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這樣的,東莞7歲的女童小妮在家中午睡時突感頭痛,並有嘔吐,家長以為是感冒,送至家附近的醫院門診。
經過藥物治療後,頭痛症狀無好轉,並且伴有肢體抽搐、意識不清。
於是,家長再次將小妮送往鎮街醫院急診科,經過顱腦CT檢查診斷為:右顳枕葉腦出血(血腫約35ml)。
(小妮的頭顱CT,白色部分提示腦出血)
一個7歲的小孩又沒受過外傷怎麼在睡夢之中突然腦出血呢
話說小妮診斷明確後,立即被轉入東莞市人民醫院就診,當時她已經意識模糊,醫生總體評估後,考慮她屬於腦血管畸形破裂引起的腦出血,暫時予止血、脫水等保守治療。
入院第二天,醫生對小妮進行了「腦動脈CTA及全腦血管造影術」檢查,但奇怪的是,檢查未發現小妮顱內血管異常。
無法確定畸形血管的大小和具體位置,讓醫生感到棘手,也影響到患者的後續治療。
對此,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萬江二區主任劉小紅帶領科室的江耿思、方欽銳等醫生進行全面綜合評估,決定採取「小骨窗開顱顯微鏡下血腫清除+必要時腦動靜脈畸形切除術」。
這是一種創傷相對較大的手術方式,但對於小妮這種不典型的病例來說,卻是最安全的一種方法。
因為手術不僅可以清除血腫,若術中發現血管畸形還可以一併切除,防止術後再出血,一舉兩得。
手術方案制定下來後,另一個難題又出現了:血腫位於小妮的視覺中樞,在清除血腫、尋找血管畸形的過程中,可能會對腦組織造成新的損傷,影響她的視力、視野。要知道孩子才7歲,損傷視力那是萬萬不可的。
解決這一難題,要求醫生必須在顯微鏡下進行非常精細的操作,稍微有一根正常血管的損傷,將給患者帶來不可逆的損傷,就像在刀尖上跳舞。
經過準備和溝通,4月15日上午8點,小妮被推進手術室,在全麻下,進行開顱手術。
手術由劉小紅主任主刀。術中清除血腫後發現,血腫最深部的腔壁上,存在著腦動靜脈畸形。而且屬於深部畸形。
所以我們可以回答本文開頭的問題了:罪魁禍首就是腦血管畸形導致腦出血。
經過5個小時的手術,血腫被清除,畸形血管被清理,手術成功。
(切除的畸形血管,已模糊處理)
術後經過評估,小妮的精神狀態比術前明顯好轉,視力、視野、肢體活動均未受到任何影響。
(術後的小妮)
很多人想到腦出血,都以為是成人的專利,的確,腦出血的發病高峰為20—40歲。
然而,腦血管畸形導致的腦出血,多發於青少年、部分兒童。常見的症狀是突發頭痛、嘔吐、肢體抽搐,部分患者可出現肢體偏癱、失語、視物模糊,嚴重者可出現昏迷,甚至猝死。
您可能會說:這好辦,早發現腦血管畸形不就可以了嗎?
其實,腦動靜脈畸形在一般的兒保體檢中很難被發現,一旦破裂出血,很多患者非死即殘。
所以,家長也要學會一點點判斷知識。
比如,如果發現孩子出現不明原因頭痛、嘔吐等症狀,應提高警惕,儘快到醫院檢查「頭部核磁共振平掃+血管造影術」,看看是不是血管畸形,切莫擅自判斷病情,誤以為是感冒延誤治療。
群聊超過200人只可通過邀請進群
來源:東莞日報健康莞家
編輯:瀋海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qySqnEBnkjnB-0zwwI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