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謹言慎行,當心你的焦慮毀掉孩子前程!

2023-06-22     校長傳媒

原標題:請謹言慎行,當心你的焦慮毀掉孩子前程!

請謹言慎行,不要毀掉孩子

這世界上,有種愛,叫做父母的愛,還有種痛,也是父母的愛!不是父母的愛不偉大,也並不是所有的父母愛都偉大或者都值得歌頌。有些愛,真是no zuo no die ,下面列舉的,總有一種是你「愛作」的表現。

1

苛 求 過 度

這類父母經常作,作的內容是「時時不忘世界上的一種生物—— 「別人家的孩子」。

孩子再怎麼努力也比不過隔壁的小王。

以愛之名的枷鎖讓孩子無法前行。

於是,這種極度苛求的父母養出的孩子——自卑、懦弱。

2

非 打 即 罵

還有種父母這樣作:

孩子犯錯時,

父母往往採取「打屁股」或威脅式的教育方式。

這樣或許會讓孩子「聽話」,但更加「害怕」!

於是,這種暴力型父母養出的孩子——暴力衝動或奴性十足。

3

包 辦 代 替

孩子永遠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凡事大小,父母必親力親為,

以為是愛,其實是「害」!

被「愛「關在牢籠中抓狂的孩子!

於是,這種「管得太寬」的父母養出的孩子——懶惰、膽小害羞、自理能力差。

4

言 而 無 信

對待孩子永遠都是「空頭支票」,

反正說話算不算數,對孩子來說不重要。

我的,做一個好女孩…

於是,這種父母養出的孩子——沒信任感,喜歡撒謊、不誠實。

5

沒 有 上 進 心

這世界上有隻笨鳥:

第一種,因為我是笨鳥所以我要先飛。

第二種,因為我是笨鳥,我飛了也沒有用,所以我就不飛了。

但還有第三種,最可惡,她生了一個蛋,等這個蛋孵化後,說我是笨鳥你替我飛吧。

自己不想做或做不到的事情,非要孩子做到,

自己完成不了的願望,非要讓孩子去完成。

我把一生的夢想都寄托在你身上了,不要讓我失望!

於是,這種父母養出的孩子——缺乏愛,沒有主見,人云亦云。

6

不 喜 歡 學 習

從來不為自己看一會兒書,

而一刻不停地盯著孩子學習,

即使陪著孩子,也是手機不離手。

沒有我的遙控,你怎麼學習

於是,這種父母養出的孩子——沒有學習的動力,和進取心,貪玩。

7

沒 有 同 情 心

指著環衛工人告訴孩子,

這是不好好讀書的下場。

指著行乞者對孩子說,

這些都是騙子,背後都開寶馬。

所謂「在媽媽眼裡你永遠都是小孩」,是一種溫馨的愛,還是無止境的詛咒?

於是,這種缺乏同情心的父母養出的孩子——自私、不善良。

8

隨 意 貼 標 簽

對孩子張口、閉口「笨」「懶」「蠢」,

孩子好像「一無是處」。

隔開外界的藩籬有時候可能刺傷的是孩子

於是,這種父母養出的孩子——極度缺乏自信和自尊。

9

專 制 獨 裁

喜歡替孩子做一切決定,

哪怕自己也不明事理。

並且還有「萬金油」——

「都是為你好!」

過度保護下將要窒息的孩子

於是,這種父母養出的孩子——要麼自卑懦弱,沒主見,要麼叛逆暴力。

10

夫 妻 吵 架

為點瑣碎小事就能破口大罵,大打出手,

導致夫妻不和或父母與孩子關係緊張,

家裡滿滿的負能量。

你必須時時刻刻在我身邊!

於是,這類父母養出的孩子——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暴躁說髒話,不幸福。

11

推 卸 責 任

缺乏寬容的家庭環境,

「互相指責」是這個家庭的主基調。

「我不知道該相信誰……」

於是,這類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小心眼,沒有責任感。

12

負 面 消 極

一遇到問題就一驚一乍,

凡事總喜歡往壞里想。

孩子是否成了被你操控的木偶?

於是,這類父母養出來的孩子——消極不樂觀,處事不穩、喜歡埋怨。

13

脾 氣 暴 躁

像個火藥桶,一點就著,

以為生氣發火就能解決問題。

我是女王,你要對我唯命是從!

於是,這類父母養出來的孩子——膽小,怕事,自卑,怯懦。

14

溺 愛 無 限

「寶貝長、寶貝短」地掛在嘴邊,

忍受孩子的各種不良行為,

孩子有錯也覺得是別人的問題。

不論我怎樣,你都是「我」的!

於是,這類父母養出來的孩子——目中無人,沒有感恩,不會關心人、自以為是。

本文由張忠寶校長推薦,選自網絡,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焦慮毀掉孩子前程

現在的孩子,主要活在「媽媽的世界」。有一項調查顯示,55.8%的家庭中,日常陪伴孩子的都是母親。父親陪伴較多的僅占12.6%。父親在工作日陪伴時間為2.9小時,遠低於母親的4.6小時。

缺席的爸爸,是孩子教育上的悲哀,也是一個家庭深深的遺憾。不得不承認,現在孩子出生後,幾乎所有的事情都給了媽媽。

1.孩子剛出生,每隔幾個小時就要喂一次奶,媽媽都熬成了熊貓眼,爸爸卻在旁邊呼呼大睡;

2.上了幼兒園,孩子想要跟爸爸玩,卻被爸爸往旁邊一推:「乖,去找媽媽,爸爸上班好累。」

3.上了小學,每天陪娃寫作業都跟打仗一樣,媽媽經常氣得血壓飆升。不經常輔導孩子的爸爸,卻突然跳出來:「就不能好好教嗎?至於把孩子逼成這樣嗎?」

4.到了青春期,孩子開始叛逆,跟家長對著干。媽媽急得團團轉,爸爸又總在忙,孩子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01

