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峽谷壁陡崖懸,壑深萬丈,滔滔江水如野馬奔騰於峽谷之中。傳說中,一對分別居住於怒江兩岸的僳僳族戀人,在無法相會的苦惱之中,受到彩虹的啟發,拉起了怒江上的第一條溜索。從此,這種便捷的交通工具便被兩岸的人們廣泛運用。
怒江上的溜索有兩種,平溜和陡溜,溜索,為怒江人帶來便利也給怒江人留下辛酸。
平溜的溜索兩頭一樣高,平越大江,來往都可過,但溜到江心後得雙臂用勁,攀到對岸。陡溜有一定的傾斜度,一頭高,一頭低,自然滑向對岸,十分輕快。
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崇山峻岭間,數百年里,江河兩岸的人們靠溜索飛躍峽谷江河,一對對顫悠悠的溜索,掛滿了辛酸和危險。
溜索是怒江境內很具代表性、典型的原始交通工具,至今仍然普遍使用之中。溜索過去是雲南怒江大峽谷各少數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他們改造和戰勝自然的象徵,是不畏艱險,勇猛頑強、性格的寫照。
怒江、獨龍江上的溜索、藤網橋就是他們的發明創造。傈僳族有句俗話「不會過溜索的人,算不得傈僳漢子」。在滔滔怒江上飛來飛去,練就了傈僳、怒族人民勇敢無畏的膽魄,豪邁的性格,使男男女女都成了空中飛人。
在從瀘水去往福貢的途中間,碰到一位當地婦女準備通過溜索過到怒江對岸去。
溜索是怒江峽谷中最有特色的人文景觀,在人類無法跨越怒江之前,溜索是往來兩岸最簡單、最有效的交通工具。
溜索上鉤,準備過溜索。
過溜索是需要勇氣的,當你把生命系在一根並不太粗的繩索之上,當你越過看一眼都頭暈目眩的峽谷,當你聽到溜索下那震耳欲聾的江水咆哮之聲時,心中會不由生出幾分怯意。
當我看見這位僳僳族婦女輕盈得如一隻鳥兒在江面上飛翔而過時,被她的勇氣所征服。
建於懸崖絕壁之上,兩岸是絕壁,下面是滾滾的怒江水。發明這種蜘蛛俠般飛渡方式的人,具有超凡的想像力——同時彰顯了怒族、傈僳族驚人的膽力與過人的智慧,也賦予了怒江兒女鵲橋相會的浪漫傳奇。
過溜索是需要勇氣的,當你把生命系在一根並不太粗的繩索之上,當你越過看一眼都會頭暈目眩的峽谷,當你聽到溜索下那震耳欲聾的江水咆哮之聲時,心中難免不生出幾分怯意。
在奔騰的怒江上溜索,就是他們智慧的發明之一。麻繩、藤條、木質滑輪,貌似最早還是竹筒滑輪,這些簡單的工具構成了驚險刺激的快速交通工具。
不過,現在當地的老百姓早已不使用這些材質做溜索,而是用以鋼製掛鉤,鋼纜,軸承滑輪來使用。
怒江峽谷中的溜索,建於懸崖絕壁之上,兩岸是絕壁,下面是滾滾的怒江水。人類還無法逾越怒江天塹時,溜索無疑是往來兩岸最簡單、最有效的交通工具。
我拍攝的這根是平溜索,滑到中心時需要靠手將自己拉到對岸。
溜索比船快過一根300米的溜索,只需要短短的十幾秒鐘,人在溜索上的平均時速是60多公里!
她慢慢地把自己拉著滑行。,順利到達怒江對岸。
收起溜索裝備走回家。
就這麼一根粗粗的鋼筋纜繩吧橫跨怒江兩岸,兩岸的峽谷壁陡崖懸,壑深萬丈,而下面卻是碧藍碧藍的怒江水,滔滔江水如野馬奔騰於峽谷之中。
又一個漢子從對岸溜過來了。
溜索不但可以過人,有的甚至可以過牛馬,很刺激!
自古以來,怒江兩岸的居民靠一根橫跨怒江的鋼繩來往於兩岸東西,這根溜索便成了生命之路。在未來的某一天,峽谷中依然還會有溜索和人馬吊橋,但它作為交通工具的功能已經淡化,它只是作為旅遊景點和歷史見證而懸掛在怒江之上。
數百年來,怒江兩岸的人們靠溜索飛躍大江峽谷,一對對顫悠悠的溜索,掛滿了多少辛酸和危險。如果你現在去怒江峽谷,這樣的景象已經很少了,但有傈僳族村民可以幫你重溫當年行路難的艱辛。我剛剛從那裡回來,目前沿怒江的公路全線翻修,福貢以上段行路其極困難。鄉民們說:再過一年,這裡的面貌就會有極大的改變。
2011年,國家開始對怒江、瀾滄江的所有溜索實施「溜索改橋」項目,計劃除保留10對用於觀光旅遊外,其餘將逐步廢棄,並在適當的位置建設人車通行的橋樑。據報道,至2016年,怒江州的三十六座溜索改橋項目已竣工完成。溜索在怒江地區已基本「告退」,剩下的最後幾對溜索,既是旅遊觀光的新體驗,也成為了見證大峽谷交通變遷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