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年輪故事計劃的第127篇原創文章
對大多數來說,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之後,自在、愜意的生活就開始了,含飴弄孫、旅遊觀景、打牌喝茶、到老年大學唱歌、跳舞......樣樣都具備了生活情趣,充滿了吸引力。
然而,對於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退休的環衛工人李玉坤來說,最大的快樂就是將工資和拾荒換來的錢,一起捐給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
1947年出生的李玉坤原是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丈夫呂道海部隊轉業後,被安排在文登曲軸總廠上班。靠著丈夫一人的工資,她在農村照顧著雙方老人和兩個年幼的女兒,日子雖然緊巴,倒也其樂融融。
1986年秋天,丈夫患上了肝腎脾綜合症,入院治療需要花一大筆錢,這讓李玉坤愁眉不展。就在她四處借錢為丈夫治病時,廠方負責人和廠里的職工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幫助她解決了治療費用。
為了更好地照顧病情初見好轉的丈夫,多賺些錢撫養年幼的孩子,李玉坤賣掉了老家的房子,在丈夫單位附近的郊區買了棟民房。沒有門窗,曲軸總廠就將門窗送來;沒有柴草,附近的鄰居就送了過來……
就這樣,李玉坤在大家的幫助下,在城裡安了家,落了戶,1990年1月,還在好心人的推薦下,當上了環衛工人。
在這個溫情的世界裡,儘管歷經磨難,但李玉坤深深感受到了社會大家庭的溫暖,也讓她變得更加堅強。
她經常教育孩子:沒有黨組織以及好心人的幫助,就沒有我們的今天,你們兩個因為家裡條件有限沒能上高中,這是我最大的遺憾,今後但凡咱們有一分能力,也要幫助貧困學生和災區人們,來回報社會。
1998年,丈夫和母親剛剛去世,大女兒又患了比較重的甲減,背負著2萬元的外債。當她從電視里看到長江流域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災時,心急如焚,寢食難安,特別是看到8歲的小江珊被奶奶擎到樹上,奶奶被洪水沖走,小江珊又怕又餓地待在樹上長達九個小時,就在她體力不支,即將被洪水吞噬的時候,是搶險官兵進行了成功營救。
此時,李玉坤再次感受了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激動地流下了眼淚,想想自己在最困難的時候,周圍人都熱心相助,這次的洪澇災害,無論如何也要儘自己的微薄之力。
說干就說干,李玉坤拿出準備給女兒結婚的棉花和被面,連夜趕製了一床棉被,並將自己手頭僅有的200元錢一起捐到了民政部門,那時她的月工資只有210元。
自此,李玉坤時常翻看報紙、電視新聞,時刻關注著全國各地的災情以及貧困人員,無償幫助他人就成了家常便飯。
她一邊使自己負責清掃的街道成為衛生樣板街,一邊攢錢還債,一邊無私地資助著需要幫助的貧困人員,甚至有時自己手頭不寬裕,就先向親戚、朋友先借錢捐助,以後再攢錢歸還。
隨著捐款次數和數額的增多,她又給自己安排了另一份工作——拾荒。
每天晚上下班後,她都要在沿路和垃圾桶里撿拾廢品。一個礦泉水瓶、一張廢報紙,在她眼裡都是寶貝,都是一份愛心,都可以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帶來溫暖。
二十多年的捐助過程里,李玉坤帶著孩子省吃儉用,遭到了很多人的不理解和置疑。
女兒曾羨慕過別人家孩子的漂亮衣服;拾荒時,飄過丟垃圾人傲慢、鄙夷的目光;借錢捐款時,也有人勸她不要捐了,先設身處地為自己想想;甚至有次她沒來得及換衣服,穿著工裝,拿著1000元錢資助一名貧困學生,家長非常不禮貌地拒絕說:俺不要你的錢!
