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童年可以治癒一生:星盤中的這幾顆行星,預示你將如何長大

2023-03-16     新月占星

原標題:好的童年可以治癒一生:星盤中的這幾顆行星,預示你將如何長大

關注「新月文化」公眾號,獲取更多占星資訊。

你還記得小時候的事情嗎?

有句俗語叫「三歲看老」,3 歲以前,是我們人生中一個極為重要的階段。

那 3 年裡,我們學會說話、學會走路,認識除了父母、長輩之外的其他人,學著走向一個更大的世界。

或許我們已經不記得那 3 年裡具體發生了什麼,但在我們未來的數十年人生中,到處都是那 3 年裡留下的「腳註」

而我們的星盤中,也處處是 3 歲前的人生地圖。

太陽代表父親,月亮代表母親,這可能是很多人耳熟能詳的小知識。我們能通過太陽、月亮以及其它行星與它們的關係,極為大致地理解家庭與我們的關係。

但你是否考慮過,我們的童年,也不完全受爸爸和媽媽兩個人的影響?我們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融入外部環境等等,這些同樣很重要。因此,其它行星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一個蹣跚學步的小朋友,跌跌撞撞地長大,這中間的每個重要關竅,都寫在了我們的星盤上。

你是否已經對這些「腳註」充滿好奇?來看看占星師埃里·蘇利文對此是如何解讀的吧。

我們知道,孩子從母親的身體中誕生,來到這個世界,並受到母親的滋養與照料。在占星學中,月亮同樣有滋養、照料的意涵,因此我們會以月亮代表母親,以及我們內在的嬰兒

對於一個還處於身體感知階段的嬰幼兒來說,母親是其安全感中最重要的存在。

兒時的我們或許都有這樣的經歷:第 1 次上幼兒園,被迫與母親分開的我們,在幼兒園門口或是班級里號啕大哭。哪怕是現在,挑 9 月的第 1 天去幼兒園門口轉一圈,你也能目睹這一樁樁「慘案」。

從占星學的角度分析,這種分離焦慮,來自於我們被迫與最內在的月亮切割。

我們被迫與母親分離,失去母親的關懷與愛撫,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和一群跟自己看上去差不多的小人待在一起。帶班老師看起來有點像媽媽,但我們清楚地知道她身上的味道和媽媽不一樣。我們被迫將目光轉向外部世界。

在外部世界眼中,父親通常是我們所處家庭的「對外形象」,他們會成為孩子的「榜樣」(無論好壞)。在占星學中,我們會以太陽代表父親,因為它描述了我們的自我身份認同,以及我們如何成為「英雄」

對孩子來說,父親身上好像散發著與母親不同的、冒險的氣息,這會刺激孩子在自己做好準備時走出母親(月亮)的世界,從而進入父親(太陽)的世界。

雖然現代社會的性別角色、育兒分工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我們的視野里有越來越多的「職場媽媽」和「家庭主夫」,但嬰兒仍然馬上辨別出誰是母親、誰是父親。

