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馬歇爾:感染幽門螺桿菌,必定會引起炎症!還可能致癌

消化道看似只是一個食物輸入的管道,但卻十分複雜、脆弱。數據顯示,中國有腸胃病患者1.2億,消化性潰瘍發病率為10%,慢性胃炎發病率為30%,而幽門螺桿菌(HP)又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承辦的中國康復醫學會消化病康復專業委員會2019(第二屆)年會暨中原幽門螺桿菌微生態及消化病論壇上,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巴里·馬歇爾帶著他的研究成果再一次來到了鄭州,與大家分享《HP研究進展》。

巴里·馬歇爾因發現胃中幽門螺桿菌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及胃癌之間的關係而獲得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自2015年起,馬歇爾教授與鄭州大學開展緊密合作,依託鄭大五附院建立「鄭州大學馬歇爾醫院」和「鄭州大學馬歇爾醫學研究中心」。同時,馬歇爾教授還是鄭大五附院的兼職教授,與鄭大五附院共同培養博士。

1.幽門螺桿菌必定會引起炎症

正常情況下,胃壁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護機制,能抵禦經口而入的千百種微生物的侵襲,但幽門螺桿菌是唯一一種可以大量附著在胃黏膜上的細菌。馬歇爾教授介紹,幽門螺桿菌主要分布在胃裡,其中胃竇占20%、胃體占70%、胃底占10%,幽門螺桿菌在胃裡是可以隨處遊動的,但它更喜歡附著在胃黏膜的底部。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達60%,感染人數近8億,其中,發達城市感染率較低,鄉村地區感染率較高。此外,河南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也接近60%。

馬歇爾教授說:「要提醒大家的是,幽門螺桿菌必定會導致炎症。」患了胃炎後,主要會出現三種現象:

1.胃酸過多。10%的病人會出現胃潰瘍。

2.胃酸不變。80%的人沒有症狀,5%的人會出現輕微症狀。

3.胃酸過低。5%的人會有輕微症狀,這部分人患胃癌的風險高。

感染幽門螺桿菌後是否會出現症狀,主要與受影響的胃黏膜面積、胃竇或胃體有幽門螺桿菌、胃竇和胃體兩者都有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桿菌的數量、受感染的時間等因素有關。

那麼,幽門螺桿菌是如何導致胃癌的呢?

馬歇爾教授說,有研究指出,骨髓幹細胞很可能是胃癌的來源,胃癌很可能在腸化的組織邊緣形成。感染幽門螺桿菌後,人體的正常細胞組織被破壞,細胞被破壞後,新的幽門螺桿菌就會吸引幹細胞做一些修補工作,同時這些幹細胞也會變化成不同的細胞,這就是腸化的由來。

由於幽門螺桿菌只能附著在健康的胃黏膜上,而不能附著在腸化的細胞上面,所以腸化的組織邊緣會發現附著的幽門螺桿菌。如果要找胃癌組織,說不定可以在腸化的組織邊緣發現胃癌細胞。

2.長期使用PPI

一般不會提高胃癌風險

幽門螺桿菌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為一類致癌因子,為了降低胃癌的發生風險,越來越多的患者選擇接受根除治療。目前,對於幽門螺桿菌的根除,主要使用的是以質子泵抑制劑(PPI)或者鉍劑為基礎聯合兩種抗生素的方法。

近幾十年來,鉍劑已廣泛用於治療消化性潰瘍、根除幽門螺桿菌等。口服鉍劑後,在胃酸的作用下,會形成鉍鹽和黏性凝結物,鉍劑會附著在細胞的表層上面,形成保護層並直接殺滅幽門螺桿菌。而對於那些比較深入的幽門螺桿菌就需要用PPI來消滅。

2018年,有學者發表論文,對根除HP後服用PPI的患者進行了長期隨訪。研究發現,長期服用PPI的患者,胃癌的發病率提高。

長期使用PPI真的會提高胃癌風險嗎?對此,馬歇爾教授回答,也許會,但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對於消化道疾病來說,必須使用精準治療方案來控制病情。

3.共餐不會感染幽門螺桿菌

在最後的提問環節,有人問道:很多人最關心的是,會不會因為一起吃飯而感染幽門螺桿菌?

馬歇爾教授回答,共餐不會感染幽門螺桿菌,早上醒來時,口腔內可能存留極少的幽門螺桿菌,其他時段口腔內是不會存在幽門螺桿菌的,幽門螺桿菌一般是在胃裡。但中國人有一個習慣,吃飯的時候喜歡把食物嚼碎喂給孩子,幽門螺桿菌會通過這種方式傳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c2SLWwB8g2yegND8v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