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的真實形狀,居然是彎曲的,誰幹的?

2023-07-22     魅力科學君

原標題:銀河系的真實形狀,居然是彎曲的,誰幹的?

關於銀河系是什麼樣子,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畢竟我們或多或少地都看過銀河系的圖片,但你有沒有想過,以人類目前的實力,根本就不可能到銀河系之外去觀測銀河系的形狀,那這些銀河系的圖片又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這個問題有一個簡單的答案,那就是這些圖片並不是「實拍圖」,而是科學家根據已知的觀測數據,再參考宇宙中其他與銀河系類似的星系形狀推測出來的「模擬圖」。

實際上,我們對銀河系形狀的認知,其實是一個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隨著觀測水平的提升以及觀測數據的累積,科學家描繪出的銀河系也越來越接近銀河系的真實形狀。

正如我們所知,銀河系是一個棒旋星系,從整體上來看,其主體結構有點像一個巨大的盤子,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科學家普遍認為,銀河系的盤面應該是平坦的,不過在2019年的時候,科學家卻發現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具體是怎麼回事呢?這其實與一種被稱為「造父變星」的特殊恆星有關。

簡單來講,造父變星是一種高光度周期性脈動變星,它們的亮度會有規律地變化,從明到暗再到明,其變化周期與它們的固有亮度存著固定的對應關係,周期越長的造父變星越亮,周期越短的造父變星越暗。

所以我們通過測量造父變星的周期,就可以知道它們真正有多亮,然後通過比較它們真正的亮度和我們看到的亮度,我們就可以準確地計算出它們距離我們有多遠。

2019年的時候,科學家對銀河系中不同區域的2431顆造父變星進行了精準測量,並據此描繪出了比之前更加接近真實情況的銀河系三維模擬圖,然後科學家驚訝地發現,銀河系的真實形狀,居然是彎曲的,如果從側面來看,我們太陽系所在的一側是在向下彎曲,而另一側則是向上彎曲。

對於這種現象,人們將其形象地形容為:「銀河系的真實形狀,就像一片彎曲的薯片一樣」。那麼,這是誰幹的呢?為了解釋銀河系盤面的彎曲是什麼力量造成的,科學家最初給出的解釋是:應該是銀河系內部的動力學效應導致了其盤面發生了彎曲。

簡單來講就是,在銀河系的旋轉過程中,由於其內部的物質(如恆星和氣體)分布並不是完全均勻,各種物質的運動存在著相對不同的速度和方向,因此它們之間會產生摩擦和扭矩,在此基礎上,再加上星際磁場的作用,銀河系的盤面就會在整體上發生彎曲。

然而在接下來的研究中,來自「蓋亞」衛星的觀測數據將這種觀點被否定了,「蓋亞」衛星可視為是一個致力於測量銀河系恆星位置、距離以及運動狀態的空間望遠鏡。

科學家在大量分析了它傳回的數據之後發現,銀河系的真實形狀,確實是彎曲的,但它的彎曲區域卻不是靜止的,而是處於一種稱為「旋進」的運動狀態。

分析結果表明,銀河系盤面的彎曲區域的進動率比之前推測的要高得多,以至於遠遠超出了銀河系內部的動力學效應所允許的極限速度,而這也就意味著,銀河系盤面的彎曲,其實是另一種更加強大的力量造成的,是什麼呢?科學家推測,這種力量應該來自圍繞著銀河系運行的一個矮星系——人馬座矮橢球星系(SagDEG)。

人馬座矮橢球星系在天空中位於人馬座,距離銀河系中心大約5萬光年,與銀河系相比,它的「個頭」要小得多,其直徑大約為1萬光年,在銀河系的引力束縛下,它沿著一條橢圓形的軌道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運行,由於它的運行軌道是一個繞極軌道,因此在它的運行過程中,它就會周期性地穿過銀河系的盤面。

科學家指出,以人馬座矮橢球星系的運行狀態來看,在過去的日子裡,它已經多次穿過了銀河系的盤面,所以一個合理的推測就是,在這個矮星系穿過銀河系的盤面的過程中,其產生的引力效應會讓附近的銀河系物質偏離了銀河系的盤面所在的平面,進而造成銀河系的盤面在整體上發生彎曲。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次穿過銀河系的盤面,人馬座矮橢球星系都會被銀河系吞噬掉大量的物質,所以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矮星系在未來遲早會被銀河系全部吞噬,而屆時的銀河系也將比現在更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e55c24f60c9de98c1b306362a025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