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爸媽怕女兒留學累,高薪急聘保姆、司機、私人廚師

2020-01-07     南心只要九塊九

一年有365個日出,我就能給你說出留學的365個好處。

留學在外,或許學業方面,收穫多少還要因人而異,但在生活自理能力這一塊,每個人都是質的提升。

之前曾有一段名為《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碗番茄炒蛋》的視頻躥紅留學圈界。

講的是中國留學生伊恩,在國外參加集體聚餐,每個人都要做一道自己國家的傳統美食,伊恩想做一道入門級的中國家常菜-番茄炒蛋

可是上來就卡在了番茄炒蛋先放番茄還是先放蛋的這個環節,為了指導兒子做菜,伊恩的爸媽扛著12小時時差,凌晨四點爬起來給兒子實力教學。

對於這段視頻,留學生界褒貶不一,有的留學生表示看哭了,想起了自己剛學做菜時那些被動不動就炸裂的熱油瘋狂軍訓的日子。

而也有的留學生表示,就一個番茄炒蛋都得靠跟父母視頻才能做,屬實弟弟!

你給我弄個做菜app,我分分鐘給你憋出一桌滿漢全席。

出國前十指不沾陽春水,出國後,自己做飯給自己香的根本管不住嘴,成了很多留學生出國後最真實的寫照。

而這還只是留學生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的一個小小的縮影。

都別說男孩子,就多少女孩子,上可登梯換燈泡,下可低頭修水管,徒手滅蟑螂拼家具都是小意思,逛一趟維媽手裡拎著兩兜子菜一口氣在city里穿插3、4km回家那都不算事。

給自己nb的回家都忍不住要照一下鏡子,得什麼樣的男人才能配上老娘這麼優秀

仔細想想,我們能獲得這樣的成長,或許也和離開了父母的管控和「溺愛」不無關係。

最近就有一位因父母「真實的有錢」的天秀表演,而一躍「反向」成為了網絡紅人。

根據《Daily Mail》的報道,最近在英國的招聘網站indeed上po出的兩起招聘廣告引起了軒然大波。

一位即將前往英國頂尖學府利茲大學攻讀法律專業的女留學生的父母,為了防止女兒在異國本科繁重的學業壓力外,還要承擔洗衣做飯等的壓力。

面向全網為女兒急招私人的保姆廚師直言錢不是問題,重點看服務!

首先要招聘的就是私人保姆,日常的工作是為他們18歲的寶貝女兒搞搞日常衛生和做飯。

在做飯這一塊,父母倆並沒有提出很高的要求,不用非得是大廚,能保證我女兒一天三頓飯吃的健康,冰箱裡永遠都有零食和果汁就行。

但照顧人這塊,卻是絲毫馬虎不得,想來應聘的人,必須得有一年的保姆工作經驗。

而之所以,在做飯這一塊並沒有去為難保姆,是因為父母倆還準備給女兒再整一個私人廚師

負責照顧女兒一周三~四天的兩到三餐,而在經驗這一欄,父母倆同樣略顯嚴苛的給加上了一條最好有一年工作經驗的要求。

從招聘廣告中,父母倆一口一個18歲,一口一個名校法學生,言語之間是對女兒止不住的驕傲。

而細看招聘廣告里,一個女孩子在房租貴上天的英國,能自己住一個city的兩室公寓,也是把「條件」這倆字寫在了臉上。

就更別說英國的人工,那一小時就得多少錢了...

而據悉,不只是廚師和保姆,為了防止寶貝女兒累著,她的父母甚至早早就給她找了一個專門負責幫她拿雜貨和開車的司機。

「一人留學,屁股後面還得跟著三兄弟連保護帶伺候著」...

上次看到這樣的盛景,應該還是在四大名著中的西遊記

而這樣的招聘廣告,也讓這位女留學生還沒入學就成為「校園名人」。

各路同學都在這帖子下,紛紛留言。

「搞笑!我也是學法律的,大一的時候,我不僅自己洗衣、做飯、學習、我同時還打著兩份工。」

另一位名叫Jenny的同學也應和,「你得有一半的同學都得靠打兩份工過活。」

還有一位同學這一看,光吃飯都得倆人伺候著,調侃到「她就不能和其他人一樣吃方便麵嗎?」

關於對這個被戲稱「最有錢留學生家庭」這樣的一種選擇,一位網友在評論區寫到,如果從小就適應了有保姆的生活,然後未來一下子需要一個人做這些事情,怕是會壓力山大。

留學的時間說長不長,但說短也不短,都說21天就能養成一個習慣,這更何況留學起手就是三年。

如果一直避免讓女兒接觸這些生活中必備的技能,怕是未來結婚了,上來自帶保姆、廚師和司機再加上「老頭兒」就得是一個「五口之家」

在《武林外傳》面對孩子的上學,當嫂子的佟湘玉也曾露出過同款的緊張。

書童、丫鬟、一共就二里多地為了防止有歹人出沒,還給安排了一個保鏢。

這樣的安排其實也變相剝奪了自由,更別說在人均打兩份工的情況下,你需要三個人伺候著,在同學們之中,會無形的扣上多大的壓力與枷鎖。

出國在外,固然大家主要都是為了成功鍍金,那一紙畢業文憑而來,但像這些在生活上的成長,也同樣是我們留學的一部分。

就像這對父母說的,學業繁重,像生活和打工和學習之間的關係,我們要協調好。

有錢固然可以處處都為自己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支持,但絕不是都18歲都還要強行塞回襁褓綁上枷鎖。

打工、生活瑣事雖然有時也會讓我們感到疲憊,但這些同樣也都是我們留學生活的一部分,只有體驗過才知各中的苦與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nKBgW8BMH2_cNUgCZA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