因為撫摸、呵護、陪伴等行為,在多數情況下,仍然是由母親來完成。

我們對於被愛的內在感覺和安全感通常由母親(月亮)在 2 歲前確立,這種羈絆將為我們在成人期時的生存、關愛和信任打下良好的基礎。

接著,從大約 18 個月到 2 歲時開始,我們越來越多地接觸外面的世界。

得益於母親(月亮)的滋養,我們的內在自我會變得更加強大、堅韌,我們對於分離的焦慮和面臨冒險的恐懼感也會慢慢減弱。

還是用幼兒園來舉例,我們不會天天蹲在幼兒園門口耍賴。大家可以回憶一下,大約 1 周左右,我們就能正常、平穩地去上學了。

因為當我們知道,不管向前走多遠,回頭都能看到那道堅守著、迎接我們的身影,能看到遠處升起的渺渺炊煙。

當這種內在的安全感(月亮)被滿足,我們自然有足夠的勇氣,去未知(太陽)的世界冒險。

上文提過,2歲以前,是母親和孩子之間建立羈絆的關鍵期。

這不僅是因為月亮給予我們的滋養與照料,也是因為這時的行運土星,即將走到離本命土星正好30°的位置,這相當於走過了一個「土星回歸」周期的十二分之一。

我們說「三十而立」,在占星學上對應的是「土星回歸」。在土星回歸中,這是土星行進的第一個階段,標誌著我們成人之路上邁出的第一步。

星盤上的月亮和土星通常會勾勒出孩子感知環境的特性。

遊樂園大概是我們小時候最喜歡去的地方。有些孩子鍾愛的旋轉木馬,在另一些孩子眼裡無聊又無趣,但讓這些孩子腳打哆嗦的過山車,在另一些孩子眼中卻是一個能讓他發光發熱去冒險的新世界。

這種差異,是由個人星盤中月亮和土星的差異構成的。

月亮體現的是我們如何感知並滿足對愛、滋養和尊重的需求。它是子宮內生活的原型,包含了子宮內的記憶;它也是在生存中找到的出於本能的、原始的和非言語表達的原型。

我們最大的弱點、以及我們對安全和被抑制的情緒都在月亮里,而月亮的相位則與自我接納、自我重視以及自愛這些內在的心靈源泉有關。

當月亮的相位呈現出我們生長於一個拒絕、虐待或苛刻的環境時,我們的內在自我則會受困。

比如說,我們獨處時能很好地接納自我,清楚「我是誰」以及「我要成為誰」。可一旦進入公共環境:加某場大型聚會,和無數人打交道,或是在工作、學業中面臨考評,可能會迅速手足無措起來。

土星則展現我們希望的被規劃、確保安全以及建立安全感的方式。

如果說月亮象徵著一個人內在的、情感上固有的安全感,那麼土星則更多與我們從父母處接收的外部信息有關,它們關乎我們在外部世界中的價值。

土星告訴我們的是,外部世界衡量我們自身價值的標準,它總是與需要完善和改進綁定在一起。土星不僅會讓我們設立界限和邊界,還會讓我們打破舊有制約,克服自身弱點。

如果在本命盤中,月亮和土星存在任何實際相位,那我們在童年時期便需要相當程度的認可及支持,而不是成年人的批評。

這些擁有月土相位的孩子多半會出現「情緒安全感」「父母認可」的議題。

他們從很小的時候就認為,只有做一個父母眼裡的「好」孩子,才能被認可。甚至連柔和的三分相和六分相也會製造出好與壞的二元對立,它們會成為孩子成年後對於成功或失敗的情緒基準。

而其它和月亮有相位的行星則會告訴我們,我們能獨立到什麼程度,以及我們在童年時期可能會如何安全地贏取獨立。

在 2 歲到 3 歲之間,幼兒的生命成長會迎來 4 個方面的「飛躍」:情感、心理、身體以及神經系統。

2 歲左右,是我們擴大邊界以測試自身力量和拿到「我想要」的東西的年齡,這是出於我們本能的、正常的行為。我們可以努力回想一下自己坐在地上伸手夠玩具的場景。

這是我們第 1 次有意識地認識到,自己做選擇和決定的力量。

那時的我們會格外關注「我自己」,有些孩子會不願意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有些孩子會自己做所有決定。

總之,我們幾乎會對任何建議和要求說「不」,這是我們開始與父母分離並努力找到個人身份的時刻。

這一個性發展和個人意志的迸發與火星有關。

火星的意涵有驅力、慾望、激情、野心、挑戰、克服困難、打破邊界和勇闖世界等等,它繞太陽一圈是 2 年零 2 個月,因此我們會在這時經歷火星回歸。

第 1 次火星回歸會以自我主張甚至侵略開始。

我們會有一種奇怪的挫敗感,認為「別人霸占了我的東西!」。接著,我們會公開宣布,「這是我的!」。

我們在試探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同齡孩子對我們的耐心和底線。我們想知道自己能恃寵而驕到什麼程度,看看他們是否足夠關心自己,在多大程度上願意幫助我們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這是年幼的我們邁向個體化的第一步。

我們在合理的邊界內尋求自由,但實際上我們想說的是:「幫幫我吧。」——我不知道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我又踢又打又鬧又傷害你,其實都是因為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那個時期的我們會被自己的攻擊性和憤怒淹沒。

