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的底氣,走過的每一步都算數

2023-01-16     中國菏澤網

原標題:山東的底氣,走過的每一步都算數

五年跨度,時間不長,但足以檢驗一個地區的高質量發展成色,看清一個地區的高質量發展態勢。

作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支點,山東近年來一直被寄予「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厚望。

帶著這樣一份期許,再去看山東交出的五年成績單,突破在哪,成色幾何,底氣何在,在全國範圍內,就有了不同尋常的樣本意義。

讀政府工作報告之前,不妨先看一看近日央媒報道的兩則山東故事。

一個是濟鋼無鋼。

五年前,出完最後一爐鐵水,濟鋼在濟南的鋼鐵生產線全線停產,成為我國首家全面關停鋼鐵主業的千萬噸級城市鋼企。當時關停規模之大、安置人數之多,都創了紀錄。

五年後的今天,濟鋼已通過大力發展數字信息、智能製造、現代服務為龍頭的三大產業體系,實現浴火重生、鳳凰涅槃,重返中國企業500強。2022年,集團預計營業收入466億元,遠超鋼鐵主業停產前的水平。

「無鋼」的濟鋼,也成為五年來山東產業結構調整、新舊動能轉換的一個生動寫照。

一個是濰柴七問。

從2020年9月發布全球首款本體熱效率50.23%柴油機,到2022年1月提升到51.09%,再到同年11月創造52.28%的新紀錄,3年上了3個台階的濰柴,持續攀登行業高峰。

據測算,與市場現有主流產品平均46%的水平相比,52.28%本體熱效率技術的商業化應用,每年可為我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00萬噸。

靠著心無旁騖攻主業,憑著持續攻關求突破,今天的濰柴把一個個問號拉直,站在了全球產業鏈的高端。

一家企業的自強,就是一個大省的自強;一個企業的自信,就是一個大省的自信。

在總結過去五年成績時,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概括了「三大標誌性成果」:

實施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獲得重大進展;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取得重大成效;

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實現重大突破。

同時,報告還從綜合經濟實力、創新發展活力、鄉村振興成效、區域協調發展、改革開放優勢、文化強省建設、生態環境質量、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總結五年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八個顯著成就」,全景式地呈現了山東發展的根本性、趨勢性、關鍵性變化。

具體來看:

地區生產總值連續跨上兩個萬億台階,農業總產值率先過萬億,高新技術企業翻了兩番多,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接近五成,「四新」經濟增加值占比提高10個百分點以上,數字經濟規模增長40%以上,高速公路通車裡程突破8000公里,PM2.5濃度下降 33.3%,重污染天數下降 71.8%……

對比五年前的山東,這一個個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十足的增量,就是一個個代表高質量發展前進方向的「小趨勢」,是山東經濟大樹迎春吐露的「嫩芽」、抽出的「新枝」,可以說是牽引山東高質量發展進程和現代化強省建設的真正「火車頭」。

從這些「瞭望口」看出去,山東經濟不同板塊有增有減、有升有降,減的是落後產能,增的是質量效益,降的是污染耗能,提的是後勁活力。

正如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院長黃少安所說:

報告所總結的「三大標誌性成果」和「八個顯著成就」,展現出的,是山東發展的強勁脈動和真正潛力,是向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新台階邁進的必然趨勢,所構築起的正是支撐山東未來長遠發展的堅實底氣。

在這個意義上,正是過去五年追求目標的「其勢已成」,山東才有信心有底氣將今後五年定位為「跨越提升」的關鍵時期。

能看到這一點,就一定能看到今天山東高質量發展的水平、方位和態勢,就一定能看到山東經濟的光明未來。

雄厚的底氣、強大的勢能,從來不是憑空產生的。

看濟鋼,關停主業,另闢賽道;看濰柴,剝離輔業,堅守主業。一個置之死地而後生,一個犯其至難而圖其至遠。

正是一家家山東企業的拼搏與奮進,才構築起山東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底氣;正是無數這樣的市場主體有骨氣有志氣,才有了山東今天的非凡成就。

這背後有多少人們看不到的咬緊牙關負重前行,風雨走過、激流蹚過,但唯一不變的,就是從未停下腳步,永遠向上向前。

曾經有一段時間,網上出現唱衰山東的聲音,有的說山東經濟可能會滑出合理區間,可能會退出第一梯隊,當時山東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但今天看來,這樣的唱衰落空了,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沒有讀懂山東人的品性。

