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版權歸屬Me留學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未經許可轉載必究。
6月的第一天,美國國務卿針對上周五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發表的關於中國學生禁令做出回應,稱僅有少數留學生為中國政府與軍方服務,掃除了特朗普之前的煙霧彈帶來的恐慌。 這無論是對美國留學生還是正在準備申請的同學們來說,都是個好消息。
格外多舛的2020上半年,給了許多同學停下來思考的機會。從高中到大學步履不停的學習腳步,不少同學都略顯疲態,抱著一種得過且過的態度。所在的學校環境提供的學術與職業資源都長久得停留在舒適圈內。這樣的情況下,難免會有「讀不下去」的狀態。這時候,他們會找到Me Education,真誠地詢問站長,自己是否應該出國?或者是否應該爭取更具競爭力挑戰力的名校?站長在2020申請季就幫助過這樣一位Me學員,原本已經開始大學生涯的她,在讀了一段時間後,卻發現自己桎梏於原有院校的資源條件,始終無法突破現有的限制。在我們轉學老師的幫助下,她選擇為了自己的藤校夢搏一把,並且最終成功衝破劣勢,收穫常春藤名校之一康奈爾大學的錄取Offer!
在明確自己現有優勢、劣勢與需要後,這位Me學員得以創造出自己獨特的轉學逆襲案例,圓夢藤校。那麼,是否要出國?是否要衝擊更好的名校?這裡,站長想和大家分析下,如何正確理性看待這一問題。
為什麼會有讀不下去的感覺?
最常見的情況是,讀的大學或者專業不喜歡/ 沒有在高考中填到或者申請到滿意的學校,因此內心牴觸情緒很大,出現厭學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站長請大家先思考下換專業的可能,如果換學院/換專業並不現實,再考慮下一步。另外,很多同學在高中和大學的初步學習中,對於職業市場的需求和方向並沒有清楚的認知,很多同學提到 「我要讀商科,但是其實並不知道商科精神的內核」。大數據時代下,新型的商科專業的學習重點落在數字分析和計算機基礎上,而傳統的商務課程相對則更強調全面能力。如果你想要追隨數據時代的腳步,踏足更前沿的就業領域,完全可以通過業餘時間自我發展或者自學來補充,Duck不必急著厭惡起自己的本專業。
但很多同學也會提到,我想換個環境不僅僅是因為求職和專業選擇的問題,我單純希望有一個更好的本科學習體驗過程,我更加嚮往歐美名校的學術氛圍。那麼這個情況下,我該怎麼操作?
最現實的問題
此時,我們不得不討論一個現實的話題,就是預算。如果預算充足,我們可以給人生進行更充沛的投資。如果預算緊張,你會計較每一個教育投資能給帶來多少回報。那麼恕站長直言,在教育圈裡,很多家長與學生的付出,並不會帶來等價的回報。對於學生的人生長遠收益,很難通過具體的物質或者數字來衡量,很多Benefit潛移默化,在不同人群里 ,價值也不同。有的人說不值,有的人覺得超值。
面前的選擇
那麼,如果已經解決了預算這部分,直接探討教育本身,我們就來討論下,讀不下去的時候,我們有哪幾種出國方式呢?
首先,需要評估已有的GPA分數和英語水平。
如果你大學GPA成績還可以,英語成績也可以,考慮轉學。轉學的概念就是,你在大學裡上的部分可以換學分,你在國內讀的時光不會完全浪費。部分學生英語底子好,考一個雅思或者托福就 可以去匹配對應的學校申請,如果英語普通,也可以考慮語言班預科。
如果你GPA不佳,那麼做正規的轉學申請,基本是會被拒之門外。此時,你應該轉換思路,曲線救國。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以及對於最終本科學校的期待,可以分為社區大學入學+轉學(2+2,一共 4年左右,以加州大學UC系名校畢業);普通美國大學常規申請;美國預科項目申請等幾個方案。當然,英國和澳洲也自然提供了相應的預科選擇。
因此,對於想要突破自己的舒適圈,刷新第一學歷的同學來說,可以根據留學預算、自身水平以及對最終本科院校的期待,找到合適自己的方案。
擺正心態
此時,我們也提醒各位學生,當作出選擇的時候,要明白出國留學是另一條奮鬥和努力的道路,而不是逃避的道路,如果學生只是想逃避國內的人和事,也要預料到出國之後會遇到新的環境和新的挑戰。大學本就是這麼一個不斷脫離舒適區的階段。
很多學生與轉學老師溝通:「我想出國留學,但是我的家長覺得我就是瞎花錢,他們並不信任我出國之後能洗心革面」。我們的轉學老師也在這裡提醒大家,如果你過往求學過程中,曾一次一次讓家長失望,確實沒辦法要求家長能再次掏出不少的錢供你讀書。信任是相互的,也不是一天可以累計的。如果確實願意為了這件事作出改變,每一天都應該逐步進入到英語學習或者轉學老師設計的相應的留學規劃中。
無論你想要選擇哪種方案重塑自己的本科經歷,都需要對自我的情況、癥結與未來規劃有專業的判斷。如果你也想要突破自我的舒適圈,刷新第一學歷,站到更高更廣闊的平台上,歡迎你來跟站長聊聊,你理想的未來應該是怎麼樣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fTegHIBnkjnB-0zSbw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