想想這些心酸往事,李玉坤的自尊心受到強烈的打擊,那天雨夜,她把撿來的滿滿一袋子「寶貝」綁在二輪自行車后座上,因為廢品太多一下子偏向一邊,正巧自行車支架壞了,沒有辦法重新捆綁,她又捨不得把廢品扔下不管,就步行推著車走。
經過回家的大橋時,她停下來歇歇腳,凝望著拋灑丈夫骨灰的地方,視線模糊了,和著風聲雨聲,她失聲痛哭:道海呀,我做點好事怎麼就這麼難,你怎麼就扔下我不管了呢?
等回到家,她從貼身的衣兜里拿出一名貧困生寄來的信,暖心的話語躍然紙上:「奶奶,在您的資助下,這個學期我又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我一定繼續努力,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看到這裡,李玉坤欣慰地笑了,心中的委屈煙消雲散,她認真地把信折好,打開包裹,和一疊銀行匯款單、快遞單和學生們往來的書信放在一起,簡單地吃了口飯菜,又開始對淘來的「寶貝」進行分類、分撿工作。
就這樣,李玉坤忍受著常人無法忍受的磨難,力排眾議,用她一顆赤誠善良的內心,默默地資助著弱勢群體。
2003年「非典」時,北京用血告急,愛心獻血屋裡有她帶著兩個女兒一起獻血的身影;區婦聯組織的「社會媽媽」活動有她的身影;文登慈善機構有她捐款的身影;文登郵政局匯款櫃檯上,有她向南方雪災、玉樹震災、蘆山震災填寫匯款單的身影......
她的善舉感動著、影響著周圍許許多多的人,他們有的也加入了捐助的行列。
有的看她拾荒用腳蹬車吃力,就買輛新三輪悄悄地放在她的家門口;
有的看她不舍吃好的穿好的,就買來新衣服直接送過來;
一名素不相識的人不捨得她這麼儉樸,通過別人匿名轉交給她68500元錢,明確表示用於改善她的生活,可她又轉身把這筆巨款交給了組織;
評為勞模後,各級工會、宣傳部、所在建設局發放的獎金,她都原封不動捐了出去。
她誠懇地說:我的孩子都成家立業、能自食其力,我自己的生活雖然苦了點兒,但比起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已經很幸福了。
2013年底,李玉坤因病住院1個多月,再也不適合做街道保潔工作了,熟悉的人都長長地吁了口氣:「老李終於可以好好歇歇了」。
可是李玉坤休養了幾天之後,主動向環衛處領導請纓:「乾了這麼多年的環衛工作,一下子閒下來太失落了,能不能再安排我一個力所能及的工作?因為自己還能動彈,而資助貧困孩子上學的任務沒有完成。」
就這樣,2014年2月底時年67歲的李玉坤又上崗了,在環衛處門衛這個新的崗位上,她打掃衛生、看護進出大院的車輛,指揮外來車輛停放,工作起來一絲不苟,她說,我必須認真工作,否則對不起大家對我的信任。
門衛工作之餘,她又開著好心人給她捐助的第三輛電動三輪車,合著公園裡悠揚的廣場舞曲,開始了她的拾荒工作;炎炎夏夜,街上傳來人們邊看電影邊納涼的笑聲,她還在院子裡不時地扑打著蚊蟲的叮咬,對撿到的廢品進行分類。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機器,周而復始地運轉著。
從1998年第一次捐款捐物至今二十多年來,李玉坤累計捐贈近30萬元,先後有90多人受到幫助,其中有白血病患者、有貧困學生,也有捐腎救子的家庭。
有很多人問她這麼多年來一直這樣堅持著,是什麼動力推動著你這麼做?是有什麼宗教信仰嗎?李玉坤是這樣回答:我什麼宗教也不信仰,我就相信共產黨,再就是相信勤勞的雙手能給人帶來溫暖,有了這兩個信念推動著,就沒有什麼做不到的。
對於退休後的幸福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李玉坤說:「對我而言,只要能幫助到別人,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我將繼續資助社會弱勢群體,直到走不動為止。等我去世的那一天,我將捐出遺體,供醫學研究,把眼角膜和器官捐給最需要的人,給我的晚年生活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作者:楊黎,編輯:雲飛揚
聲明: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END-
喜歡這篇文章,點個好看,留言評論
點擊關注更多好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