完整的家庭教育,缺一不可

孩子的成長中,父母各自肩負著不可替代的使命:

母親的愛是走向融合。決定了孩子最初的世界認知媽媽有愛,孩子就覺得世界是有愛的;媽媽在孩子面前是憂鬱焦慮的,孩子就會覺得世界是灰暗的。

媽媽在孩子0-3歲給予孩子的安全感,也決定了孩子一生與外界的情感連結模式。

父親的愛卻是走向分離。它帶給孩子成長中所需要的心理力量、與對真實世界的感知。

爸爸的男性特質,教會孩子生活規則、界限,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抗挫折、堅強,成為生活的強者。父母不同的職能與特質,組合起來就是孩子健康成長所必需的完整教育。

只有父親和母親的參與是完整的,孩子才能在家庭中找到清晰的定位,以健全的方式朝社會化發展,更好地成為他自己。

當父母某一方功能缺失,容易出現叛逆、厭學,拖延,沉迷遊戲等「熊孩子」問題,甚至會讓孩子患上「父愛缺乏綜合症」:

產生性別認知障礙:男生性格過於陰柔,女生成為「假小子」;

產生性格缺陷:如自卑、敏感、怯懦,意志力薄弱等;

更容易產生情感障礙:如抑鬱、焦慮、缺乏安全感;

產生身體發育障礙:孩子的身高、體重、動作及反應速度均要比同齡兒童落後一大截。

孩子成年後,這些心理缺陷極大可能發展為「啃老」、「恐婚恐育」等嚴重心理障礙,將原生家庭的陰霾延續到自己的下一代。

02

做爸爸,

是一份無法取代的工作

歐巴馬曾說過:「我不會做一輩子的總統,但我一輩子都要做好一位父親。」

說出這番話的他並沒有食言。

女兒學游泳,他親自當教練;孩子放假時,抽時間也要帶孩子去遊樂園,一起享受歡樂時刻;會認真對待家庭的每一個節日,比如女兒的生日。

即使在長達21個月的總統選戰期間,他也從來沒有缺席一次女兒的家長會。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歐巴馬的女兒都很優秀,大女兒成為了家裡的第三個哈佛學生,小女兒也如願就讀於密西根大學。

工作固然重要,但是長遠來看,爸爸這個身份,才是一輩子的工作,並且無人可以替代。爸爸的陪伴在孩子的每一個階段都至關重要:

0-3歲:語言發展期,父親參與越多,孩子語言能力提高越快。原因是爸爸不會經常說寶寶語,使用的是成人語言,更能刺激語言的發展。

3-6歲:能力發展期,孩子開始模仿。爸爸身上的男性特質,是孩子的重要榜樣。爸爸的言傳身教,能夠幫助孩子認知世界真實的模樣,分辨善惡。

6歲之後:孩子開始上學,所面對的環境會比6歲之前複雜,需要學會如何面對困難、抵抗挫折。更重要的是爸爸要發揮「規則」作用,讓孩子懂得自控。

不僅僅在人生中重要的時刻,其實孩子的每一次成長,每一次進步,都需要父母雙方的積極參與和正確引導。

作為爸爸,不要忘記自己做父親和丈夫的責任,工作以外的時間,儘量多的留給家庭,留給伴侶和孩子。

因為,那將成全一個孩子的成長,成就一個家庭的幸福。

03

如何給孩子完整的家庭教育?

只有父母的參與是完整的,孩子才能在家庭中找到清晰的定位,以健全的方式朝社會化發展,更好地成為自己。

可是多年來,大多數家庭都曾陷入過這樣的誤區:

緊張的媽媽覺得爸爸什麼都做不好,讓爸爸陷入了「不會帶娃媽媽不放心讓爸爸帶娃不會帶娃媽媽不放心…」的怪圈,同時孩子也非常容易出現問題。

那麼,想要解決「隱形爸爸」這個育兒難題,母親是至關重要的角色——她既是接納者又是協調者與驅動者。

從緊張的關係里抽身,從根源去理解丈夫對於育兒的手足無措。接納丈夫的矛盾,幫助、引導著丈夫一步步真正回歸家庭。

媽媽可以這樣做:

1.走出焦慮,給丈夫足夠的信任與支持;

2.循序漸進,讓丈夫參與孩子教育,發現育兒樂趣;

3.放手放心,給丈夫與孩子自由的相處模式。

爸爸可以這樣做:

1、養成陪伴的意識

每周主動規劃出專屬的家庭時間,不再用「忙」做藉口。

2、學會陪伴

發揮爸爸天職,多和孩子分享溝通,陪孩子參與親子遊戲、親子運動。

3、陪伴,質比量更重要

和孩子一起做有意義的事情,20分鐘的有效陪伴遠比3小時的心不在焉更有價值。

(本文由張忠寶校長推薦,選自明教育,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延伸閱讀:

俞敏洪|家庭教育抓三點:人品教育、心情教育、鼓勵教育!

李希貴講透家校共育:教育學首先是關係學

李鎮西:家庭教育中應該怎樣給孩子講道理?

期末考試後,不帶孩子做這3件事,就白考了!(建議收藏)

朱永新:父親是男人最重要的工作|家庭教育三個關鍵詞——陪伴、閱讀和習慣!

如何把孩子培養成優秀生?

楊傑:我們為什麼對教育這麼焦慮?

一個家庭最大的災難:缺席的爸爸,焦慮的媽媽,養出失控的孩子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e8a12883e612eb61a40175cfb262e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