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奇譚:外星女的喘息聲還沒走遠,《小賣部》的老大爺又開口了

2023-02-06     楊角風發作

原標題:中國奇譚:外星女的喘息聲還沒走遠,《小賣部》的老大爺又開口了

隨著中國奇譚第七集的《小賣部》播出,剛因為看了第六集的《飛鳥與魚》,猶如吃了蒼蠅一般難受的影迷。至少對於我來講,那顆受傷的心,稍感到了一絲安慰。

雖說影片從小賣部開始,又從小賣部結束,但其實並不是講小賣部的故事。而是講了一個住在北京胡同的老大爺的日常生活,當然,對於小孩子來講,則是老爺爺的日常生活。

這倒跟前面的《鄉村巴士帶走了王孩兒和神仙們》類似,一個是講小孩子對於鄉村生活的回憶,一個則是講老人對於北京胡同生活的懷念。只不過一個看完後,一肚子惆悵,一個看完後,卻讓人會心一笑。

楊角風談中國奇譚第7期:中國奇譚:外星女的喘息聲還沒走遠,《小賣部》的老大爺又開口了!

一、

當然,看到題目的小夥伴們,可能會有個疑問,難道這一集的小賣部跟上一集的飛鳥有的一拼?

還真不是!

《飛鳥與魚》,該怎麼說呢,連一向愛過度解讀的我(楊角風),都給整沒詞了。它是既不中國,也不奇譚,弄了個三不像產品,且不規整,結果就是連我也詞窮了,不知道該怎麼去評價它。

當然,如果硬要逼著我從中找出點優點的話,我覺得,也就那碗西紅柿雞蛋湯還夠亮眼,至少讓人產生了想喝一口的衝動。

也有人跟我說,其實啊,你要把《飛鳥與魚》想像成十五年前,你用QQ聊天,談了個女朋友,就能理解了。這樣一想,確實有道理,畢竟女主的形象就跟QQ炫舞似的,更重要的是,她說話時,不僅夾著,還帶有喘息聲,確實容易讓人浮想聯翩啊。

只可惜啊,生不逢時,歲數大了以後,也不想去打開QQ空間,去查看十五、二十年前發的那點青春傷感文學。瞅著自己當初「為賦新詞強說愁」的中二樣,都恨不得穿越回去,給自己這個傻貨一巴掌。

但不管怎麼說,好歹那時候的浮想聯翩,至少知道你所提到的她是真實存在的,總比對著一個外星信號女要強一些。

《飛鳥與魚》能將人氣出心肌梗塞來,但接下來的《小賣部》就相對柔和多了,雖然故事性也不怎麼強。但有兩點是對方不能比的,那就是畫面看起來比較舒坦,配音也很地道,只是太年輕。

二、

那麼,《小賣部》究竟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

講了一個住在北京胡同的老大爺,歲數大了,老伴兒也走了,自己一個人住在這邊。但是,畢竟兒女對其不放心,還是想接他去大樓房裡面住,還讓他這兩天收拾收拾。

雖然老大爺心裡一萬個不願意,每每兒子跟他通話提到這事,他都想辦法繞過去,但終究還是明白,自己得去。

可是,讓一個住了一輩子胡同的老大爺離開熟悉的環境,多多少少還是充滿著戀戀不捨。所以,一開始雖然片子在演老大爺日常的生活,但其實是老大爺對這種生活的一種告別。

他會提醒小賣部的小伙子,少打遊戲,多關注一下老物件,比如門口的兩個石獅子,那是上百年的老物件了,容易干,得拿濕抹布多擦擦頭;遇到一群曬太陽的貓,他也不忘調侃幾句,跟其打個招呼;遇到下象棋的老頭,也湊過去瞅兩眼,順帶舔舔糖葫蘆;甚至還會跳進河裡游個泳,跟鄰居打招呼聊天,甚至囑咐外賣小哥:

「你可別送錯了啊!」

由此可見,這是一個嘴碎,善於嘮嗑,還有點熱心腸的老大爺。雖然有些人覺得他有些討人嫌,但這老頭兒可是北京胡同的老頭兒,會在意嗎?

