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特意錯峰推送的文章。
每年 6.1 兒童節,小朋友奉旨搞怪,大朋友藉機賣萌。我們總說做個孩子無憂無慮多好,但現實情況往往要糟心得多。
不信?試試俯下身來,從孩童的 1 米高度看世界,你會發現今天的城市和社區充滿危險:過高的台階,夠不著的洗手台和電梯按鈕,缺乏兒童視角的導語,橫衝直撞的路面交通……每一點都能讓人感到挫敗、沮喪、膽戰心驚。
我們需要對兒童更友好的設計,需要更包容的城市,不只在特定的某一天。
當一個適合遛娃的公園,拿下國際大獎
如果你打開小紅書,問一句「深圳人才公園有什麼好玩的」,搞笑博主會跟你講來了就是人才,熱愛生活的年輕人會告訴你這是拍照聖地,而爸爸媽媽們一致認同「這是個遛娃的好地方」。
今年 4 月,德國 iF 設計獎公布 2022 年獲獎名單。建築設計類共 99 個獲獎項目里,這個適合遛娃的公園,憑藉兒童友好設計名列其中。
圖自公眾號「AUBE 歐博設計」
深圳人才公園早在 2017 年 11 月開園,而這次獲獎的兒童友好設計,是在 2020 年改造而成的。
跟隨便找片空地放塑料滑梯設施的「老套路」不一樣,設計團隊 AUBE 歐博設計表示,他們針對 3-14 歲兒童的成長需求,從自然、科學、藝術、遊戲、關懷和安全共 6 個維度出發,希望能給家長和孩子豐富的遊覽體驗。
圖自公眾號「AUBE 歐博設計」
喜歡跟大自然親密接觸的小朋友,可以在公園裡學習辨別植物:在石塊和草坡邊看潮起潮落,摸魚捉蝦;或跟著指引觀鳥,探秘候鳥遷徙。
圖自公眾號「AUBE 歐博設計」
出門玩不忘學習的孩子,可以參觀青少年科技科普展覽,上圖書閱覽室,在橋上邊走邊背圓周率 π 小數點後 2017 位,發現公園裡的名人故事。
如果只想要痛玩一番,可以直奔沙池建城堡,在自由地形區打滾 ,摸索各種新奇有趣的遊戲設施。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都可以在開放場地盡情地滑滑板、放風箏和奔跑。
截圖自小紅書
除了體驗多樣,深圳人才公園也從多種細節考慮到兒童的需求。
比如地圖導覽牌和坐凳、衛生間等配套設施,都考慮到兒童友好尺度;童趣化的塗鴉有助於美學認知培養;以及主動選擇安全環保無毒害的材料。
專為小朋友設計的斑馬線,圖自公眾號「AUBE 歐博設計」
這些有溫度的細節,只是近年來深圳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的一個小切角。
1989 年聯合國發布《兒童權利公約》,指齣兒童為 18 歲以下的任何人,擁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基本權利。1996 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發起兒童友好型城市倡議,認為不管是大中小城市還是社區,都應該將兒童的權利和需求納入公共事務的決策考慮之中。
2016 年,深圳將建設兒童友好城市納入「十三五」規劃投入實踐。隨著去年,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開展 100 個兒童友好城市示範,越來越多國內城市都開展了自己的探索。
至今,深圳兒童友好城市的硬體建設已經有了一定成果。官方數據顯示,目前,深圳市各類兒童友好基地多達 273 個;共建成 1100+ 間母嬰室,基本實現交通樞紐、公園、商業中心等公共場所全覆蓋;社區兒童之家 722 個,各類公園 1200 多座。
百花二路,深圳首個兒童友好街區,圖自公眾號「深圳市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
4 月,,也是全國第一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地方標準。其中的規定更成體系,指出要從健康、教育、文體、遊戲、出行、社區與家庭、社會保障、法律保護 8 個方面著手;也更細緻更具人性,比如校園 50 米以內不設停車場,10 歲以上住院兒童按性別劃分房間等。
雖然深圳一直關注基礎醫療、教育、特殊兒童保障等議題,,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劉磊表示,以往深圳並沒有從兒童的角度去考慮城市規劃,算不上是真正的兒童友好。
兒童友好城市是成人視角的自我反思、是城市規划行業的反思,最終,是全社會的集體反思。
兒童友好城市是成人視角的自我反思、是城市規划行業的反思,最終,是全社會的集體反思。
今天提及兒童友好,很多人可能首先會想到讓兒童親近自然、回歸天性的建築設計。
比如手冢貴晴和手冢由比夫婦二人設計的藤幼兒園:
藤幼兒園,手冢建築事務所設計,由扶梯連接地面和屋頂
馬岩松的「上房揭瓦」漂浮屋頂幼兒園:
北京樂成四合院幼兒園,MAD 建築事務所設計,跟周邊的四合院形成新舊碰撞
近年來,深圳的一些學校也在對高密度城市進行重新思考,考慮該如何用有限空間滿足孩子健康成長的需求:
深圳市坪山區東部灣區實驗學校,CMAD Architects 設計,有屋頂運動場、屋頂農場、架空活動區等
這些新穎的空間案例,都為建築設計界帶來了靈感啟發。
劉磊曾對高密度現代城市的兒童問題進行總結,主要包括望母兒童(親子時間&親子活動不足)、待機兒童(教育資源缺乏)、塑料兒童(遊樂設施流水線非自然)、電源插座兒童(電子遊戲過多)、自然缺失症兒童(遠離自然)、汽車后座兒童(街道不安全)、規訓兒童(遠離天性、缺少參加)等。
