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列大將之首的粟裕,建國後為何仕途不順?陳賡一語道破原因

2022-02-24     軍武四分三十三

原標題:位列大將之首的粟裕,建國後為何仕途不順?陳賡一語道破原因

中國人里不乏有計策、有擔當、更有自己的處世方式的人,戰爭時期智者都是相輔相成、也不缺私心為己之人。

「你應該適當收斂一下你的性格。」這是粟裕的夫人楚青曾對他說的話,在被撤職在家中的粟裕,雖然他離開了軍事指揮一線,但是他始終惦念著國家人民。

粟裕他一生光明磊落,在戰場英勇善戰,他的官職隨著戰績不斷晉升,在新中國成立後他曾授予十大大將之首,可以說他的軍事赫赫成績,但是淡迫名利,堅守原則的他,建國後的職務確實一直在走下坡路。這是為何?陳賡一語道破其中原因。

天生的將首

位列中國大將之首的粟裕,於1906年出生在湖南懷化,是當地知名地主家的小少爺,在1924年來到湖南承德第二師範學校讀書,參加了中共中央領導的學生運動,因思想自由的粟裕在1924年離開家人來到湖北。

兩年後粟裕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擔任葉挺的獨立團警衛排的班長,同年的6月,粟裕轉入中國共產黨,8月跟隨葉挺參與了中國戰爭史上非常重要的南昌起義。

在南昌起義結束後便跟隨朱德、與陳毅部隊轉戰到閩粵贛湘附近參加湘南起義,粟裕憑著自己的勇猛作戰從連長一路晉升到中國工農紅軍的參謀長。

在長征途中粟裕組織游擊隊在南方負責隊伍後方的游擊活動,抗日戰爭爆發後,粟裕展現了自己驚人指揮能力,粟裕將南方的游擊隊進行統一管理,並將其改成新編第四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新四軍。

皖南事變後葉挺將軍被抓,黨組織朱德重新組建新四軍,為此粟裕在其中擔任了師長,在戰爭後期,粟裕出任江蘇浙江軍區司令,帶領江南地區的武裝部隊發起高郵戰役,並殲滅敵軍兩萬多人,在江南打下了多處解放區,為南北相連做了非常大的貢獻。

在1946年,蔣介石發動內戰背景下,粟裕與自己的老戰友陳毅進行了孟良崮戰役、魯南戰役等,在孟良崮一戰中殲滅了國民黨王牌美械七十四師,此戰的成功振奮了我軍的軍心。

而粟裕在後面的淮海戰役中,帶領著華東野戰軍六十六萬解放軍,殲滅敵人多達四十五萬人,這是中國史上一場大兵團大規模的戰役。

後來粟裕的華中野戰軍改編為第三野戰軍,而在粟裕參與的那幾場大大規模的戰役,無疑是他在軍事生涯中最為榮譽之作。在期間粟裕先後解放了上海、南京等地、

正是因為粟裕的軍事領導能力,粟裕曾在新中國成立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國防副部長和軍事科學副院長等多個重要職位。

在戰爭中,粟裕曾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不但是新傷加舊疾,粟裕還患上了相當嚴重的頭疼病,正是因為頭痛病,粟裕曾多次暫離工作崗位,在粟裕恢復之後,又一心撲在建設事業中。

不會拐彎的將士

粟裕被授予大將軍銜,這證明了粟裕在軍事作戰中的成績,為此粟裕在新中國成立的官位也比一般人要高,粟裕被任命新中國的總參謀長。

粟裕雖然在戰場上虎虎生威,但是深入職場的粟裕便顯得吃力的很,向來不爭不搶的粟裕在官場開始後逐漸在走下破路,甚至一度遭遇到被「貶官」。

在1954年的一次軍事會議上,粟裕提出從全國各大軍區中調取幾支常備軍作為應急隊,此隊歸為統帥部直接領導。但是國防部長彭德懷以雖有道理但沒必要,一口回絕了粟裕的建議,彭德懷認為一旦戰爭來臨,各大軍區隨時接受調遣,沒必要體力獨行。

雖然粟裕不爭不搶,但是他曾從刀尖上工作過的人,面對國家大事的一些部署粟裕有他一套見解,為此他曾多次就此話題與彭德懷爭執。

到後面他的權利被黃克城分去,黃克城不僅擔任了副總參謀長還兼任了軍委秘書長兩大職位。

其實粟裕這段經驗只是他赫赫戰功的添加劑。而在1958年一場會議中發生的事,讓他有理說不清。

1958年的軍委展開的一場擴大會議中,對於新中國的建設各個軍委員都有著自己的見解,在座的都在戰場上經歷過生死,對於這來之不易的勝利也是倍感珍惜。

而當場上發生思想衝突的時候,有些人的建議會被採納,而有些人就會被踢出局,不幸粟裕就是當時出局的人,粟裕當時在會議上提出的幾條建議都被國防部駁回。

若在平時,粟裕是不會在會議上與他人爭執不下,可是事關國家的發展,不只是粟裕在場的所有人都吵成了一團,就一場會議到最後活生生的變成一場辯論。

也就是在這場會議中,粟裕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因為粟裕提出的建議與總方向不同,為此導致粟裕被卸任總參謀長這一職,直接被調離了軍事指揮第一線。

英雄惜英雄

粟裕雖然被調離了一線,但是他始終心繫國家大事,他自己也知道每年都會上萬人參軍,他們都有他當時年少之時的衝勁,有太多衝動與幻想,對於戰場來說,這股衝勁是會給自己帶來傷害的。

在多年在戰場的經歷,他知道有衝勁是好事,但是大戰並不只是靠一股衝勁就能勝利的,粟裕看到越來越唯心主義的軍事教育,他滿心憂愁,大戰並不只是紙上談兵而已,還得是智勇雙全才可以。

被調離一線的粟裕來到研究所工作,而他也一直不得明白,為何他的路越走越小了,以至於後來連去部隊的權利沒有,直到陳賡向其說出原因,他才豁然開朗。

作為多年戰友的陳賡坦言:「從古至今,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上,有兩種人是不受待見,第一是不願迎合他人的人,另一種是便是功勞很大的人。」

面對這個智勇雙全的好友,陳賡對其他的降職自然是覺得很可惜的,因為他知道粟裕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軍人。但有能力的人易招人妒忌,倘若在處事方面不夠圓滑的話,可能會面臨被冷落的結局。

小結:

在1958年那場擴大會議中,如果粟裕改變他的為人處世風格,學著讓別人能接受的方式去做事的話,想必他的官場也能像在戰場上一路高升。

粟裕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他面對與他人的建議不一的時候,他不懂得迎合他人,為此粟裕在這場會議上被扣上「個人主義」帽子。

在後來的一場彭德懷和黃吉城受到不公平對待的會議上,粟裕可以就此機會平反當年之事的,可是粟裕自知做不得那種落井下石的行為,就此作罷。

晚年的粟裕將軍雖然停掉了一些工作,但在戰場上養成愛看地圖的這個習慣,給他的晚年生活也帶來很多的滿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f1a632277a2f3b88690785e9f441d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