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父母每干一次,就會讓孩子變笨一點!卻還有人沾沾自喜……

2023-01-02     CC爸媽

原標題:這件事父母每干一次,就會讓孩子變笨一點!卻還有人沾沾自喜……

CC今天期末考試,開始我還忿忿不平,咋選大過節的考試呢?

後來C爸說,大概是趁著父母放假在家,方便監考吧……

你家孩子,期末考了嗎?

這兩天刷到一個短視頻,一個小男孩因為考了99分崩潰大哭。

為什麼考了99分還哭呢?

原因是,當他雀躍地將自己考了99分的消息告訴父母,期待父母的誇獎時,父母第一件事卻是挑剔:

  • 那1分哪扣的啊?
  • 是不是你粗心大意啊?

短視頻中的孩子極力哭訴:

你們從來沒有在意過我考的有多好!

抱著滿心期盼,最終迎來的卻是一盆涼透心的冷水。

之前有多歡欣雀躍,下一秒就有多憋屈。

01

為什麼父母總是喜歡挑剔?

其實,不難理解為什麼有的父母總是對孩子比較挑剔。

無非就是怕孩子驕傲,想讓孩子知道不足,不想當面夸等等;無非就是希望孩子可以用高要求去對待自己的學習、言行舉止等等。

一直以來,「挑毛病」是很多父母眼中讓人變好的最直接的方式。

學習:「手型塌了」、「筆拿錯了」、「顏色弄桌子上了」、「房子畫歪了」

生活:「芒果都弄衣服上了」、「別挑三揀四趕緊吃」;「玩具又弄的滿屋子都是」;「你又看(電視)起來沒完沒了是吧?」

社交:「別人跟你打招呼怎麼不理?」、「你那麼多餅乾為什麼不分給小朋友一個?」、「別人不愛帶你下回別上趕著」。

父母以為自己只是指出孩子的問題,但孩子在被挑剔時往往會感覺到自己整個人都被否定、被嫌棄了。

每一次孩子做不到,我們就會 挑剔地把這個做不到「留下」,然後把它放大,成為日後批評他的有力證據。

仔細想想我們的這個行為,其實是在不斷的搜集證據去證明孩子是做不到的。

如果一個孩子常常被你證明做不到,長次以往,這個孩子會出現什麼現象?

一定是自暴自棄,自己都不相信自己。

更可怕的是,挑剔型的父母,都會打著「我還不是為你好」的幌子。

但事實上, 挑剔的本質並不是愛,而是父母自己內心深處那個不曾被理解、被接納的自己。

因為自己的成長中習慣了被挑剔,沒有體會過欣賞的力量。

所以,現在成為父母,希望孩子好的方式,也習慣於盯孩子的缺點、不對、不好的地方。

02

越挑剔,孩子越差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曾經錯過一個實驗:

要求參與者可以在腦海中想像任何東西,除了一頭白色的熊。

結果參與著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很快就在腦海中出現了一隻白熊。

這就是著名的「反彈實驗」,它告訴我們,很多時候,你越不想要讓孩子做的事情,越會占據孩子的思想。

這是因為,我們的挑[錯],相當於把[錯]反覆呈現在孩子的腦海中。

當你糾正的念頭越來越強烈,孩子感受到的是更強烈的反差迴響。

哪怕孩子主觀上不想犯錯,但因為總擔心出錯而時刻處於一種緊張的狀態,越緊張、害怕,就越焦慮,也就越容易出i錯。

不僅如此, 總是對孩子過於嚴苛、挑剔,還可能會限制孩子的智力發育。

蒙特婁大學曾開展研究發現:

苛刻的養育方式」會導致孩子大腦結構的改變。讓很多本該是孩子通過自身智力解決的事情,轉變成了情緒問題。

我們都知道人的大腦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叫新皮層,在大腦偏上部分,主要負責計劃決策、理智思考、控制情緒等,可以理解為理智腦。

第二部分叫杏仁核(邊緣系統),負責管理我們的情緒,比如,憤怒、恐懼等,可以理解為情緒腦。

第三部分是爬行腦,負責本能的攻擊或自我保護,可以看作本能腦。

當孩子情緒平穩、心情不錯的時候,他的理智腦啟動得頻繁且迅速,這是孩子智力思考的過程。

比如一個正在剝芒果、彈琴、寫作業的孩子。

但當我們忍不住進行「挑錯兒」時:

  • 閱讀錄視頻時,你能不能站直些;
  • 學琴時,你這個指法不對,重來;
  • 做作業時,你這字寫得不工整,擦了。

情緒腦被啟動,孩子開始變得煩躁、焦慮、害怕,而此時的理智腦則被限制,反應越來越慢。

當家長開始發火、吼叫:

  • 怎麼回事,說了多少遍了,還錯!
  • 我看你就是腦子沒在這兒。

這下完了,暴風雨來了,孩子自保的本能腦直接啟動,最上層的理智腦則幾乎停止運轉,孩子的大腦整個呆住了,全是恐懼、害怕和衝動在起作用。

他不會再思考,而是本能的想要攻擊:要麼跟父母頂嘴、吼叫,要麼本能的自我保護,屏蔽掉父母的攻擊。

把本該用大量時間來開展的智力活動,都花在了解決焦慮、害怕、擔心、忐忑等情緒上了。

在這個過程中,情緒腦一直活躍,而理智腦卻在睡覺。

而且,當孩子的哪層大腦被啟動的越多,他的哪層大腦就會越來越容易被啟動,而另外的區域就會被限制發展。

所以,你的挑剔其實不會有任何一點正向作用,反而會讓孩子越來越「差」。

03

不挑剔,面對孩子問題該怎麼辦?

