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掃19世紀歐洲的這股日本風,刮到了多少藝術家?

2019-09-22     LicorneUnique

1860年代初期開始,歐洲的美術中突然出現了東洋的影響。而「日本主義」這一詞就是用來特別指代日本藝術、時尚與審美對於歐洲西方文化的影響。法語中的」Japonisme」一詞特別用來指代日本文化對於歐洲藝術尤其是對於印象派的影響。

歌麿畫《風俗美人時計 申ノ刻 茶屋》(局部)浮世繪中描繪的許多茶屋侍女都拿著這種「江戶團扇」



日本德川幕府於1853年開放數個港口與歐洲重新開始國際通商,一大批日本的貨物,包括扇子、和服、瓷器、漆器、銅器、屏風與絲綢漂洋過海衝擊了包括英國與法國的許多歐洲港口。


歌麿畫《五人美人愛敬競 松葉屋喜瀬川》春信到國貞時代浮世繪中,幾乎很多「游女」(歌舞女)手中都拿著這種「京團扇」(有別於江戶式)。這些五彩繽紛的扇子是當時女人們夏天的「時尚單品」。

出口到歐洲的貨物中最有影響力的要數浮世繪——一種日本江戶時代非常平民價格的彩色木板版畫。這種顏色鮮艷的版畫很大程度上影響並大大得改變了印象畫派與後印象派畫家包括莫奈、德加、高更與梵谷,成為了他們靈感的來源,其影響力甚至最終波及到了新藝術運動與立體主義。日本浮世繪畫家們用一種非常吸引人的方法來展示「浮世」中簡單、短暫、日常生活的主題。印象派畫家們被缺乏透視與陰影的畫法深深影響,大片地應用平面的強烈色彩與從非中心結構構圖的自由。著名的浮世繪畫家有葛飾北齋(1760-1849),歌川豊春(1735-1814,為歌川派之祖)、歌川廣重(1797-1858)、歌川豊國(1769-1825)、歌川國貞(1786-1865)、渓斎英泉(1791-1848)、歌川國芳(1798-1861)。

葛飾北齋作品 《富獄三十六景 神奈川衝浪里》



歌川豊春作品《琴》



歌川広重作品《東海道五拾三次 岡崎矢矧之橋》


歌川豊國作品《十二生肖之龍》



歌川國貞作品《偐紫田舎源氏 柏木》



渓斎英泉作品《隅田堤桜盛》



歌川國芳作品《坂田怪童丸》



1862年那一年巴黎與倫敦的美術愛好者們終於得到了能購買日本美術品的機會。契機是這一年正是日本第一次參加倫敦的世博會,在Farm & Rogers 商會得到了許可,即世博會閉幕後參展作品可以買賣。


1862年的倫敦世博會



這個商會的當家人正是年輕有為的Arthur Lasenby Liberty,他於1875年在倫敦的大名鼎鼎的攝政街開了一家名為「East India House」 的商店,這家店就是後來成為英國著名百貨公司Liberty的前身。

East India House 始於1875年倫敦攝政街



倫敦Liberty百貨公司



1862年還有另一件事的發生也與「日本主義」有關, de Soye, Madame在巴黎的Ave De Rivoli街上開了一家店專門銷售遠東與日本的美術品。同年,英國的建築家Wdward William Godwin 用靜素的色調與簡樸的日本樣式把自己家裝飾了一番,並在牆壁上掛了浮世繪的版畫。英國作家William Rosseti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1863年的年中開始我們的夥伴中開始了一股『日本熱』」。

英國建築家Wdward William Godwin的設計作品(他的作品也帶有一些日本的影響)



據說James Whistler在倫敦塔橋附近的一家中國茶館中發現了日本的木版畫,而那位大名鼎鼎的克勞德·莫奈最早是在荷蘭的一家賣香料的店裡發現了它們。James Tissot和他的朋友德加也成為了法國最早收藏日本藝術的人之一,然而他們自己的藝術卻以互不相同的方式受到來自日本藝術影響。

穿著日本和服的莫奈夫人 克勞德莫奈 1875年




《看著日本擺件的年輕女士》James Tissot 1869年 這幅畫非常能代表在明治維新後歐洲大眾對於日本的好奇。大量的日本的工藝品進入歐洲來滿足人們的強烈需求。

《瓷器之國來的公主》James McNeil Whistler /1863-1865。畫中有各種日本



繼1862的倫敦世博會之後,巴黎也於1867年舉辦了世博會,那一年巴黎人第一次在日本的展位上見識到日本官方展示出的藝術與工藝。

1867年巴黎世博會



巴黎世博會來自各國的官員,最右邊的穿著傳統服飾的那位來自日本



梵谷於1886年搬去了巴黎,在那裡了解到了印象主義與日本主義,他很欣賞日本浮世繪的大膽設計,簡練優雅的線條,色彩的搭配艷麗、不受空間透視和立體約束的構圖,作品中還體現了留白、對比、平塗等許多東方繪畫的技法和理念,它的這種與眾不同的藝術特質,正好吻合了當時正在苦苦尋找繪畫新途徑的印象派畫家們的渴望。梵谷的兄弟提奧在蒙馬特有一家畫廊,就是在那裡梵谷遇見了浮世繪,這個畫廊隔壁就是一家叫Bing的畫廊,當家的老闆Samuel Bing有幾千幅浮世繪放在店裡銷售,梵谷在那裡花了大量的時間研究學習浮世繪的特點並最終成為了浮世繪的收藏者。