但是,老大爺要離開胡同,跟其他類型的影片處理還真不一樣,它並沒有一味的感傷,一味的緬懷,而是找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三、

而這個解決方案,就是這一集《小賣部》最奇譚的地方了,因為動物們,成精了!

或許因為老大爺要離開胡同了,這讓曾經受過他恩惠的一些動物或物品,也就是一對石獅子,兩個守門神獸,一隻黃鼠狼,一隻老鼠覺得得做點什麼。於是在大家的策划下,小老鼠變成了一張中獎券,想把他引到一座即將翻修的破廟裡,給他開一個表彰大會。

可惜啊,這個老楊頭啊,平時聽從社區的宣傳,下載了防詐APP,覺得這就是騙局嘛,所以並不上當。沒辦法,那些小動物們只能玩硬的了,等於是硬攔著老頭兒,將其架到了破廟那裡。

不過這老頭兒都活到這個歲數了,啥場景沒見過,從他站立的姿勢來看,搞不好以前還當過兵:

「一耗子,一黃鼠狼,我還怕你們不成啊?」

本來覺得,這要是將老大爺弄到了破廟,肯定是沒好事發生,畢竟這老大爺嘴不把門,說不定得罪了某神靈。

可惜,沒想到劇情到這裡開始反轉了,原來老鼠和黃鼠狼請他去破廟不是要害他,而是要感謝他。只不過這些動物也好,物件也罷,表達感謝的方式挺特殊,滿桌子的膨化食品也是從小賣部「偷」來的。

老楊頭也確實見多識廣,見到這麼些奇奇怪怪的東西,竟然也不害怕,還來了一句:

「這可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老熟人兒了!」

因為老楊頭平時對這些老物件也好,動物也罷,直接或間接提供了幫助,所以人家要感謝他。

四、

經歷了這件事以後,北京胡同老頭兒也就想通了,終於搬進了兒子家,住進了大樓房。

其實老頭兒對胡同的生活還是很依戀的,話里話間都在抱怨住樓房的缺點,比如覺得住樓房連只蟲子都碰不到:

「估計樓房連個膩蟲團都沒有!」

比如嫌棄兒子住樓房不做飯,至少不會跟自己一樣做一碗地道的老北京炸醬麵,而是天天點外賣。

當然,他更捨不得是屋子裡的那一堆東西,當兒子跟他說下周就搬過去了,還讓他:

「哎呦,您那些破爛兒就別要了,該扔扔!」

但他當然捨不得啊,也懶得跟兒子理論,直接以自己要吃面,別坨了為由,掛掉了電話。其實不僅自己的老物件不捨得丟,他連人們要翻蓋破廟都不支持,嘴上說的是:

「那房子就不該動土,老房子擦擦土就得了!」

但其實胡同里的鄰居們倒也沒有在意這件事,甚至因為翻修破廟能得到一筆「擾民費」而高興不已。後來開小賣部的小伙子都不打遊戲了,原因就是破廟翻修了以後,來的人多了,自己生意都好了,沒時間打遊戲了。

這也恰恰說明,老物件也是可以通過新方法,同樣達到保護的目的。而且,還能給周邊的人帶來效益,同時也預示著,老楊頭還是會聽從兒子的建議,搬進新樓房的。

因為,他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將破廟裡面的結巴神像給弄自己家去了,還用水潤著,甘願花著水費。

五、

就這樣,老楊頭兒的老物件沒有丟,所有的記憶也還在,住的樓房離胡同也不遠,是一個非常圓滿的結局。

故事呢,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故事,但是這部短片的細節還是蠻多的,別的不說,單就老楊頭兒這個人來講,就充滿著神秘感。

比如他家裡牆上掛著的照片,大體也能推斷出老楊頭的一生,究竟是怎麼過來的?

