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雞娃後,兒子從「普娃」蛻變成「神童」,她做對了什麼?

2023-03-03     窈窕媽媽

原標題:放棄雞娃後,兒子從「普娃」蛻變成「神童」,她做對了什麼?

收到一位讀者媽媽的投稿。

她說,家裡一共設置了3處圖書角,僅兒童藏書就有1000多本。

「兒子3歲開始自主閱讀,4歲中英文詞彙量近2000,5歲法語詞彙量過1000,現在6歲可以自由閱讀中、英、法中高年級圖書以及科普百科。」

驚嘆之餘,不禁好奇,她是如何引導、教育孩子的?

於是,我帶著疑問向這位讀者取「育兒經」。

結果,本以為她是雞娃先鋒,沒想到是佛系代表。

85後媽媽焱小胖,從小就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

不僅班幹部一直當到頭,還因成績優異,一路開掛保送。本科拿到留學全獎後,她前往加拿大攻讀研究生,取得國際金融與信息管理MBA雙碩士學位。

「讀完第二個研究生,正好遇到移民政策放寬就拿了身份。而且,找到了合適的工作,遇到了合適的人,就留下來了。」

很多人之所以在寒冷的加村安營紮寨,大多是為了孩子的教育。

可對她來說,這個選擇,更多是順勢而為。

而她真正考慮教育,那是有娃之後的事。

她管兒子叫「豪哥」。

豪哥今年6歲,剛上一年級,但已經是個相當有主見的小大人了

這種在大部分家長看來,可以稱之為「犟」、「不聽話」的脾氣性格,卻是焱小胖最欣賞的。

在她眼裡,孩子既愛笑,又聰明,啥都能舉一反三,還特別講道理。

不過,這並非她對豪哥的迷之自信,而是基於換位思考

她開玩笑說,誰身上沒有一堆缺點,咋好意思要求娃啥都好。

在她眼裡,完美不重要,不留遺憾才重要。

無論在自我為人,還是對兒子的教育上,她都堅持貫徹——把握機會,盡力嘗試,將結果交給老天。

在她的影響下,豪哥心態也十分「豁達」

比如,豪哥踢足球,輸了也不會垂頭喪氣,而是會復盤自己哪裡做得好,哪裡做得不好。

相比於結果,孩子更享受過程。

當然,這也得益於,她及時給豪哥對症下藥。

實際上,豪哥嬰兒期表現並非如此。

他性格極為謹慎,預感到可能有危險的事,都不敢輕易嘗試、探索。

用她的話來說,「你讓他冒險,他會先把你教育一頓」。

她沒有強行壓制、改變孩子性格,而是用培養興趣的方式,稍加引導孩子的具體行為。

「興趣班不完全是為了興趣,有些是為了「治療」,所以才讓他踢足球去闖一闖」。

當然,相比於「目的性興趣」的培養,她更注重孩子本能興趣的激發。

秘訣就三個字,多嘗試

從豪哥4歲起,她就帶孩子嘗試各種課程,挖掘他的可能性。

她不贊同為了學而學,或是為了攀比而學。

她認為,家長一定要區分孩子到底喜不喜歡,是出於新鮮的喜歡,還是有質量的喜歡。

「如果孩子是有質量的喜歡,那麼家長就要在孩子遇到瓶頸,產生畏難情緒時,給予積極的引導。」

豪哥5歲半時,表現出對鋼琴的興趣。

「他天賦一般,但對音樂是真喜歡。」

但,到了一定難度後,娃幾遍練不會,也常常生氣、沮喪,甚至出現了「不喜歡鋼琴」的說法。

她知道,豪哥愛鋼琴,只是暫時被瓶頸絆住了腳。於是,她和孩子一起慢下來,聽各種不同的編曲版本,具體分析到底哪些細節過不了。

「這個過程說得輕鬆,但家長要付出極大的耐心。」

好的親子關係是,當孩子傳遞焦慮時,父母能夠承接、化解焦慮。

豪哥鋼琴受挫,她耐心陪伴,幫助孩子克服困難。

豪哥突破瓶頸,她及時鼓勵,給予孩子堅定的信念。

不管發生什麼,她都會讓豪哥感受到:我們一直站在你身後。

在她看來,孩子本身初心與努力付出的結合、實現,父母是非常重要的動力支持和情感連結。

在鼓勵孩子的同時,更要給予孩子面對困難的勇氣

現在,豪哥學鋼琴不到一年,就已經能根據自己的意願改譜子,從不同的演奏聽出不同的情感和畫面......

