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遠新村的難忘歲月
1~3集
文/李華銘
引子
上世紀的五十年代末,祖國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大地上,掀起了一股大躍進的浪潮,全國都在大幹快上,意欲15年內超過英國。上海更不例外,走在全國建設的前列,為支援上海的基礎建設,全國各地的建設大軍,從各個方向雲集上海。 我們的父輩就是在那個火紅的年代,來到了上海,來建設上海。我們也跟隨父母來到了上海,來到了楊浦區,來到了廣遠新村!
據後來考證廣遠新村之所以叫廣遠新村,乃是因為這個新村主要由上海遠洋漁業公司和上海廣播器材廠巜即現在的新華無線電廠》聯合集資而建,故取名巜廣遠新村》也算名實相符! 我們跟著父母來到了廣遠新村,和那些後來出生在廣遠新村的弟弟妹妹們,一起在廣遠新村度過了雖不富裕但卻充滿了鄰里之情的快樂時光!
第一集:無憂的童年
1.難忘的露天電影
在60年前能夠住在廣遠新村新建的樓房裡是非常令人羨慕的。當時在廣遠新村的中心居然建有一個標準的燈光籃球場,裡面經常進行幾個廠的籃球比賽。這個燈光籃球場在60年後的今天即使是昂貴的高檔住宅小區也不一定會有! 在這個籃球場裡有時還會放電影,供新村的居民免費觀看,一部巜林則徐》的電影至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
2.樓道里的鍋碗瓢盆交響曲
我們居住的廣遠新村43號和48號,原來是按照職工宿舍的格局設計的,每層23間房屋,共三層,小房間朝北,大房間朝南,一條長廊將南北分開,長廊中間沒有任何隔斷。23戶人家在一個平面生活起居熱鬧非凡,每當做飯的時候,公用廚房間裡洗菜,淘米,炒菜的聲音此起彼伏,鍋碗瓢盆交響曲的快樂樂章在整個樓道里奏響!公用廚房裡飄出的飯菜香味使我們本就缺少食物的肚子更加飢腸軲轆。 聞著飯菜的香味,小孩子們你家進,他家出,你家的餅好吃就拿一塊,他家餃子包的好也嘗幾個,一片其樂融融好不高興!
3.和睦的鄰居關係
到了晚上每個樓層的三盞路燈一齊打開,整個樓道一片燈火通明,除了寒冷的冬天每家每戶的房門基本是不關的。大人們都各家各戶互相串門聊天,小孩們也是在樓道里亂跑,東家進,西家出興奮異常。 當年我們43號三樓一共就三家有無線電收音機,每逢有體育比賽的實況轉播,小夥伴就聚集在有收音機人家的門口一起聆聽廣播。 有時我們小夥伴也會圍聚在一起聽見多識廣的大人講故事,有趣的故事時常使我們開懷大笑! 那時我們的作業量不多,每天晚上快速的做完作業後,大家就聚在一起玩耍,我家的方桌旁經常聚滿了小夥伴,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聊的沒完,往往要大人幾次催促才戀戀不捨的散開。43號,48號房屋的簡陋反倒給我們提供了玩樂的場所和開心的舞台。
4.快樂的夏天夜晚
我們最快樂的時候就是夏天的傍晚,當時不但沒有空調,電風扇也幾乎見不到,夏天戶外乘涼就是我們最好的消暑方法。夏天每當太陽下山,43號,48號的大人小孩就會搬著涼床,拿著躺椅,拎著涼蓆,喜歡喝茶的人拿著茶壺,大家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有的下棋,有的聊天,有的看書看報,享受著夏夜的清涼。小夥伴們則不時的在人堆里東跑西竄,一刻也不安寧,不時的引來大人們的笑罵。而幾個夢想將來當將軍的小夥伴則端坐在小方桌前,六人一組,4人捉對廝殺,2人為公證人,軍旗的四國大戰激戰正酣。有時小夥伴們也會端坐在年長几歲的賈政文大哥面前,聽他繪聲繪色的講故事,精彩的故事使大家聽得目不轉睛。有時小夥伴也會圍在大哥朱德昌的周圍,一邊聽他講解最新的科技知識,一邊仰望寧靜的夜空,尋找北斗星的位置,面對浩瀚的宇宙發出無窮的暇想……而我有時仗著多看了幾本書,不知深淺的和德昌大哥辯論,現在想來好玩的很! 夜漸漸的深了,在大人們的多次催促下我們才依依不捨的回家。