當然,並不是說面對孩子的一些問題,我們就不能指出來。

而是要講究方式方法。

如何做呢?

1、用過程代替結果

孩子的問題,重要的不是[挑]出來,而是引導孩子應該怎麼去做。

但太多的父母卻把挑錯當成了糾錯的方式,把問題和孩子劃等號:

  • 你這怎麼又錯了
  • 玩完玩具,你就不會收起來?

直接針對孩子行為結果的反饋,相當於不斷地告訴孩子「你不行、你不對」, 最糟糕的結果就是讓孩子形成固定的思維定式,認為「我不行」。

遇到問題,那就不認為自己有能力解決,只會覺得「我本來就不會,所以做不好」的惡性循環。

所以請注意自己的想法和表述。

實事求是地把問題描述出來:

  • 我看剛剛你做的試卷,其他的都對了,就是算術題錯了幾道,這是怎麼回事呢?
  • 地上到處都是玩具,我想要把它們收起來了。

然後再明確地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

  • 這幾道題需不需要我陪你一起再算一下?
  • 玩具不要直接堆在一起,每個玩具都想要回自己的家。

如果屢教不改,那只有一個原因,要麼說明他始終沒有找到改錯的方法,要麼是TA只顧著和你對峙,根本心思就沒在問題上。

而這些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

2、善於用正面導向

小孩子本身就處於一個又弱還又迷之自信的階段。很多時候他們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所以犯錯、失敗後,本身的挫敗感就很強,也失望,甚至是惱怒。

本來就需要運用大量的心理能量去對抗挫敗感,內心煩躁不安,這個時候如果你還在旁邊一直「挑錯」,那結果不言而喻。

就想想你心煩氣躁時,隊友在旁不停補刀的時候,你就多少能理解了。

所以啊,多看見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用正面反饋去引導孩子進步。

  • 哇,你剛剛彈得很流暢啊,手形也不錯,如果手型在保持時間長一點就更好啦;
  • 這幾個字寫的真的是太整齊了。

當我們的注意點不再是「挑錯」,而是只負責挖掘孩子進步的地方,你會發現孩子反而對事情更積極,更有熱情,做起來也更快樂了。

3、不做也比做錯強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放棄挑剔,眼不見為凈。

如果你實在做不到前兩點,反而當看見孩子的不足或錯誤時,嘴比腦子快,那對你和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離遠點,別看。

在最初的幾年,我和CC也因為學習和練琴,雞飛狗跳過。

但後來我們做好了約定,無論是網課、寫作業、練琴等她自己做的時候,我們都不能打擾,哪怕錯的離譜,除非她主動求助,不然不要去打斷她。

她做完了會給我們專門的指導時間,我們再集中解決她遇到的問題。

而現在,不被管的CC反而更加積極,也更加快樂了。

沒有人喜歡一直被人指點或挑錯,如果我們只能看到孩子身上的缺點和不足,缺少欣賞和包容的能力,那麼孩子也只會關注自己的不足和缺點,更容易自卑。

更何況,有些錯誤,其實不挑出來也無傷大雅。

心理學家約翰·霍特在《孩子是如何學習的》中指出:我們應當給孩子時間讓他自己糾正錯誤,讓他在練習的過程中培養出能力和自信。

沒有不犯錯的孩子,哪怕是成年人也都是在不斷的試錯中積累經驗呀。。

完成永遠比完美更重要。

成長本身就是孩子自己的課題,多給他們一些空間和時間,讓他們有機會在沒有壓力和監督的情況自己試錯和探索吧。

我們視頻號開通啦,只想看「濃縮精華」的,來找我們玩吧!

魔幻2022終於結束了!做父母必然經歷的3個層次,快看看今年你在哪一層

有這3種跡象,說明你正在養育一個自卑的孩子,再不改變就來不及了

考「倒數第二」跟媽媽炫耀VS沒考好把媽媽勒死,你的養育態度藏著孩子的世界觀

我們是CC爸媽,家有一雙兒女CC&DD。

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主治醫生;

C媽:報社育兒主編,暢銷書《家長好脾氣,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公益普及嬰幼兒養育、疾病、心理知識。公眾號:CC爸媽(cc-bama)

覺得文章有用,就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c04beaab9ad68a282ad930be1d8f5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