過去五年,山東人認準了新舊動能轉換,排除萬難也要干出個樣來。山東迸發出來的這份志氣與骨氣,拼勁與幹勁,正是為了追趕曾被寄予厚望的自己。

這五年,山東定力如磐。

五年來,山東始終保持方向不變、陣腳不亂,標準不降、力度不減,堅定不移「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堅定不移落實「三個堅決」,先後如期實現新舊動能轉換「三年初見成效」「五年取得突破」,為承接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這一新的國家戰略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戰略所所長劉德軍看來,打基礎、謀長遠,銖積寸累、積能蓄勢,在這一過程中,山東各地研判形勢的能力在增強,破解難題的手段在增多,推動發展的空間在拓展。

這五年,山東強基固本。

全面布局「十強」產業,推動5G、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山東製造蓄勢滿滿、「升維」出擊。由此所帶來的,是生產端的「生產換線」「設備換芯」「機器換人」,市場端的直播帶貨、數字結算、智能物流;是大企業主導引領產業鏈條、小企業努力「卡位入鏈」,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發展生態。

這五年,山東夯基壘台。

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自貿試驗區、上合示範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有序銜接、疊加發力,政策、制度、體制創新空間更加廣闊。在充分享受政策紅利的同時,也促使山東以流程機制的系統優化、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為各類市場主體的蓬勃發展厚植土壤,為創新創業活力的充分釋放提供製度保障,這對穩定市場預期、提振發展信心,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五年,山東蓄能成勢。

搭建上合青島峰會、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儒商大會、世界500強連線,世界入海口城市大會等系列開放平台,不僅帶來了資本、人才、項目,讓高質量發展「蓄水池」水位越漲越高。與此同時所提升的,是山東幹部的大局意識、全球視野,與企業家對話、與創業者互動的能力和水平。當然,還會誕生一大批對行業發展動態、技術升級方向、高端人才流動、當地產業配套等了如指掌的行家裡手、專業人才。

劉德軍說,拼發展、拼經濟,歸根結底拼的是人心,是人的志氣和骨氣,是由此凝聚起來的勇氣和奮鬥精神。

雖然征途充滿艱辛、發展艱苦卓絕,但它終究還是激發了鬥志,凝聚了人心,磨鍊了意志,砥礪了精神,倒逼山東創新求變、大膽突破,以新方法解決新問題,以新思路謀求新發展,以新眼光把握新機遇,最終將非凡變革、華麗轉身書寫在了高質量發展征程之上。

回顧山東五年發展歷程,品讀山東五年發展成績單,成色十足、底氣十足,高質量發展態勢喜人,個中道理也清晰可鑑:

向高質量發展躍升,夯基壘台、強基固本,是任何一個地區都必須經歷的階段,是一個需要不斷付出艱辛努力的過程。

誰的基礎打得牢、勢能蘊蓄足,誰的底氣就更強、躍升勢頭就更快;反之,誰就會違背經濟發展規律,搭建起來的也只能是缺梁少柱的空中樓閣。

講成績,說底氣,並不是要躺在功勞簿上沾沾自喜,而是要從過往的奮鬥和成就中,汲取智慧和勇氣,破解前進道路上的矛盾難題,更好地擔起經濟大省責任,為全國大局多作貢獻。

1月14日,農曆小年,山東「兩會」駐地,窗外雪花飛舞。但會場內的代表委員們一次次精彩發言、一次次熱烈討論,就是想從中看清楚過去山東是怎麼走過來的,弄明白如何更好走向未來;搞清楚山東是如何度過凜冽寒冬的,弄明白如何更好迎接下一個春天的到來。

駐地之外,機器轉起來,工人忙起來,訂單多起來,消費旺起來,物流跑起來……

儘管臨近年底,抱成團,搶時間,搞經濟,仍然成為基本共識,這其中有滾燙希望,有昂揚幹勁,有等不起的緊迫,有慢不得的危機,有億萬山東人民懷揣「疫」散雲開的期待,有憧憬「煙火」升騰的生機。

所有這些,都將最終匯聚成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成就最為寶貴的財富,最可依仗的底氣,最為堅實的支撐!

君看今日樹頭花,不是去年枝上朵。

站在這樣一個節點展望,人們可以欣慰地看到,更多向上向前的力量,蘊藏在齊魯大地每一寸生機勃勃的土地上,正向著未來無限伸展。

來源:山東政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ad0ff2092f2b0a1a37a8a32d1859c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