但有些孩子的父母能夠採取行動,幫孩子把火星從一柄利劍磨鍊成一把犁頭,把火星從一個攻擊者磨練成一名探求者。

他們會提前告訴自己的孩子,「你可以向我尋求幫助」;或是讓自己的孩子明白,「你這樣的行為傷害了我」。

如果你是父母,或許你能從這部分內容中理解,孩子身上的那些攻擊性從何而來。如果你不是父母,我想你可以透過這裡的火星,理解自己身上與「攻擊性」和「憤怒」相關的議題。

這種火星的能量可以在合理的引導下變得積極,我們將正向發揮那些自我肯定、熱情、信任和抱負的能量。

2 歲以前,我們更多地生活在母親(月亮)給予滋養的環境中。但大約 3 歲時,我們會快速地擺脫母子融合的階段。

在一個新環境中嶄露頭角、理解「我是誰」「我和別人不一樣」、與母親的分離,這會給我們帶來新的自信。之後,個性、社交技巧、好奇心、以及對外部世界的反應將會迅速顯現。

這樣的特質與木星給我們的感覺很相似。木星的神話原型是宙斯,他嚴守教規、占支配地位、積極主動、外向開朗,並擁有一定的仲裁權。

在占星學裡,3 歲的時間節點,我們同樣也會想到木星,因為這時的木星正和本命形成四分相。在這個階段,我們會向外、向前邁出一大步。

我們像一個善於對所處環境進行思考的「法官」,並深深意識到自己是否犯錯。我們會本能地意識到什麼是公平的,什麼是取悅他人(尤其是父母)的。

於是我們可能做出那些認為被期待的行為,而不是做內心真正想做的事。

木星也有通達人情世故的特質,3 歲之後的孩子更能理解並接受家庭里的暗流涌動,經歷各種各樣的與家人的意見分歧。比起 2 歲時的火星回歸,現在的他們已經很擅長處理這些事了。

還記得宙斯的那些風月故事嗎?他不斷地偽裝成各種樣子獵艷,對妻子不忠。一定程度上,木星也賦予我們對「誠實」和「謊言」的深入認知。

為了從父母,或是年長的兄弟姐妹那裡獲得認可,我們會說謊,並對實情閉口不談。

我們會因自己說的謊而羞恥、尷尬,要麼變得咄咄逼人跟大人評理,要麼變得毫不在意。但我們並不是真的不在意,而是因為我們已經有了一部分正確的價值觀,知道「這是錯的」。

3 歲之後,我們開始明確地表達自己的價值觀、道德準則,並在討論時變得好鬥和愛說服別人。

一個被木星強調(位於上升點附近、合相或對分發光體、逆行或與其它重要行星形成大量相位)的孩子會有點像小「宙斯」。

他們會用成熟的態度、極強的道德感來談論這個世界應該如何運轉,並極大程度地展現自己的「個人主義」——看我的行為,聽我的聲音!

從這時開始,我們會運用木星身上「吟遊詩人」一般的特質,探索這個浩大世界,並整合自己身上的各種能量,逐步發展為今天的自己。

結語:

或許只有當我們走出去很遠很遠,我們才能感受到,那段不甚清晰的時光,是如何塑造了今天的我們。

這些星體,以及行星的周期,就是我們人生中的那一道道「腳註」。

當我們理解它們,我們或許能更好、更客觀地看待已經在記憶中模糊了的那 3 年孩童時光;對於做父母的人來說,或許也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孩子,讓雙方的心貼得更近。

只有我們了解自己,我們才能更好地擁抱自己;只有我們理解孩子,我們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們學會,如何在這個世界上發光。

版權聲明:本頁圖片部分選自網絡,本文由作者授權原創首發在新月文化訂閱號平台,歡迎轉發,反對抄襲。友號轉載請後台回復關鍵詞【轉載】。

參考資料:

《天體模型:幼兒的行星印記》埃里·蘇利文

編譯 | 采融

編輯 | 晴夜

排版 | 小暖

End

本頁圖片部分選自網絡,本頁文字版權歸新月占星所有。如有疑問請在公眾號後台留言,我們會儘快處理,感謝您的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bd46bf3603248f751accf2094b754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