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健委印發3年行動方案 12條措施保障患者就醫安全
嚴禁擅自提供患者診療信息
為維護患者健康權益,保障患者安全,進一步提升醫療機構患者安全管理水平,日前,國家衛健委研究制定了《患者安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
作為《全面提升醫療質量行動計劃(2023-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的子行動,《方案》按照《行動計劃》總體要求,重點聚焦醫療服務相關患者安全問題提出明確要求,主要內容包含3個方面12條具體措施。
3條具體措施
確保醫療服務要素安全
加強藥品耗材安全管理、排查醫療設備設施安全隱患、規範醫務人員管理。
加強藥品耗材採購、儲存、調配、使用全程管理,對高警示藥品及易混淆藥品,分別存放並設置警示標識,確保藥品耗材存儲環境符合要求並處於有效期內,及時清理過期藥品耗材。特別是對機構內製劑、高警示藥物、毒麻精放等重點藥物類別加大管理力度。嚴格防止假冒偽劣、過期藥品耗材流入臨床,嚴禁重複使用一次性耗材,加強患者自帶、外購藥品使用管理。對可重複使用的耗材,加強洗消、檢測管理,及時清除超使用壽命、性能不達標的耗材。
對本機構使用的醫療設備設施進行全面排查,重點關注相關設備設施定期保養檢修情況、功能狀態,特別是近期進行場地改造、設備設施更新換代、運行機制調整優化的領域要進行細緻排查,對變更後的設備設施運行情況進行監測分析,及時發現異常情況並予以有效干預。對事關生命安全的重點領域進行事前審查、事後檢測、定期巡檢,防止出現因設備設施失檢、失修導致的安全問題。同時,加強實驗室強酸、強鹼、腐蝕、有害、易燃、易爆品的管理,防止腐蝕、灼傷、中毒、水災、火災和爆炸等事件的發生。
加強醫務人員規範管理,明晰各個崗位職責,壓實科主任、護士長、醫療團隊負責人、值班人員等關鍵崗位人員的醫療安全責任。強化醫務人員臨床能力評估,嚴格按照有關要求對醫務人員進行醫療技術、臨床帶教等授權管理,強化進修人員、規培人員、實習人員以及第三方外聘人員的管理,規範開展臨床帶教工作,做好風險把控。
5條具體措施
保障醫療服務過程安全
強化檢查檢驗安全管理、嚴格診療行為安全管理、落實患者日常安全管理、提高急診急救能力、保障診療信息安全。
嚴格把握各類檢查檢驗項目的適應症、禁忌症,重點關注無痛檢查、內鏡檢查、有創檢查、運動平板試驗、磁共振、增強顯像或造影等高風險、耗時長或有特殊要求的檢查檢驗項目。在實施檢查前,核驗患者情況,確保患者已按要求做好準備;檢查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狀態,及時發現並處理意外情況;檢查完成後,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引導或護送患者返回。
在各項診療服務過程中,嚴格把握禁忌證和適應證,嚴格執行查對制度,防止診療對象、部位、措施發生錯誤,重點關注孕產婦、兒童、老年人、精神或意識障礙患者等特殊人群的情況。積極開展用藥全過程管理,確保給藥的時間、途徑、劑量等準確無誤,防止發生藥物使用禁忌、配伍禁忌、藥物滲漏等情況,及時處理過敏、嘔吐、疼痛等不良反應。
嚴格落實醫療質量安全核心制度,加強住院患者評估觀察,關注患者精神心理狀態,及時發現患者病情變化並予以處理,防止患者墜床、跌倒、走失、自殘、自殺或傷害其他人員。加強門(急)診候診患者管理,建立識別高危患者並予以優先接診的措施。嚴格落實醫院感染管理要求,規範實施深靜脈血栓預防,減少院內感染、深靜脈血栓栓塞等不良事件,對接受手術治療、中心靜脈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長期臥床等高風險患者,實現全覆蓋監測管理。
按要求在院內重點區域/部門(部位)配置搶救車、除顫儀等急救藥品和設備設施,保障相關藥品、設備設施隨時可用。加強對危急值的管理,保障各種急救綠色通道通暢,確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時救治。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建設應急救治一鍵呼叫系統,組建相對固定的隊伍負責心肺復甦、氣管插管等應急處置。建立醫療安全應急響應機制,制定應對群死群傷、突發傳染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案並加強演練。
提高對信息安全的重視程度,按要求對醫療機構內部的信息系統採取信息安全等級保護措施,加強帳號信息和權限管理,定期開展文檔核驗、漏洞掃描、滲透測試等多種形式的安全自查,防止數據泄露、毀損、丟失,嚴禁任何人擅自向他人或其他機構提供患者診療信息。同時,做好信息系統容災備份,建立信息系統應急處置預案,並制定醫院信息系統局部或全部癱瘓狀況下臨床運行處置預案。
4條具體措施
優化患者安全管理機制
健全常態化管理體系、完善不良事件報告處理機制、提升全員安全意識、構建良好患者安全文化。
健全常態化管理體系。進一步建立健全患者安全管理相關組織架構,明確部門及其崗位職責,建立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流程並嚴格落實。將患者安全工作納入院周會、質量安全月刊,督促指導各部門、各科室精準開展患者安全改進工作。探索建立長效數據動態監測平台,合理應用質量管理工具,開展回顧性分析、橫斷面監測、前瞻性預警,及時識別風險,及早干預,減少不良事件發生。同時,加強醫院投訴管理,建立患者訴求快速響應機制,強化投訴信息閉環管理,實現「一個訴求解決一類問題」。
完善不良事件報告處理機制。按照醫療質量(安全)不良事件分類標準,向國家醫療質量安全不良事件報告與學習平台上報不良事件信息。加強強制上報類事件管理,倡導主動上報與積極處置並重的處理模式,形成非懲罰性報告機制和激勵機制。鼓勵醫療機構建立機構內部不良事件信息報告平台,重點關注醫療質量隱患問題或未造成嚴重不良後果的負性事件,對不良事件反映出的安全隱患開展重點整改,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預防不良事件的發生。
提升全員安全意識。圍繞相關法律法規、醫療質量安全核心制度、年度國家醫療質量安全改進目標、質量管理工具等內容,建立患者安全培訓課程。按年度制定醫院患者安全管理培訓計劃,實施以提升患者安全為核心的全員教育培訓,加強對非醫務人員和第三方服務人員的培訓,特別是加強對直接服務於患者的後勤人員、護理員的培訓。通過院報、學習會、專欄/刊、信息平台等多種方式提升信息獲取和知識傳播的持續性,並在每年世界患者安全日前後組織開展患者安全集中宣傳活動,不斷提升全員安全意識與管理水平。
構建良好患者安全文化。充分發揮文化建設在患者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導向作用。將構建患者安全文化納入醫院發展建設總體目標,統籌規劃,營造人人重視安全,人人落實安全,主動報告、有效溝通,從錯誤中學習的非懲罰性患者安全管理文化氛圍,引導全員積極參與患者安全。積極開展覆蓋患者診療全過程的健康教育,引導患者及家屬參與患者安全管理,探索為患方提供不良事件上報途徑。
據國家衛健委網站、《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