《Le Pere Tanguy》梵谷 肖像中的是一位畫廊老闆,背後有多幅浮世繪,右下角就是那副著名的



在1887年梵谷模仿了兩張不同的浮世繪,一張是廣重的《雨中之橋》他在邊緣上寫上了其他木版畫中的日本漢字。另一張是渓斎英泉的《花魁》。原作與梵谷模仿之作的區別在於用色,梵谷用了對比更強烈的更明亮的色彩。

梵谷的臨摹



歌川廣重的原作 《雨中大橋》



梵谷臨摹的《龜戶梅屋鋪》



歌川廣重 《龜戶梅屋鋪》



梵谷模仿的《花魁》



梵谷在1886年的巴黎的雜誌Paris Illustré 的封面上發現了這幅浮世繪之後就模仿了這幅作



在梵谷的後期畫作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日本文化與傳統對他產生的明顯的影響,比如強烈的輪廓線,在日本版畫中黑色輪廓線是一個基本元素,還有強烈的顏色對比與簡潔的構圖都能展現出東瀛對於他的影響。受到日本「魔咒」的藝術家名單很長,在這裡恕不能一一列舉,許多畫家都把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道具作為畫的主題比如日本的扇子、屏風、瓷器和服、繪畫。

《日本迷》Gustave Léonard de Jonghe / 約1865



《埃米爾左拉肖像》Édouard Manet / 1868



《穿白色和服的女孩》George Hendrik Breitner /1894



《拿扇子的女士》Gustav Klimt/ 1917/18




《La femme avec évantail》Edouard Manet 1873-74 收藏於巴黎奧賽美術館 這幅畫有趣的地方是背景里隨意布滿牆面的團扇,其實在日本根本沒有這樣用扇子來裝飾房間的傳統,那這是從何而來的傳統?有猜測說可能是琳派屏風的影響。

《扇面散貼屏風》 俵屋宗達 十七世紀 可以看見屏風上所畫的扇子便是隨意的遍布畫面



《拿團扇的女孩》 Auguste Renoir / 1881



《Geisha》George Henry / 1894



《牡丹》William Merritt Chase 1897 這位美國畫家很喜歡畫穿著和服的女性



《藍色和服》William Merritt Chase / 1898



與其他一些藝術家不同,德加以自己的方式汲取來自日本藝術的營養。他避開了那些穿著華麗和服的模特與顯眼的充滿東方韻味的擺設與道具。反之,他吸收了日本審美中他覺得最「具有同情心的」,拉長的畫面格式,不對稱的構圖,懸空的透視,留白空間中的抽象元素顏色與線條,聚焦於一個突出的裝飾圖案。就這樣,他加強了自己的獨創性。

德加作品《芭蕾舞者》





德加有一位聲稱自己「極其憎恨傳統守舊藝術」美國朋友瑪麗·卡薩特(1844-1926),也是美國唯一一位正式參與到印象主義中的畫家,2003年美國還發行過一套她的郵票,可想而知她在美國的分量。她在日本版畫中——具體來說在歌麻呂的作品中——找到了新的途徑去描繪女性生活中的一些平常事件。

喜多川歌麿作品《雪之妝》 



在1890年的春天,看了於巴黎藝術學院舉行的一場關於浮世繪的大型展覽之後,瑪麗便創作了一套十種套色的版畫來公開表示對於日本浮世繪的主題選材、構圖、技術創新的敬佩。

版畫 Mary Cassatt / 1890-91



當時對於日本藝術的需求量非常大,當時有一位叫林忠正的日本美術商人(雖然名字像中國人,但他的確是日本人,其名字讀音為Hayashi Tadamasa),活躍於明治時期並常年居住在巴黎。據說僅在1890年到1901年的11年里,他就銷售了超過十五萬張浮世繪。這位日本商人也是位出色的收藏家,在他1903年回國的時候還帶回去500多幅印象派畫作。

林忠正



浮世繪用其優雅的線條和其他特質也啟發了新藝術運動,線條美與曲線圖案成為了世界上許多藝術家的藝術語言。這些藝術形式與平塗色彩成為了現代主義抽象畫派的先驅。東西方文化藝術的交流從來都不會是單方面的;彼此的仰慕與學習,不斷的交流與匯聚才造就了一個個人類藝術史、文明史上的佳話。

想看更多藝術八卦嗎?快來關注公眾號LicorneUnique!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e8oWG0BJleJMoPMuT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