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又要起飛了!

2023-02-06     光華樓評

原標題:武漢,又要起飛了!

2月6日,2023年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全文發布。

全文14788字。回顧2022年,展望2023年。

今年武漢的目標是,努力在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中當先鋒、打頭陣,加快打造新時代英雄城市,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武漢篇章。

經濟從4%到6.5%的增長,留漢大學生30萬以上等關鍵經濟數據,以及「大武漢就是大市場」、「科教是武漢的核心優勢」等重要論述,都在其中。

對經濟、區域以及房地產等內容,精選約1200字,供業內參考。

2月6日,武漢出台政策調整住房限購區域,在限購區的家庭可新增一個購房資格。

這一次,武漢走在了前面。

01

2022年,武漢的成績單怎麼樣?

一組數據:

2022年,武漢GDP約1.89萬億,增長4%。

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超過27%。

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突破500公里。

民生支出占比77.7%,城鎮新增就業29.97萬人,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5.7%和7.7%。

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850個。

新增留漢大學生31.7萬人。新引進海外優秀人才2046人。

東風雲峰、吉利路特斯等85個億元以上項目建成投產。

華星光電T3擴產、東風猛士等220個億元以上項目開工建設。

新登記市場主體35.33萬戶,新增規上工業企業404家、上市和過審企業9家,10家民營企業進入中國民營企業500強。

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比10%左右。

打通微循環道路100條。

老舊小區改造428個,城市更新改造徵收404萬平方米。

建成各類公園102個、綠道100公里、小微濕地13處。

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6.21萬套(間)、建成棚戶區改造住房2.86萬套。

新增學位4.09萬個。

02

2023年,武漢將做什麼?

區生產總值增長6.5%以上,城鎮新增就業22萬人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

謀劃投資50億元以上項目150個以上。

新增建設用地2500公頃。

新增留漢就業創業大學生30萬人以上。

開工建設億元以上項目900個,續建億元以上項目1840個,推進市級重大項目430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以上。

市場主體總量突破200萬戶。新增「四上」企業10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0家、境內外上市公司10家。

開工建設中信科移動、捷威動力電池等200個億元以上工業項目;

建成投產海康威視、小鵬汽車等80個億元以上工業項目,加快建設東風本田四廠、邁瑞醫療等1500個工業項目。

加快區域金融中心建設,新增金融機構5家。

10個直播電商集聚區,新增品牌連鎖便利店200家、智慧商店1000家。

建設22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提升武廣、江漢路、中南路等6個大型商圈;

升級黎黃陂路、戶部巷、花園道等11個特色街區,新引進品牌店和旗艦店200家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比提升到11%左右。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3萬家。

獲批建設10家以上全國重點實驗室。培育支持本土優秀人才1000人以上。

建成5號線二期、19號線,開工新港線西延線,續建10條線路,謀劃第五期建設規劃項目。

建設充電樁6萬個,新增停車泊位12萬個。

引進龍頭外經貿企業30家。

03

2023年,武漢哪些區域值得關注?

做優主城區,支持江岸、江漢、礄口、武昌、洪山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先行示範區,打造高端服務業和數字經濟高地;

支持漢陽、青山提高先進位造業、數字經濟和產城融合發展水平,加速衝刺全國百強區。

做強功能區,支持東湖高新區建設武鄂黃黃核心區,打造世界光谷;支持武漢經開區建設軍山新城,打造中國車谷;

支持臨空港開發區提升網安基地綜合實力,打造中國網谷;支持長江新區加快建設,打造區域重要增長極。

做大新城區,支持蔡甸、江夏、黃陂、新洲建設四化同步發展示範引領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推進產城融合和常福新城、紙坊新城、天河航空城、航天新城建設,打造先進位造業高地、現代都市農業高地和宜業宜游目的地。

高標準規劃建設「兩江四岸」,有序疏解中心城區非核心功能,統籌規劃新城區建設。

三陽設計之都等26個重點單元優化升級,打造漢陽知音東苑等5個老舊小區成片改造示範點,完成260個老舊小區改造。

04

2023年,關於武漢房地產,報告談到哪些內容?

概括為三句話:

堅持因城施策,改善預期,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紮實推進保交樓等工作,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

著力緩解新市民、青年人特別是從事基本公共服務人員等群體住房困難。

這些內容,是此前的政策重申。

在今年的房地產市場形勢下,武漢必須靠房地產拉動經濟。

從土地到房產銷售,房地產是最容易拉動武漢經濟的內需。

[後記]

歷史上,國內能稱之為「大」的城市,一個是上海,另一個是武漢。

在雙循環的新格局下,武漢是內陸的新沿海、中國的中心樞紐。

武漢有著1400萬多人口的超大城市,以及輻射中部的大市場。

一條長江,兩座機場、十字高鐵網,影響著中國經濟。

當前的大武漢,要有大格局、大作為。

首先,要有大戰略與大產業。

武漢城市圈、武鄂黃黃、武漢新城、長江新區、中國光谷、中國車谷等大規劃,大規劃之下有大產業與大項目。

除傳統的汽車、光電子外,武漢正在布局未來新產業。

其次,要有大企業與大項目。

世界500強華中總部、中國500強企業,是武漢發展的基石。

要有更多像三峽集團一樣大企業,落戶武漢。

第三,要有大創新。

國家級科創中心的武漢,將是中國科技創新第五城。

科技創新、人才創業、企業創富,將是武漢經濟增長的最大增量。

做到以上三點,大武漢將有大發展、大未來。

整理、文字/楊光華(城市研究者、地產寫字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fa9fcd0c04e98cbd7369e5193896f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