蹻。」鈕樹玉校錄:「李善注《文選.西京賦》及《一切經音義》卷十一引並作『善緣木之士』也。形聲字,本義是擅長於緣木登高的人。張衡《西京賦》:」非都盧之輕趫,孰能超而究升。「李善注稱:」《太康地誌》曰:『都盧國,其人善緣高。』」都盧人善於緣木登高。又比如李白《行行且遊獵篇》:「邊城兒,生年不讀一字書,但知遊獵夸輕趫。」
(少年時期的李白是四處遊獵者)
本義之外,趫字還有其他用法:(1)行動敏捷,善於行走。《玉篇.走部》:「趫,善走也。」《六書故.人九》:「趫,輕捷也。」比如李白《大獵賦》:「趫喬林,撇絕壁。」又比如《資治通鑑.唐睿宗景雲元年》:「隆基有二奴王毛仲、李守德,皆趫勇善騎射,常侍衛左右。」胡三省注說:「趫,善走也。」
(2)勇健,嬌健。《廣雅.釋詁二》:「蹻,健也。」王念孫疏證稱:「蹻與趫通。」《後漢書.公孫瓚傳贊》:「伯珪疏獷,武才趫猛。」指公孫瓚性情粗獷,英勇矯健。
(公孫瓚)
(3)兇悍。張衡《西京賦》:「趫悍虓豁,如虎如貙。」李白《設辟邪伎鼓吹雉子班曲辭》有:」雙雌同飲啄,趫悍誰能爭。「都用此義。
(4)足往上翹。《玉篇.走部》:「趫,舉足。」徐灝《說文解字注箋.走部》:「趫,《足部》蹻音義略同。」《漢書.高帝紀下》:「大臣內畔,諸將外反,亡可趫足待也。」大臣內叛,諸將外反,敗亡就是蹻足可待的事了。《水滸全傳》第二十四回:「只見那婦人尖尖的一隻小腳兒正趫在箸邊。」
(5)民間遊藝之一,以足束於木竿之上行走,俗名踩高蹻,也叫踩高蹺。葉德輝《說文讀若考》:「趫為高足之戲,以足束於木竿上踹之而行。」
(踩高蹺)
(二)jiào。讀此音時,指趨走。《集韻.小韻》:「趫,趨走。」元佚名《奉天命三保下西洋》第二折:「這香錢可是要緊的,你每祭祀罷了,各各趫之,我那裡尋之。」你們都走了,我去那裡找。
趫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趫字的小篆寫法)
3、赳。讀音有兩個:
(一)jiū。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赳,輕勁有才力也。從走,丩聲。讀若鐈。」形聲字。本義是強健勇武的樣子。常見的疊詞是「赳赳」,《爾雅.釋訓》:「赳,赳赳,武也。」郭璞注稱:「果毅之貌。」《篇海類編.人事類.走部》:「赳,武也,勇也,輕勁有才力也。」
比如《詩經.周南.兔罝(jū,網)》:「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毛傳》:「赳赳,勁也。」武士們英姿雄赳赳,公侯大臣們都是衛國的好屏障。《漢書.趙充國傳》:「充國作武,赳赳桓桓。」顏師古注稱:「赳赳,勁也。」現代漢語也用,比如麻扶搖《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志願軍過江)
赳字本義之外,還有其他用法:(1)強勁貌。《女仙外史》第二十三回:「又一日赳然有陣大風,從東南來,颳得山谷震動。」
(2)輕舞。《直音篇.走部》:「赳,輕舞。」
(二)jiù。讀這個音時,用於專用名詞「赳螑」,指龍伸頸行走的樣子。《集韻.幼韻》:「赳,赳螑,龍伸頸行貌。」
赳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赳字的小篆寫法)
4、䞚(「走+上」,GBK字型檔無此字,只能描述,大部分設備不能顯示)。常用讀音為qí。《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䞚,緣大木也。一曰行貌。從走,支聲。」形聲字。本義是攀援大樹。徐鍇《說文系傳》:「蟲行曰䞚行,謂四足隨高逶迤,其背豸豸然。人之緣木,有似於此。」王筠的《說文句讀》:「䞚與趫雙聲,故得此義。」獸類蟲類爬樹,叫䞚行,四條腿慢慢爬高,後背像蟲豸一樣隆起,跟人攀爬樹木很相像。
(熊貓爬樹)
本義之外,還有一義,就是《說文解字》說的「一曰行貌。」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此別一義。《小雅》:『鹿斯之奔,維足伎伎。』《玉篇》作䞚䞚。」《玉篇.走部》的解釋是:「䞚,麋鹿走貌。」即麋鹿行走的樣子。
(麋鹿行走)
䞚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䞚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196,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