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溫言
來源:溫言(ID:wenyanhello)
配圖:《新聞編輯室》
我的實習生在實習期滿後,約我進行了一次懇談。
期間她問了許多關於個人選擇和未來發展的問題,其中不少頗具代表性,應該反映了當下年輕人普遍的困惑吧。
問題里有一條是關於斜槓青年的,她問道:
在這個時代,我們能看到許多擁有業餘愛好或一技之長的人,都靠工作以外的身份成功了,或賺到了第一桶金,那麼我畢業後是否也該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努力成為一個斜槓青年呢?
我的回答是:不要。
原因有三:
第一,「許多人斜槓後都功成名就了」這個結論里,存在著極大的「倖存者偏差」。
因為只有成功者才會「倖存」,倖存者才有可能被我們注意到,所以會造成一種「假象」——那就是走斜槓道路的人都成功了。
其實走這條路的人千千萬,絕大部分可能都沉沙折戟在路途中。
少數成功的人往往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甚至有些絕對就是踩中了風口,運氣使然——這些成功者的道路反而沒有什麼複製的可能性。
我們絕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對於普通人而言,去參照效仿海量數據中的奇異值是沒有用的,因為那些有可能是極其特殊的條件造成的。如果你複製不來那些特殊的條件,那麼你也複製不出相應的結果。
儘管看起來「斜槓」是成功的捷徑,可對於資源有限、才能一般、社會經驗為零的畢業生而言,這條「捷徑」更可能是死路一條。
反倒是規規矩矩工作,培養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這種粗笨的方法,是一條被師兄師姐們反覆驗證過、可批量複製的康莊大道。
第二,任何一份工作,先做到及格水準,才有資格談是否喜歡或擅長。
我入行五六年的時候都覺得,只有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才可能擅長它,才能做好。
不過工作超過十年後,想法又產生了變化:喜歡和擅長其實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
你不擅長的時候,就要花費大力氣去做一件事,還不一定能得到好結果和高回報,累都累死了,心力交瘁,當然談不上喜歡。
可當你勝任了工作,積累了經驗技能後,就變成了這個領域的專家,當別人都來請教你的專業見解,當你可以獨當一面時,專業自豪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你當然會喜歡自己的專業和它帶來的榮譽感。
可見,拋開成績談個人喜好是沒有意義的。
而我們對待「專業」和「斜槓」的態度也是如此。
當你連本專業都做得不好時,並不意味著你拋棄本專業,轉向更多元的領域去發展「斜槓」技能就會成功——你更有可能兩個都失敗。
又或者因為涉足的領域太多,精力太分散,在本來可以好好鑽研的地方,不能專注深挖下去,因此原本可以成功的也失敗了。
當然,我們身邊總會有一些人,他們現有的工作並不適合他們,反倒是業餘做了攝影師、設計師或當了作家才一炮而紅。但往往這個時候,他們自己工作的重心也發生了遷移,放棄了原來工作而去從事那些已經被檢驗成功的、他們真正擅長的領域了。
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講,這很難說是「斜槓」,更像一次跨領域的「換工作」。
因為如果想做好興趣領域的事兒,持續地成功,很難把它總當成副業有一搭沒一搭地做,還是得當成事業來好好學習、提高和經營才行。
第三,讓你成功的是套裝,而不是斜槓。
很多時候我們被一些報道和文章誤導,錯置了成功的原因、現象和結果。
當今社會,成功者往往有「贏家通吃」的優越性。也有許多人會把暫時的現象當成一種成功的證明。
比如影視明星成為投資人——對於明星而言,無非是在一定年齡後需要尋找身份轉變、升級的出路——當他們成為某個企業的投資者或自己成立了投資公司,並不等同於他們已經成為「成功的投資者」。
畢竟前有劉嘉玲曾經建議明星「掙了錢就買樓好了」,後有無數大小明星賠上半輩子的身家性命做投資鬧得血本無歸的事。只有業績才是他們是否「斜槓」成功的證明。
Kate Moss做設計師設計的衣服可以大賣,但前提離不開她本人已經是世界級超模。
所謂的斜槓青年是某一節點上,一個人此時此刻的狀態,它的成敗機率,和其他「非斜槓青年」的機率並無本質差別。
不過有一點我是認同的:這個時代,幾乎不可能再依靠單一長板就脫穎而出,而往往需要各種優勢的捆綁組合。
比如會寫作、愛社交的程式設計師或許更容易被公司認可,善用社交媒體的設計師更容易讓自己的作品曝光……這套理論已經被很多次提到。
再多的斜槓,只是作為核心競爭力的有益補充。
對於剛畢業、還在起步階段的職場新人而言,首先要做好分內之事,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唯有如此,你的成功才有了一個好的開端。
作者簡介:溫言,公眾號ID:wenyanhello。職場寫作人,終身學習者。畢業於北京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著有《第2份工作》《你只是還未全力以赴》《世上沒有懷才不遇這件事》,豆瓣2016年度暢銷書《把小日子收進手帳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gprgG0BMH2_cNUgone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