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拳如何做到「起、追、隨」發勁?

2019-12-22     武術人

作者陸功翰拳照

傳統拳跟現代搏擊在發勁過程中,有著很大的區別。「起、隨、追」是對統拳發勁概括,所謂「起」,就是身體梢節的主動進攻或者是試探、接手的過程,就如拳擊的後手拳一樣,往往把重拳放在後面,這時候就要藉助內臟的「驚起驚落」帶動身體重量快速前竄,形成如同猛虎撲食般的攻擊氣勢,前提是人體關節的開發程度要夠高,能做到「整身如簧」,這樣才可以使身體如離弦之箭,所以才有對傳統拳打擊時狀態的描述為「球體打人」,意思是將人體比作一個巨大的彈丸,從彈弓的皮筋上崩彈而出,既有速度也有勁力。這也是傳統拳為什麼更善於近身戰的原因所在。少了肢節的速度,就少了敲門磚,缺了身體的竄進,就少了攻堅的能力,兩者缺一不可!

通過擰裹關節「拔緊大筋」,產生橫向的「擰轉式」崩彈。如同縞麻花一般,用手臂的擰轉,帶動身體大關節的擰裹,由梢至根,節節擰緊,使關節大筋「擰裹」式撐拔,而產生勁力。

開胯的目的是盤開胯根至膝彎的大筋,借從而產生自動的皮筋般彈射勁力,練助肩胯的反擰對拔,將「大筋」拉伸,習一段時間後達到胯自動「崩彈」的效果。練至身如彈簧,讓你擁有內家拳「起、追、隨」的發勁方式。

撥胯時,盡力拉外胯,膝蓋不好固定,怎麼克服呢?其實要想固定好膝蓋其實也很簡單,第一需要做到腳趾要抓地,保持一定的緊張度。第二,可以把兩腳的內側略空出,使用腳的外沿著地多一點,這樣它自然的膝蓋就往外撐住了。

內臟提墜時,若不得方法、橫膈肌驚起上提時對心臟是會有衝擊和胸悶。(撥胯時、肘夾肋摺合,然後崩彈後,偶爾心臟處有點不適感。)內臟提墜遵循的原則必須是在筋骨都做的比較到位的情況下,然後循序漸進的進行練習的,先開始要練習慢提慢放,當感覺到比較自如以後,才可能去練習瞬間的筋起筋落。如果在沒有任何練習的習的情況下,一開始就突然瞬間的筋起或者筋落那肯定是不行的,那只是一種對身體的傷害,希望不要這樣去做。撥胯的時候是如果你感覺到壓迫感,這就不是橫膈膜提降的問題,是因為在撥胯的時候腰椎擰動,使脊柱擰轉從而使得肺部壓迫,所以有這種壓迫感。然後還要說一下,提醒一下,千萬不要輕易的去嘗試自己想著把橫膈膜筋起上提,不要去想這些問題。沒有教的就不要去這樣練,儘量的循序漸進,自己去領悟當然好,但是有時候會走偏,對身體形成傷害。

胯關節有震動聲是正確的,不叫震動聲,叫嗡嗡的響聲,那叫筋骨齊鳴,是關節拉伸以後出來的一種聲音。然後如果感覺到疼痛感,如果是一段時間的那是拉開的過程,如果持續性的都疼的話,說明了有肌肉的拉傷的問題,要注意一下開始不要練的太狠,就是不要一下子把力花的很猛,儘量的循序漸進,像用溫火燉雞一樣的,用個五六層勁力打就可以了,不要每一下都打的非常的用勁,這樣容易形成肌肉方面牽扯的傷害。

開胯打開後感覺後背下半部分與胯連接的一塊肌肉有強烈的收縮之感這個問題不大的,只要感覺到腰椎沒有擰轉就沒有問題,肌肉開始肯定會參與的,因為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不可能做到肌肉全部的放鬆,所以我們要打數量,當數量累積上來以後肌肉到一定程度以後它就不用力了,慢慢就放鬆開了,這是一個過程沒有問題。開胯的時候內臟會跟著甩動對身體沒有害處,開始練的時候會感覺到像長跑一樣的胃痙攣的感覺,一段時間以後就慢慢消失了。以後隨你打都不會出現。所以不要擔心對身體沒有害處的,因為這種擰轉帶動了內臟的橫向的擰轉,可以讓內臟保持輕微的運動這樣非常好的。

左右有不平衡感是正常的,很多人是右邊用的多所以右邊關節開的縫隙要大一些。在練習開肩的時候肩部有脫開感是正確的,說明關節的拉伸度比左邊明顯的好。胯也是一樣的,兩邊會有不同的感覺,另外在撥胯的時候如果膝蓋跟著你動,那必須要固定好膝蓋,要求做到腳尖不動膝蓋不動,膝蓋保持微微的外撐。無論是內擰還是打開的時候都能有膝蓋的介入。糾正的辦法:可以將兩腳內側空出,使用腳的外沿著地多一點,這樣可以使膝蓋不再擰轉。也可以藉助物體夾在兩膝之間,使兩膝固定。(文:陸功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dr5MG8BMH2_cNUg0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