5五彩斑斕的課外生活
我們的童年恰逢是國家經濟困難時期,我們除了能勉強吃飽外,並沒多少零食可吃, 我們的玩具更沒多少,而且大都是我們自已動手製作的。 滾鐵環,翻刮片,打彈子,彈皮弓是我們男生玩具的標配,偶爾有一把能打火藥紙的槍也是自己鋸塊木板做成的。一次我和小毛(羅秋生)德昌,在我家用彈皮弓配紙制的子彈,以家俱為掩體互相對射,不慎打碎了一個花瓶,心裡緊張了半天。 當時我們男生還喜歡滾鐵環,我背著書包滾著鐵環,哼著兒歌,快樂的向學校走去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而女孩子們一張桌子,一個小沙布包也能高興的玩上半天。在風和日麗的時候,放學後女孩子們在大門前歡快的跳橡皮筋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當時的廣遠新村周圍還有許多農田,小夥伴們有時會在農田裡打麻雀,有一天小毛,王平幾個小夥伴在軍一小學分部邊上的農田裡打麻雀,我跟在後面觀看,不小心踩踏了農田,結果班主任陳英老師取消了我的入隊資格,令我懊悔不已! 有時我們會結伴去游泳,小學分部的水塘里,白洋淀游泳場,虯江橋的淺水旁都留下過我們的身影。 我們的童年,我們一起在廣遠新村度過的童年,雖然早已成為了悠遠的回憶,但是這個回憶卻永遠使我回味無窮! 我回憶我們度過的無憂歲月, 我回憶我們之間真誠的友誼, 我回憶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我回憶我們童年所經歷的一切!
第二集:記憶中的趣聞
引言
轉眼7年的時間一晃而過,童年的歲月在既略顯困苦,又快樂無憂的生話中悄悄的溜走了。我們第一批隨父母來到廣遠新村的孩子,小學已經畢業,或即將畢業,年長几歲的哥哥姐姐們,已考進了高中或中專技校。 這一年國家經過兩三年的休養生息,已經徹底從三年自然災害的困境中走了出來,經濟形勢有了明顯 的好轉,人們不再為吃飯發愁,父母們臉上的笑容也漸漸的多了起來。 而我們也告別了童年,跨進了自己的少年時代! 這一年時間定格在1965年。
1.文革前的寧靜生活
1965年是文革前最平靜,生活最穩定的一年,我們廣遠新村的小夥伴們都在自己固有的生活軌跡中,不緊不慢的生活著,大家恬靜而又快樂!這期間自己經歷的兩件小事倒也記憶猶新!
(1)當上了放牛娃
一個星期天的早晨,我吃完早飯後就到43號東面去玩,到了東面只看見楊浦車站邊門前人聲鼎沸,許多人圍在門前。我懷著好奇也趕緊跑了過去, 只見大門內外大多數是年紀和我相仿或者稍大一些的少年,車站門內的空地上有幾十上百頭牛站在那兒,這些牛顏色各異,神態不同,有的牛嗷嗷直叫,被幾個工人驅趕著不讓亂跑,一下子出現這麼多頭牛,情景也真是壯觀! 不一會看見有人三三兩兩的牽著一頭牛或兩頭牛往外走,我上前一問才知道,這些牛是從外地運來轉運的,因車站內沒有草料,所以要僱人牽牛去吃草,一頭牛放一天6毛錢,半天3毛錢。 我一想這挺好,牽頭牛去轉半天,還能掙3角錢,於是就從工作人員手中接過繩子,也不用辦任何手續就牽走了一頭牛,轉眼一看賈正文大哥也牽了兩頭牛從車站出來。車站門口還有好幾個43號,48號的小夥伴進去準備牽牛去放。 我牽著牛沿著圖們路向有青草的地方走去,一路上大人小孩都向我投來好奇的眼光,我故作自然的牽著牛慢慢的走。其實我從小在城市長大,並沒接觸過什麼牛,馬,手裡握著牽牛的繩子,心裡卻忐忑不安,既怕牛逃跑,又怕牛踢著自己。想想有些後悔牽這頭牛了!但後悔也沒什麼用了,只能硬著頭皮笨拙的牽著牛向有草的路邊走去。看見路邊有青草,就停下來讓牛啃幾口,幸好當時延吉路,敦化路,靖宇路一帶還有不少農田,牛還能吃到草。我牽著牛走走停停一直走到了敦化路松花江路附近,方將這頭牛勉強喂飽了。天氣雖然不熱我卻緊張的滿頭是汗。 回到車站已是中午時分了,將牛交給工作人員,收到了3毛錢酬勞,這也是我人生的第一筆勞動收入!