北京胡同老頭兒大機率是北京話劇團的,左邊相框是老頭兒年輕時的照片匯總,能看到年輕的他參加北京話劇團演出。當然,有人可能理解成是老頭兒的老婆年輕時參加的演出,但是右邊的相框中,也有北京話劇團的演出,能看得出都是男性。

老頭兒的老婆大機率是北京某一廠的職工,倆人還有結婚照,生了兩個兒子。老楊頭兒可能當過兵,畢竟相框里有他當兵的照片,但也可能是演出的劇照。畢竟相框中出現了四五個老楊頭不同裝扮的照片,作為北京話劇團的一員,也符合他嘴碎,愛嘮嗑的特點。

大兒子還是比較有出息的,學業有成,也結婚了,生了一兒一女,等於老楊頭有一個孫子和一個孫女。二兒子就感覺有點小頑劣,照全家福的時候,他跟他愛人的裝扮都比較非主流。

孫子曾經畫了一張畫,畫的他的爺爺,別說,還算抓住了眉毛粗,眼睛大的特點。孫女也在牆上畫了一筆,不過畫了一個小女孩和他爺爺的那隻鳥。

只不過老楊頭的老伴大概是去世了……

六、

除了老楊頭兒一家,給了大家想像空間以外,片中還埋下了很多細節。

比如,無處不在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在小賣部那裡,就有一個經典的上美廠108洞洞樂。上面還擺著美猴王面具,奧特曼面具,金箍棒,四驅車等等,都是有點年代感的東西。

比如幾隻貓出場的椅子上,還倒掛著一個有關上美廠的靠墊。還有老楊頭的家裡,這種符號就更多了,不僅門口牆上貼著上美廠幾個大字,連動畫片海報都有,比如《黑貓警長》、《魔方大廈》,以及牆壁上寫著的《大鬧天宮》。

就連老楊頭用的手機蓋,後面都印著一個大耳朵圖圖的畫像,當然,這部手機大機率是兒子或兒媳淘汰下來給自己的,推測應該是二兒子。

而滿牆的獎狀,也證明,老楊頭的兒子實在是優秀,從學士服照片就能看出來。想必工作也異常繁忙,不然也不會將收拾東西的事情全都交給老楊頭去干,甚至都沒有回來看看,老楊頭究竟在老房子裡都藏了些啥東西?

當然,片中還有很多細節,就不一一列舉了,比如存在記憶里的花被罩啊,飛在天上的紙糊的燕子風箏啊,有監控的牌子啊,戴紅袖章的朝陽區群眾啊等等……

總之,《小賣部》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雖然新時代到來了,但是一些舊東西並不是非要打破掉。兩者還是可以共存的,人們不僅可以擁抱未來,也同樣可以緬懷過去。

就像一部動畫片《尋夢環遊記》中所展示的那樣,只要還有人想著你,記得你,那麼在另外一個世界的你就不會消失。也就是說,對於生命來講,死亡並非是真正死去,而遺忘才是。

同樣,北京胡同老大爺的老物件沒有丟,那麼記憶就還在,他曾經的過往就沒有丟掉。對於這些老物件來講,丟失並不是失去,遺忘才是真正的消失。

當然,這部《小賣部》也存在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那就是這老楊頭兒的配音演員,未免太年輕了吧?

《飛鳥與魚》的配音充滿著喘息聲,給人一種廉價的誘惑感,而這《小賣部》老大爺的配音,卻又字正腔圓,給人一種用力過猛的感覺,反而少了一種滄桑感。

要知道,我剛看這一集的時候,開頭老楊頭囑咐小賣部的小伙子照顧一下石獅子時,我還以為是小伙子在說話呢……

目前,中國奇譚只剩最後一集《玉兔》了,它也衝破了地球,直接干到外太空去了,至於好看不好看,反正是壓軸的,到時候我解讀給大家看。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世界,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喜歡就請關注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f2f4b1be88f4426021eb01e6807c7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