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凌河之戰,孤軍自守的祖大壽被迫降清

2022-06-08     楓葉談古今

原標題:大凌河之戰,孤軍自守的祖大壽被迫降清

本篇系精讀中國史連載301,《清朝史話》連載07,歡迎收看。

崇禎皇帝雖有銳志,卻遇事多疑而且躁急苛細。他在位17年,竟換了50多個首輔(相當於宰相),真是「朝無久任之士,官有傳舍之情,主無信倚之誠,臣有脂韋之習」!

當初大學士孫承宗等打退後金軍進攻後,開始修築關外防線。按孫承宗的意思,是集中全力先築大凌河城。巡撫邱禾嘉卻分兵修築右屯。而此刻,朝廷又罷了經略梁廷棟的官,代之者更決定撤軍赴薊,只留工兵萬餘兼築關外兩城,結果是大凌河工程僅成其半,皇太極便率軍前來了。

崇禎四年(1631年,天聰五年)8月底,後金軍渡過遼河,兵分兩路西進。貝勒德格類、岳托等率軍2萬,經義州,前屯錦、凌之間;皇太極親率的軍隊,有新鑄大炮60門,由白土場趨廣寧大道而來。9月1日,兩路大軍匯合於大凌河城下,一部分環城掘壕圍困,一部分伏於凌錦間的隘道準備「圍敵打援''。13日,皇太極又令一支軍馬在錦州方向拖土翻塵、鳴炮吶喊,引誘守軍出城受殲。

大凌河的守將祖大壽,做游擊時,曾受到過孫承宗的獎拔,袁崇煥督師時,又升他為前鋒總兵,掛征遼前鋒將軍印,他是頗有戰功的。不過這時,他的大凌河守軍只有騎兵七千、步兵七千,加上工役三千、商賈二千,還不到兩萬人。

祖大壽料想錦州必援,因此,聽見炮聲,以為援兵已到,便出城衝殺,被後金兵打得大敗。而援兵真到時,祖大壽卻不敢相信、沒有出城。

率領援兵的,是總兵宋偉、吳襄和監軍張春。援兵一共4萬人,列陣於離大凌河城15里的長山口。皇太極親率2萬人馬攻擊,宋偉堅陣擊之;皇太極令兩翼騎兵闖營,宋偉命火器齊發,無論後金軍如何衝鋒,宋偉的營盤仍是巍然不動。

皇太極又命令炮隊全力轟擊吳襄營,也受到猛烈的反擊。吳襄為了焚毀後金的炮隊陣地,下令火攻,不料風向突變,西風變成了東風,大火竟反燒了自己的大營,被迫撤退。

吳襄先敗,宋偉終於也抵擋不住。明軍歸途又遇伏,張春等33名軍官被俘,士卒死傷無數;只有副總兵、祖大壽之弟、萬人敵祖大弼,組織了百餘人,化裝成後金軍,夜襲了皇太極宿營的白雲山,算是援軍發動的第一次,但也是最後一次的反攻。

援軍退去,祖大壽孤軍自守,又過了一個來月,後金軍開始大攻。他們首先攻打拱衛城垣的台堡。那些台堡,一個個高几丈,內有兵舍、糧庫、炮眼、瞭望台和上下馬道,都是磚石砌成。丟了台堡,城垣便直接暴露在後金軍的火力之下。

皇太極於是下令炮兵集中轟擊最堅固的魚子嶂台,轟了三天,台跺毀壞,參將王景投降。魚子嶂一下,其餘各台守軍,走得走,降的降,大凌河城便失去了羽翼。加之城中糧草已盡,人且相食,兵員銳減,皇太極又反覆誘降,祖大壽便殺了副將何可剛,率領副將14員,參將、游擊24員,出城降清了。

與崇禎皇帝的性急多疑、任察尚氣相反,皇太極非常注意優容漢族降人,瓦解明朝的軍心。那位瀋陽諸生范文程,在努爾哈赤時期權力並不太大,到皇太極時,入內秘書院奏事,竟「必漏數十刻始出」,皇太極對於他,真是言聽計從。

范文程也就特別為皇太極賣力,迫使明朝冤殺袁崇煥的反間計,就是范文程首先提出的。

佟養性,是個被明朝關進監獄的漢人,越獄降金後,皇太極也叫他統領漢軍,成為後金最早的一支炮兵部隊的頭領。佟養性率領的後金炮隊,在大凌河之戰中,立下了巨大的功勞。被俘不屈、絕食而死的明朝官吏,只有大凌河之戰中的監軍張春一個人。

鑒千明朝政治、軍事的腐敗無能,又由於天啟七年(1627年,天聰元年)、崇禎九年(1636年,崇德元年)皇太極先後兩次攻打朝鮮,朝鮮國王也就投向了清朝。

天啟七年、崇禎五年 (1632年,天聰六年),皇太極用政治和軍事手段,招撫與征服了察哈爾蒙古。依附明朝的察哈爾林丹汗被清軍追擊得窮困潦倒,死在離青海十日程的大草灘,其妻竇土門福晉只好投降。崇禎七年(1634年,天聰八年),林丹汗之叔茂奇塔特亦降。第二年,林丹汗的另一妻子蘇泰福晉,也叫其子額哲捧了元代的傳國玉璽「制誥之寶」降了。

皇太極的這種剿撫並用、威恩兼施的手段,實在是高明極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e74b717d57d2fd67153ab176bc4d9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