(2)誘人的烘山芋
60年代初中蘇交惡導致中國石油短缺,大街上行駛的公交車輛因沒有汽油,只能背一個充滿了沼氣的大氣包,代替汽油作為能源。當時的61路公共汽車,在圖們路終點站就有一個沼氣充氣管。 不知什麼原因,在廣遠新村43號,48號東面中間垃圾桶的邊上,居然也有一根沼氣管立在那裡,而且還沒有封口! 一天傍晚我和小毛(羅秋生),王平,賈增祿等幾個小夥伴在東頭玩耍,看見德昌哥也篤悠悠的走過來,徑直向沼氣管走去,我們幾個人趕緊好奇的跟上去,圍住德昌。只見德昌從口袋掏出火柴,滋一下打著了火,輕輕的在沼氣管口一划,呯的一聲,立刻把沼氣點著了,正在我們面面相覷的時候,德昌又從口袋掏出一個山芋,在沼氣口用火烘起來,我們一下子目瞪口呆。德昌一邊轉動著山芋,一邊給我們講解沼氣的知識,我們哪裡聽得進什麼沼氣知識,面對著誘人的山芋香味,垂涎欲滴,恨不得馬上吃一口!
(3)圖書館門前摔了一跤
當時的街道領導和居委會幹部很重視對青少年的文化教育,為我們43號和48號設立了一個微型圖書館,使我們的小夥伴有了一個閱讀課外書的場所。 圖書館設立在43號一樓朝北的小房間裡,除了幾排書架,還有兩排學生坐的課桌椅。書架上有各種各樣的中長篇小說,還有一些連環畫。 第一任館長是一位頭髮稍有些花白,比我們父母年歲稍大一些的阿姨,她的面容我至今能清楚的回憶起來,我不是畫家,不然可以將她的面容清晰的畫出來! 第二任館長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春生弟的媽媽,當時43號48號兩座樓里做母親的有文化的很少,春生媽媽有文化也許真是紹興人傑地靈的山水哺育出來的! 有時春生媽媽有事離開,春生的哥哥煜生也會來圖書館幫忙照看一會。 當時小圖書館裡,在室內看書基本上不用付錢,如果把書借回家,很厚的長篇小說是5分錢借一個星期,稍微薄的一些書是2分錢借一個星期,看連環畫是1分錢兩本。 這個小圖書館給小夥伴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伴隨我們度過了好幾個酷暑嚴寒的課餘時間! 我至今清楚的記得,《東風化雨》巜烈火金剛》巜呂梁英雄傳》《上海的早晨》《鏡花緣》巜西遊記》以及當時風糜全國的蘇聯長篇小說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都是在這個小圖書館借閱的,唯一遺憾的是當時小圖書館裡外國的經典名著幾乎沒有。 為了看書我還曾經把一瓶豆油,一瓶醬油打翻了。 一天母親讓我去買油,我拎著籃子拷了一斤豆油,一斤醬油。回家時我想時間還早,不如到小圖書館去看看,我拎著籃子就到43號一樓去了,沒想到圖書館門口因維修地坪,地面高低不平,燈光又暗,我一腳踏空摔了一跤,人雖沒摔傷,油卻灑了大半。回家後被母親罵了一頓,書也沒看成! 我一生中去過很多圖書館,有的圖書館去過很多次,其它的圖書館都漸漸的淡忘了,唯獨這個小圖書館我一直記在心裡,在這個小圖書館門前摔的一跤更是記憶猶新!
