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孫思邈的秘方,能治腰痛背痛四肢關節痛,還可用於癌症骨轉移

2023-05-25   醫者榮耀

原標題:藥王孫思邈的秘方,能治腰痛背痛四肢關節痛,還可用於癌症骨轉移

從古至今,很多人都備受肩頸腰背四肢關節疼痛的困擾,而且歷代醫家也一直在探尋這方面病症的奇效良方。雖然自醫聖張仲景傳下數百個經方以來,中醫臨床邁向了新台階,但疾病一直在不斷變化,古方也「不能盡愈諸病」,所以也需要不斷的探索與創新。而在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里收錄了幾千個方子,大大豐富了中醫臨床的選方用藥的範圍。在《千金要方》里,有一個專治肩頸腰背四肢關節疼痛的奇效良方,自從方劑誕生後,備受後世醫家推崇,它就是獨活寄生湯

獨活寄生湯出自藥王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全方由「獨活三兩,桑寄生、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風、川芎、人參、甘草、當歸、芍藥、乾地黃各二兩」等15味中藥組成。按照原著所說的煎服方法是,用水2000毫升,煮取藥液600毫升,去掉藥渣,分溫三服。不過在現代臨床運用時,全方的方藥劑量需要調整,但其中有三點,需要注意:第一個是獨活的劑量不能太小,太小了沒有效果;第二個就是細辛的劑量要小,劑量大了可能會引起不良反應,而且細辛需要先煎;第三,煎煮儘量濃煎取汁,只取頭道藥汁。

那麼,這個獨活寄生湯的配伍,究竟有什麼奧秘呢?全方以獨活、桑寄生為君藥,其中獨活起著疏散伏風、祛風除濕的作用,桑寄生起著祛風濕、強筋骨的作用;以防風、秦艽、細辛、肉桂為臣藥,其中防風、秦艽主要起著祛風勝濕、舒筋通絡的作用,細辛起著散風止痛的作用,肉桂起著補陽驅寒、通利血脈的作用;杜仲、牛膝、當歸、地黃、芍藥、川芎、人參、茯苓、甘草為佐藥,其中杜仲、牛膝主要起著補肝腎、強筋骨的作用,當歸、地黃、芍藥、川芎主要起著補血活血的作用,人參、茯苓、甘草主要起著補氣健脾、扶助正氣的作用;以甘草為使藥,是兼以為使,主要起著調和諸藥的作用。

獨活寄生湯的配伍,即可祛邪,又可扶正,標本兼治,對風寒濕等病邪都能拔除,對氣血諸虛都能補益,尤其是對於風寒濕邪乘虛而入,或者痹症日久,或肝腎陰虛所致的肢體關節屈伸不利的頑固痹症,效果良好,誠如清代名醫汪昂在《湯頭歌訣》中所說,「冷風頑痹屈能伸」。綜合來說,獨活寄生湯主要起著「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的作用,所以,對於虛證所致的腰背疼痛,肩頸疼痛,四肢關節疼痛,都有著良好的作用,但對於濕熱實證卻沒啥作用。

對於獨活寄生湯的用方思維,清代醫家張秉成做了詳細的詮釋,他認為,獨活寄生湯用熟地黃、牛膝、杜仲、桑寄生這幾味中藥來實現「補肝益腎,壯骨強筋」的作用;而所用當歸、芍藥、川芎這幾味中藥,主要起到「和營養血」的作用,這樣用藥是遵循了「治風先活血,血行風自滅」的用藥規律;方中所用人參、茯苓、甘草這幾味中藥,主要發揮「益氣扶脾」的作用,這樣用藥是遵循了「祛邪先補正,正旺邪自除」的用藥規律。然而,素因肝腎陰虛,邪氣必然乘虛而入,甚至深入腹地,因此用獨活、細辛入腎經,主要是把潛伏的風邪給搜刮出去;肉桂心能夠入肝腎血分,還能祛寒;秦艽和防風,是「風藥卒徒」,勇往直前,還能「周行肌表」,更是起著「風能勝濕」的作用。

對於獨活寄生湯中的獨活一藥,存在疑點,可能需要仔細研究。雖然最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但是《神農本草經》中所記載的獨活,是傘形科植物羌活、寬葉羌活,也就是現代的羌活;而真正的獨活,是傘形科植物重齒毛當歸、毛當歸。由於《神農本草經》中獨活條目下,有一個「一名羌活」的記載,這個記載在《千金翼方》中依然保留了。那麼問題來了,藥王孫思邈的這個獨活寄生湯中的獨活究竟是現代的獨活,還是現代的羌活呢?我們還得從中醫文獻的角度去考證。《千金要方》的「賊風」章節里,記載了羌活湯,而獨活寄生湯卻是在「偏風」章節里,由此可見,藥王孫思邈時代,就已經將獨活和羌活作為兩個中藥來使用了。而在《藥性論》中對於獨活和羌活的臨床作用做了區分,從獨活的「主中諸冷濕……手足攣痛、勞損」等臨床用途來看,與獨活寄生湯的功效主治頗為相似,因此,獨活寄生湯所用的獨活,應當是現代臨床使用的獨活。