聊到豪哥驚人的學習能力,她說,我從頭到尾沒有教過他認字。

「一本故事書我會給他讀很多遍,他先聽,等我走開以後,他會抓起書把腦子裡記住的內容一個字一個字對應在書上,然後就認識這個字了。」

豪哥3歲,學了一周拼音,就掌握了規律,從此開始中文自主閱讀。

豪哥4歲,可以無障礙地閱讀漢語六級考試題。

至於英語和法語的拼讀,孩子完全是出於興趣,查字典自學的。

她的「不插手」,反而成就了豪哥的自主性,也激發了他學習各種語言的興趣。

「最近豪哥有時會說西班牙語,有時會說希臘語,現在還跟著爸爸學日語。」

雖然豪哥認字早,但她仍覺得,教育要順其自然,尊重個體化差異。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規律,凡事不能過,千萬不要為了早認字而認字,早晚沒太所謂。」

除了對文字、閱讀的喜愛,豪哥還是汽車狂熱粉。

但他不僅僅是認識車這麼簡單,而是會研究各種汽車知識。比如,汽車歷史年份、具體結構、撞擊測試、專業參數等等。

豪哥幾乎每天一睜眼就在「找車」,看各種汽車雜誌、修車節目。

她說,愛車,是豪哥天性使然。

為了滿足豪哥的「天性」,她會帶孩子參加各種國際車展,讓孩子身臨其境感受汽車的魅力。

豪哥的夢想,是做一名汽車設計師。

可她對兒子的期望,只有三個詞:身心健康,自立更生,注意安全。

她的尊重、引導與不強求,給了豪哥堅定做自己的底氣。

看到孩子的智力天賦,卻堅決反對「跳級式教育」。

她認為,智力和心智是兩回事。

智力只能說明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尚可,卻不能代表其心智的健全。

「6歲的孩子,就要做6歲心智的事。娃在這個階段,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與同齡孩子相處、社交和表達。」

在她的價值觀里,為人靠譜、能做事、可共事,是比智商高更重要的品質。

她認為,孩子有天賦,可以在課後拔高。而健康的心智,必須在適合的環境下磨練,才能獲得成長。

她調侃說:

「一個小學生,那就應該在小學圈好好混。

按不少家長想法,豪哥是不是該上節目,跳級,帶個標籤?真的沒必要。」

這和我們周圍的「雞娃」氛圍倒是大相逕庭。

談起對這個詞的看法,她說,教育方式應國情而生,很難講對錯。

「這邊是14年義務教育,住哪裡就在哪裡上學。老師都是流動的,時不常就會輪一輪,整體教育質量和進度是一致的,所以不存在學區房一說。

連華人家長最在意的特長班招生,也因為需要絕對教育公平而改成了抽籤中樂透的形式。」

在加拿大,低年級沒有教材,沒有作業,連考試都沒有,只有老師評價。

剛開始,焱小胖也略顯焦慮,無所適從。

但豪爸一番話,一下點醒了她:都說加拿大基礎教育差,可這邊拿諾獎的人少嗎?

她意識到,孩子的興趣,或許就是「閒」出來的。

正是因為有很多課後時間,所以豪哥——

可以沒有邊界的海量閱讀,強化自己特有的語言天分;

可以小小年紀,就找到並追逐自己的「汽車夢」;

可以不斷琢磨嘗試,將一段鋼琴曲改編成自己喜歡的旋律;

可以參加自己喜歡的足球、網球俱樂部,上喜歡的法語課,下喜歡的圍棋......

「恰恰是我們認為的沒用,讓娃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反正也不盼著娃去「爬藤」,那還有啥可雞的?」

她坦言,自己從小在研究所大院長大,父母和爺爺都在研究所工作,街坊鄰里都很重視教育,競爭和比較自然是少不了的。

她是一路卷著、考著、刷著題,各種升級打怪拼過來的。

但,學霸家庭出身的她,不願再讓豪哥繼續輪迴內卷的辛苦,而是希望娃能走一條相對輕鬆的路。

當然,她還有一點私心,就是想看看完全不同的成長路線,最終能長出怎樣的娃。

最後,焱小胖發來一段話,她的育兒智慧,再次令我感嘆不已:

「我們身處不同的大環境,唯一能做的就是順應、接受與引導,然後靜觀其變。大方向別走偏了,其他的也許真的不是那麼重要。

深以為然。

教育不是復刻,也沒有固定的模版。

關鍵是,家長要在不同的環境與差異的家庭背景之下,引導孩子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條路。

這才是對孩子的現在負責,為他們的將來負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c9a379863d3f4663af574706d835e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