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演張桂梅連「川字紋」都一模一樣,她終於遇到一生一遇的角色

2023-10-19     電影番茄

原標題:海清演張桂梅連「川字紋」都一模一樣,她終於遇到一生一遇的角色

「海清這下真成神了!」

一條短視頻下面的評論,得到了超過10.8萬人的點贊。

關鍵問題是,這條評論還極盡讚美之詞,用了「成神」這樣的評價。

類似的評論還真不少,有人說,「海清來的時候,第一眼我以為是張桂梅校長」。

而這些評論,都聚焦在最近的一條熱搜上,那就是海清主演,還原燃燈校長張桂梅老師的新電影《我本是高山》,定檔了。

張桂梅大家應該都很熟悉,雖然是一位普通的鄉村教師,但她不僅心繫山區女孩的教育大計,還推動為貧困山區女孩創辦免費女子高中。

有近2000名貧困地區的女孩,因為張桂梅圓了大學夢。

她患有各種嚴重的疾病,拖著沉重身體的她堅持奮鬥在教育第一線,被很多小姑娘親切稱為「張媽媽」。

因為這些世紀,張桂梅也成為了時代楷模,還獲得了「七一勳章」。

《感動中國》這樣寫她: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我本是高山》,就取材自張桂梅校長的真實事跡。

而主創團隊在精心挑選了很多演員後,飾演張桂梅的重任,便落到了海清的身上。

張桂梅,並不好演。

這種難度,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是張桂梅出身農村,身體有多處疾病,無論是教書還是行走,無論是談吐還是生活習慣,都與普通正常人有很大的差別。

這些特徵,既需要還原,也需要適應。

第二方面,她不僅僅是教育家,更是每天跟孩子們生活在一起,上課教書的老師。

老師本身就是一個職業,想要演好一個職業,就需要深入體驗,細緻觀察,哪怕是普通老師,對演員來說也是個考驗,更別是說張桂梅。

但看到海清妝造的那一刻,相信很多觀眾跟番茄君的看法一樣。

海清這次,或許要拿「影后」了。

現年46的海清,要出演66歲的張桂梅,而且要從年輕演到年老,是個不小的挑戰。

但對海清來說,她的表演實力,還真就能支撐她,塑造好張桂梅這個角色。

而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海清也為《我本是高山》宣傳,稱「有些事總要有人來做」。