但放眼全球,在整個城市規劃里,兒童缺乏獨立出行自由的問題最為受到普遍關注。
在 2020 年,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對 348 名家長和兒童做過一份調查,結果顯示,兒童出行狀況存在「言行不一」的無奈:
不同年齡段的兒童,獨立出行情況各異,圖自公眾號 cityif
這背後的原因,有出於街道安全的考慮,也有人行道障礙多、公共運輸缺乏照顧、室外場地沒有年齡分區使用、兒童指路系統不完整等現實情況。
而《聯合國兒童友好型城市規劃手冊》引用的一組數據更為驚人——全世界每天有 3000 多名兒童在道路交通中死亡或嚴重受傷,這相當於兩所大型學校的學生人數。
曾經,街道是小朋友玩耍的遊樂場,放學後扔石子、玩彈弓甚至炸牛糞,都是在公共空間對世界進行探索。然而今天隨著城市化發展,家長甚至不放心讓一個 12 歲孩子下樓幫忙打醬油,只能待在家中,等成年人陪伴出行。
80 年代的兒童,圖自秋山亮二攝影集《光景宛如昨》
Tim Gill 是《城市遊樂場:兒童友好規劃和設計能拯救城市》一書的作者。他認為,孩子們的「不自由」是城市規劃的錯,我們不應該把兒童「圈養」起來。
城市需要增強兒童的日常自由,而不僅僅是建一些稱為『遊樂場』的地方:周圍有柵欄,父母帶進來,孩子們可以玩幾種不同的設施,然後又被帶回家。
城市應當是孩子們探索和結識朋友的地方,他們可以自己上學,去運動去圖書館,或跟朋友一起出去玩。這不應該是奢侈品,這是童年的重要組成部分。
城市需要增強兒童的日常自由,而不僅僅是建一些稱為『遊樂場』的地方:周圍有柵欄,父母帶進來,孩子們可以玩幾種不同的設施,然後又被帶回家。
城市應當是孩子們探索和結識朋友的地方,他們可以自己上學,去運動去圖書館,或跟朋友一起出去玩。這不應該是奢侈品,這是童年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築師 Natalia Krysiak 在 2017 年發起了 Cities For Play 項目,曾為了調研高密度城市的兒童友好設計而前往東京。
在那裡,她看到 6 歲的孩子們背著書包獨自上學,滿懷信心地過馬路、乘坐地鐵,這場景讓她相當驚訝。
圖自Cities for Play
Krysiak 在後來的調研中發現,這種「自由」看似魯莽,但其實城市和社區都為此花了不小心思——
地鐵站有對講機和電話亭,孩子們有需要可以隨時使用;學校周圍的一些區域,在上學期間禁止車輛通行;另外,也有適合兒童的路牌指引,例如有大腳板圖案畫在地面,提醒孩子停下來等紅綠燈。
甚至還有退休老人在學區內做志願者,幫年幼的孩子過馬路,確保來往車輛不違規。
圖自Cities for Play
從鄰居、店主、售票員、騎自行車的路人到退休志願者,都很樂意為小朋友提供幫助。Krysiak 將這種社區氛圍稱為「群體依賴」,讓人想起那句諺語: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
兒童友好的城市規劃思路,不只為這個群體帶來益處。
正如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市長 Enrique Peñalosa 所說,「如果我們能夠為兒童建造一座成功的城市,我們將擁有一座適合所有人的城市。」
今天,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是世界上對自行車和行人最友好的城市之一。但幾十年前並不是這樣的。
1971 年,阿姆斯特丹全年有超過 400 名兒童在交通事故中喪生,讓人為之震驚。
為此,阿姆斯特丹發起了「停止謀殺兒童」運動,指齣兒童在交通事故中的死亡不是意外,而是謀殺——因為這完全是可以避免的。這項運動推動了道路和交通政策的改革,後來,漸漸形成了限速更低的「生活化道路」。
圖自Unsplash
《聯合國兒童友好型城市規劃手冊》如是說:
如果一個空間的規劃和營造是為了尊重兒童的需要,毫無疑問,這個空間也會尊重社會中的每一個人。
兒童可以教會我們最基本的常識。他們參與城市生活以及與城市生活的日常互動,對城市空間的使用,反映了社區中所有弱勢群體,包括殘疾人和老年人在內的需求。
如果一個空間的規劃和營造是為了尊重兒童的需要,毫無疑問,這個空間也會尊重社會中的每一個人。
兒童可以教會我們最基本的常識。他們參與城市生活以及與城市生活的日常互動,對城市空間的使用,反映了社區中所有弱勢群體,包括殘疾人和老年人在內的需求。
就像母嬰室等設施背後的嬰幼兒友好,一定程度上也是婦女友好、家庭友好,因為這個兒童群體離不開照料者的陪伴。而城市的限速分區和為嬰兒車提供方便的斜坡,也能為行動不便的群體帶來便利。
對大多數人來說,更包容、更健康、更宜居的城市兒童友好型城市,或許還是一個陌生的概念。
但 Tim Gill 指出,將兒童的需求和視角帶入,正代表著城市規劃的思維從短期向長期的轉變。
如果你考慮到孩子,你會情不自禁地著眼於長遠,採取更適合大多數人的做法。兒童是真正的催化劑,他們引發了城市的本質、以及城市需要如何改變的對話。
如果你考慮到孩子,你會情不自禁地著眼於長遠,採取更適合大多數人的做法。兒童是真正的催化劑,他們引發了城市的本質、以及城市需要如何改變的對話。
當 1 米高的世界足夠友好,城市才是真正友好。
#歡迎關注愛范兒官方微信公眾號:愛范兒(微信號:ifanr),更多精彩內容第一時間為您奉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