第三集~無奈和徬徨
引言:
一年的時光轉瞬即逝,不經意間日曆翻到了1966年5月16日,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日子,從這一天起神州大地將陷入整整十年的動盪!文化大革命開始了。 其時我們第一批隨父母來到廣遠新村的小夥伴們有很大一部分已經進了中學,也有很多小夥伴們小學即將畢業,擺在我們面前的將是一條平靜而又充滿陽光的求學之路,我們面前一片坦途,美好的未來在向我們招手! 然而這一切因為文化大革命的到來而嘎然而止。 果然當文化大革命的風暴里挾祖國的一切時,寧靜的校園也不安分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已不能維持,我們僅勉強的讀完了初一,還有很多小夥伴小學尚沒畢業就都離開了學校,回到了廣遠新村。中斷了我們的求學之路,開始了近三年的失學失業生涯。
1.執著的無線電愛好者
當時因為無線電收音機還是一件近似於奢侈品的東西,為了能收聽廣播電台的節目,小夥伴們有的開始學裝礦石收音機,進而升級到裝半導體收音機 在我的印像中,廣遠新村第一個裝半導體收音機的是春生的哥哥煜生,一開始我在裝半導體收音機時碰到問題就去請教煜生哥。 後來在我的帶動下,姜亞新,曹建昌也開始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記憶中賈增祿也曾動手裝過。 當時我們為了能買到便宜的半導體零件,就經常要到楊樹浦路松潘路的可樂無線電行,或者是南京路的中央商場,抑或是福州路的青少年無線電商店,為了能省下可憐的一點錢,不管到哪,我們都是步行來回,哪怕是酷暑嚴寒都不例外,因為我們實在沒有錢乘車,好在當時年少,小夥伴結伴而行,也沒覺得多苦。小毛,王平,劉治新等小夥伴雖然不裝半導體,也經常陪我們去買零件,少年時珍貴的友誼至今令人難忘! 裝半導體收音機,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在那沒有書讀的日子裡,這項愛好多少也填補了我們空白兼空虛的心靈,在失學的日子裡,少年的無奈和徬徨非親歷者不能體會! 這裝半導體的愛好也鍛鍊了我們的動手能力,多少年後在工作崗位上都能顯現出來,幾個不裝半導體的小夥伴們,因為經常陪我們去淘零件,所有在無線電和半導體知識方面也超過一般人。
2.忘不了的雞粥鮮味
有一天因為要去南京路中央商場淘一個半導體零件,我就找到了小毛(羅秋生,下同)請他陪我一起去。 中午我們吃完午飯就出發了,當時到南京路中央商場,一個人來回車錢要4毛錢左右,兩個人就要8毛錢,這8毛錢對我們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我們當然拿不出,怎麼辦?老樣子,只有步行來回了。 我和小毛一路走,一路說笑,渴了就擰開路邊人家的自來水籠頭,喝幾口自來水,看見有人拉著板車上橋還幫助他推上橋頂。我們邊走邊看街上的各種景像,倒也不覺得累和枯燥。 我們在中央商場花了好一會時間,終於淘到了自己需要的半導體零件。想到可以繼續安裝半導體收音機了,就忘記了一路上的勞累,高興的往家走,這時我們的口袋裡也就只剩下一毛幾分錢,自然還是步行回家。 回來時走過四川北路橋,在郵電大樓附近,看到一間小飯店,飯店的玻璃櫥窗上亮著耀眼的霓虹燈,兩個『』雞粥『』大字分外顯眼,底下四個小字『』每碗5分『』同時映入眼帘,一種新粥的香味也撲鼻而來。我們不由停住了腳步,往店裡張望。只見店裡坐滿了顧客,我們一看也有點饞了,再說是5分錢一碗,剩下的錢也夠每人買一碗。 狠狠心我們跨進店門,叫了兩碗雞粥,一人一碗有滋有味的吃起來。什麼是雞粥?原來是用雞湯熬制的,味道很鮮美,我們還從來沒吃過這麼美味的雞粥! …… 幾十年過去了,在生活中我吃過無數次各種各樣的粥,這些粥的名稱各異,味道也各有特色,但是慢慢的也都淡忘了,唯獨吃這碗雞粥的經過,和這碗粥的鮮美滋味至今沒忘!