海清這句話,顯然是雙關。

「有些事」既指教育,也就是貧困山區女孩們的教育事業,那是由張桂梅去做的。

「有些事」也指拍攝張桂梅相關的電影,將她的精神發揚光大,而飾演張桂梅這件事,當然由她自己去做。

電影目前還沒有放出正式的預告。

但番茄君從熱搜中,從網上,從《我本是高山》的官方帳號及社媒中,找到了很多海清飾演張桂梅的蛛絲馬跡。

這一次,海清或許真能封神。

顯然,海清演張桂梅,與鞏俐在《奪冠》里演郎平,是一個思路,都是純純的體驗派。

體驗派的表演,既要形似,也要神似。

既要與被塑造角色有著高相似度,更要演出角色本身的精氣神。

就目前能找到的素材看,在這兩個方面,海清都做得很好。

我們不妨先看看「形似」

因為要還原張桂梅校長一生的故事,所以從年輕到年老,電影都要求做到最像。

網上有一張海清和張桂梅年輕時候的對比照,這放在一起,不說是一個人,也起碼是親姐妹了。

就是因為時間的緣故,海清的兩頰並沒有年輕時候的張桂梅飽滿,但通過化妝和表演,無論從髮型、眼神還是造型上,幾乎都能肯定海清的還原度是很高的。

再看幾組大特寫的老年對比照。

扮相上,海清和張桂梅的身材都偏矮小消瘦,這讓她倆身形本就十分相似。

再加上化妝技術,兩位在髮型、姿勢、衣著、情態甚至戴眼鏡的方式上,都幾乎沒有差別。

尤其兩手上的膏藥,都做了精準的還原。

大家如果仔細看就能發現,手指貼膏藥的位置,都一模一樣。

這也體現出劇組工作的精細,以及海清扮演的用心。

除了整體,看面部特寫,兩人也很相像。

因為張桂梅校長畢竟年齡大一些,所以面部的皺紋會更多,這一點沒有做到一比一還原。

但嚴肅表情下,海清幾乎還原了張桂梅臉上十分有代表性的特徵,比如眉宇間的「川」字紋,再比如向下的眼角。

從靜態圖片中看,幾乎看不到破綻。

能還原到這種程度,就已經很厲害了。

事實上,從2020年開始,海清就為這個角色做準備了。

她專門趕赴雲南,找到張桂梅,並親口詢問,自己是否可以扮演她。

得到肯定回答後,海清很開心,但角色擔子也很重。

所以她整整經歷了兩年時間的準備,從觀察張老師平時的生活教書習慣,走路姿勢,語言腔調做起,力爭注意並還原每一個細節。

從片花中,我們也能看到,海清做出這些努力的成效。

我們來看幾個細節。

張桂梅全身都有嚴重的風濕疾病,會對關節軟骨及軟骨下組織造成損傷,從而導致關節僵硬且畸形。

這一點不僅僅體現在手關節的藥膏上,更體現在她平時的生活和行動中,走路、上台階、待人接物等等。

張桂梅走路的時候,總要藉助一根拐杖,就這樣,一隻腳還是有明顯僵硬的感覺。

這會給普通人一種嚴重的身體失調感,並不好模仿。

我們看海清是怎麼體現的。

預告中,有一個她上台階的鏡頭。

因為手上拎著重物(其實被褥也不算是很重),所以上台階會十分艱難,又因為雙腿病痛,所以不會像我們一樣,直接拎起重物,跟平時一樣直直走上去。

海清在演這一段的時候,用了一個小細節,她用自己僵硬的,有病痛的一條腿,墊了鋪蓋卷一下。

而當另一條腿發力的時候,會有明顯的失衡感。

表現在體態上,就有一種病人般的不協調,而且身體的傾斜程度和兩腿的分開程度,比普通人上台階更大。

因為要發力,所以此時張桂梅的腰,幾乎佝僂下去,雙腳外八字,顯得很吃力,好像使出了全身的力氣。

而這種表演,恰恰最接近行動不便的人,真實的狀態。

好像僅僅上一個台階,就用光了所有力氣。

給觀眾的感覺,就兩個字:艱難。

另一個,是一個講話的鏡頭。

我們應該可以注意到,表演的時候,海清將那個滿是藥膏的手,端在身前,而另一隻手在指著學生說話。

說完後,右手很自然地合在端著的左手上。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手腕上的風濕疾病,這個動作,是張桂梅多年來形成的習慣,或許是對手腕和手掌的壓迫力小,對她來說是最舒服的。

另一隻手放過來,兩隻手正好可以相互支撐,減緩疼痛。

在真實的張桂梅照片中,她的手,也是常年保持這種「端著」的姿勢,即便去北京領獎也是一樣。

顯然,海清不僅注意到了這個細節,而且將它,展現在了電影中,也呈現給了觀眾。

這既是海清作為演員的觀察力和對角色的敏感性,也是她作為演員做敬業的態度和職業操守。

還了,「形似」說完,我們再來說說「神似」

大家了解的張桂梅,是一個怎樣的人?