現代臨床上使用的獨活,主要具有「祛風除濕,通痹止痛」的作用,有學者指出,無論是「頸項難舒,臀腿疼痛,兩足痿痹」,還是「腰背酸重,四肢攣痿,肌黃作塊」,獨活都稱「良劑」[1]。而在獨活寄生湯中,原方劑量也是獨活劑量最大,現代臨床應用時,有不少醫家將獨活的劑量減小,卻將桑寄生的藥量加大,雖然也有可能在臨床中收穫一定的效果,但如果獨活寄生湯弱化了獨活的用量,那就與獨活寄生湯的立方本意不符了。也有學者考證,獨活臨床用劑量為6~60g,獨活寄生湯中獨活的劑量約為41.4g,配伍桑寄生補益肝腎而強壯筋骨,增加祛風濕的作用[2]。

對於獨活寄生湯的臨床運用,仍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比如原方的將息法,按照《千金要方》的記載,服用獨活寄生湯之後,還需要用蒴藋葉火燎或者炒熱,鋪在床上,讓患者躺在上面,熨疼痛部位,這樣做的目的是幫助祛風濕、通經絡,使疾病痊癒的快。這種將息法,現代臨床基本不用。不過依然值得思考,如何替代,比如在民間,就用人將玻璃瓶里裝滿開水,密封后放在杯子裡焐熱,這樣可以祛除寒氣,而現代有電熱毯,其實可以考慮作為服用獨活寄生湯後的將息法。

獨活寄生湯的組方有些特殊,可能很多人乍一看並沒有發現獨活寄生湯中其實包含四物湯的全方,和四君子湯的方根。因此,也有臨床醫家會根據男女有別,對獨活寄生湯進行藥量調整。如果是男性患者,可以調整方中人參、茯苓、甘草的劑量,如果沒有人參,需要使用黨參代替的話,還不如直接換成黃芪,臨床療效會更好。如果是女性患者,可以調整方中地黃、芍藥、當歸、川芎的劑量。

獨活寄生湯中,還有一些中藥的運用,在臨床中也可以進行適當調整。比如患者陰虛有熱,方中地黃就用生地黃,如果是腎虛血虧,方中地黃就用熟地黃。疾病主要以四肢為主,方中的肉桂就換成桂枝,如果病變在腰部以下,還是保留肉桂。另外,方中的當歸、川芎、牛膝、桂心等中藥,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根據臨床的實際情況,酌加活血化瘀之品,如果是病輕日淺,重在活血行血,重用當歸、川芎,如果是病重日久,重在活血化瘀,可酌加桃仁、紅花。如果疼痛劇烈,可以酌情加入川烏、白花蛇;如果寒邪偏盛,可以酌加乾薑、附子;濕邪偏盛,去地黃,加蒼朮、薏苡仁;如果風邪偏盛,可增加防風和秦艽的劑量;如果正氣不虛或者不甚虛弱,可以去掉人參和地黃。

獨活寄生湯在現代的臨床運用極其廣泛,由於臨床療效良好,因此備受醫家推崇。而且,現代藥理學對獨活寄生湯也進行了相關研究,藥理研究表明,獨活寄生湯具有抗炎、抗氧化、抑凋亡、促再生、抗腫瘤等藥理作用,臨床可用於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風濕性多肌痛,強直性脊柱炎,骨質疏鬆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椎間盤源性腰痛,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癌症骨轉移等疾病[3]。通過獨活寄生湯及其拆方藥物的藥理研究發現,可通過調節機體相關基因的表達和相關通路以發揮抗炎、解熱鎮痛、抑制軟骨破壞、增加成骨細胞存活率、調節免疫、促進造血等作用,可用於治療骨質疏鬆,骨折術後,膝骨關節炎,肩周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類風濕關節炎等病[4]。

對於獨活寄生湯的臨床運用來說,一般多用在關節炎、腰腿痛等病證中,也有醫者將它應用到腹瀉、痞滿、咳喘、化療藥物致神經炎及婦科的崩漏等方面,並取得較好的效果[5]。不過,獨活寄生湯的確對於腰腿肩頸四肢關節疼痛的病症具有良好作用,比如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全膝關節置換術功能恢復,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骨質疏鬆性胸腰椎骨折,骨折延遲癒合,腰椎管狹窄症,強直性脊柱炎,布氏桿菌腰痛,肱骨頭壞死,腰肌勞損,絕經後骨質疏鬆等病症;除此之外,還可以用於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肛提肌綜合徵,產後腰痛等疾病[6]。對於藥王孫思邈秘傳的獨活寄生湯來說,不僅對於肩頸腰背四肢關節疼痛療效很好,而且它在抗腫瘤方面也是大有可為,尤其是在癌症骨轉移領域的應用,更是值得臨床研究。

參考文獻

[1]曹雯,李崇超.獨活的本草考證及常用藥對[J]. 陝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41(1):127-130.

[2]田衛衛,邸莎,丁齊又.獨活的臨床應用及其用量探究[J].吉林中醫藥,2020,40(4):530-532.

[3]張超,姚金彤,馬瑩瑩,等.獨活寄生湯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19,26(5):141-144.

[4]阿古達木,陳薇薇,徐杉,等.獨活寄生湯臨床運用及藥理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22(10):163-167.

[5]王洪濤.獨活寄生湯的雜病治驗舉隅[J].環球中醫藥,2015,8(9):1117-1118.

[6]夏文輝.獨活寄生湯臨床應用現狀[J].實用中醫藥雜誌,2022,38(11):2036-2038.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