3.鐮刀下的艱辛
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我們廣遠新村所處的地區,實際上是上海市的欠發達地區,和中國版圖相反,在中國版圖上越往東經濟越發達,而在上海版圖上越往東越不繁華。我們廣遠新村就是處在上海市區東部的邊緣,當時在廣遠新村的周圍農田隨處可見。 鑒於此,上海市牛奶公司相中了廣遠新村附近的地方,在圖們路和控江路的交界處,控江路以南,設立了一個牧草收購點,面向附近居民收購給奶牛吃的青草。 廣遠新村48號的張洪洛家,就是我們廣遠新村的割草大戶! 他們家每天送到收購站的青草都有滿滿的兩大勞動車(一種兩個輪子用人力拖動的板車)。 為了能給家裡增添一些微薄的收入,我和年齡相仿的小夥伴們也加入了這個割草的大軍。沒有拖草的車子,我們去廢品公司花幾毛線買幾個報廢的彈子盤(軸承),再找幾塊廢舊的木板,自己動手裝一輛用繩子拉的小板車,買一把鐮刀,拿一塊擦汗的毛巾,幾個小夥伴就結伴出發了。 為了躲避夏天炎熱的驕陽,我們在陽光熹微的清晨就出發了。 廣遠新村周圍雖說農田隨處可見,但要能找到成片的草地也非易事。為了能較快的多割一些草,近之松花江路的田邊,虯江橋的河畔,佳木斯路兩旁的小塊農田裡,遠到共青苗圃的樹林中,江灣機場的空地上都留下了我們的足跡。我們都沒幹過農活,割草也是第一次,鐮刀拿在手裡也顯得很不服貼,儘管這樣我們還是努力的割著,汗水順著臉頰往下趟也顧不得擦一下。 中午我們拖著小板車,裝著割來的青草,頂著夏日的烈焰 ,雖然又累又熱,但是因為和小夥伴們在一起,大家一路說笑倒也不覚的多苦! 牧草一開始是100斤7毛錢,後來牛奶公司一看交草的人多,又調整為100斤6毛錢 ,我們割來的草雖然掙不了幾毛錢,但是想到在沒有書讀的日子裡,能夠用自己的汗水掙一點點錢,交給家裡也算盡了一點微薄之力!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每當想到我們在求學的年紀,沒有書讀,迫不得已去割草賣,心裡總有一種苦澀的感覺。
4.無奈和徬徨
我們一群小夥伴們在廣遠新村度過了雖然貧窮卻又無憂而快樂的童年,度過了我們充滿情趣的少年,然而在青少年時期趕上十年動亂的開始年代。失去了讀書求學的機會,浪費了寶貴的兩年青春歲月,在這兩年中,我們或裝半導體收音機,或閒逛,或割草,或無所事事的望著天空發獃,或一群人聚在一起瞎聊,面對不可預料的前途,心中充滿了惆悵。少年的無奈和徬徨非言語能夠表達!
5.再見了廣遠新村
剎那間日曆翻到了1969年,在上山下鄉的歷史浪潮中,我們一群初中68屆(以後的69屆也是如此)的小夥伴們終於結束了無奈和徬徨的日子,學校向我們發出了上山下鄉的通知,祖國給我們的去向是全部到農村去,上海一個不留! 1969年3月1日,滿載上海知青的第一部專列在彭浦車站拉響了啟動的汽笛,上海知青上山下鄉的序幕就此拉開! 我們廣運新村應屆的小夥伴們有的去了黑龍江兵團,有的去了江西插隊,有的去了安徽插隊,有的去了雲南。 筆者和劉治新,戚正標三人則在1969年4月30日乘同一列車去了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 這一去就是10年!
再見了親愛的父母,再見了親愛的兄弟姐妹, 再見了小夥伴們, 再見了廣遠新村!
6.尾聲
10年後 1979年,十年動亂結束後的第三年,在祖國建設四化的火紅年代裡,上山下鄉的知青都返回了故鄉,返回了上海。 我們也返回了上海, 返回了魂牽夢繞的廣遠新村!
全文完
註:廣遠新村位於上海市楊浦區圖們路以西,控江路以南,內江路以東的地塊上,上海理工大學,水產大學在它的東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