可能不了解她性格的人,都會覺得,這樣的老師,肯定是溫柔內斂,和藹可親的。

但現實剛好相反,張桂梅是個外冷內熱的人。

有沒有發現,我們見到的大多數新聞採訪照片,張桂梅都很少笑。

即便是笑,也是那種微笑,很少有開懷大笑。

這樣性格的成因,交織在張桂梅的經歷里,是她生命的組成部分。

之所以很少有笑臉,是因為張桂梅是一位真正心系學生的老師,她常年鋪在教育工作上,每天最大的事,就是操心自己的學生。

一個操心焦慮的人,一個見過太多苦難貧困家庭的老師,一個飽嘗人間冷暖的婦女,本身就不會形成太過樂觀開朗的性格,這是客觀事實。

加之,張桂梅曾經患過癌症,全身各處都有病痛,每天要吃數十種藥,身體每時每刻都在經受病痛的折磨。

承受這種痛苦,自然也會很少笑。

再者,俗話說,嚴師出高徒,在課堂上,在給學生講話的時候,在上課的時候,在與那些輟學女孩的家人們「談判」的時候,張桂梅常常都是冷眼相看,看上去甚至有點威嚴。

但也只有這種威嚴,才能把孩子們從家裡「奪出來」,送她們進學校。

只有這種嚴肅,才能教孩子們認真對待學業,把她們送上人生的快車道。

番茄君相信,海清在與張桂梅的相處中,肯定注意到了她的這個特徵。

在片花中,她訓斥那些學習態度懶散的女孩,想讓他們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這個片段中能看出,海清怒目圓睜,聲色俱厲,尤其是決定解散女高中的時候,那種恨鐵不成鋼的威嚴,讓教室里的小姑娘真的流起了眼淚。

事後,有工作人員問一個參演的女孩,她直接就哭了起來。

因為「輟學、嫁人、生孩子」這三件事,對現如今還在貧困山區,無法走出大山的女孩們來說,就是暴擊。

而海清台詞和表演充足的爆發力,以及跟張桂梅校長的相似程度,又讓這些詞,有了感情色彩和情緒張力。

小演員能入戲,觀眾肯定也會。

即便是番茄君,看到這些場景,也會不由回憶起小時候,某個午後班會裡講話的老師。

這也是為什麼,海清飾演的張桂梅,被工作人員攙扶進教室的第一刻,就有女孩以為,真的是張桂梅來了。

所以有觀眾會說,海清已經和別的明星,不在一個層次了。

看完這些細節,在對張桂梅這個角色的塑造上,番茄君認為,給海清「形神兼備」四個字,應該不誇張。

而且,這還僅僅只是片花而已,真正的電影上映後,或許反響會更好。

相比於其他女明星,海清已經走上了一條其他人不會走的路。

之前,她去西北農村體驗生活,跟那裡的農民同吃同住,一體驗就是幾個月。

要知道在娛樂圈,中年女演員越來越沒出路,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過了年齡的她們,不是演農村的惡婆婆,就是演一身怨氣的家庭主婦。

但顯然,海清似乎還是跳出這個怪圈。

在一部電影之後,她仿佛打開了表演的任督二脈,開始真正往一個演技派的路上摸索,開始不為了名利而表演,開始做一個表演藝術家,才能做的事。

這種事情發生的時候,她的行為本身,已經超越了電影的質量,如觀眾所說,確實到了「另一個層次」。

這個層次更高,高到我們可以通過她,俯瞰其他中年女演員的命運。

也高到我們可以,用一種另類的眼光,審視演員這個職業,傾聽真正演員從內心深處發出來的聲音。

當然,這種評價太高,我相信海清自己,也不喜歡聽到。

在她心裡,這是一個演員該做的。

只不過矮子裡面拔將軍,原本演員們為塑造角色,就該做到這樣的程度,但因為當下娛樂圈的浮躁和拜金,讓敬業和做好本職工作,也成了一種優良的品質。

相比其他演員,作為觀眾,我們當然更喜歡「海清們」。

因為她們,在真正用心詮釋角色,在真正拿良心拍電影。

最後,跟大家科普一個熱知識。

大家知道,「我本是高山」這句話,出自哪裡嗎?

它出自張桂梅女校的校訓,全文只有兩句:

「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於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

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巔藐視卑微的懦夫。」

是不是想不到,一座女高,能有如此大氣磅礴,激盪人心的校訓?

正是這句話,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女高人,走出大山,奔向自己的夢想。

而出演張桂梅的海清,在一定意義上,不也是女演員里的「高山」嗎?

她俯視的平庸是誰,她藐視的懦夫是誰,相信大家心裡,也有定論。

我們缺少張桂梅這樣的老師,也缺少海清這樣的女演員。

這也是為什麼,番茄君會支持《我本是高山》這部電影的原因。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淼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f54917217a715c54af7821af8afcf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