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那個背「瘋娘」上大學的孝子,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2023-06-06     現代與經典

原標題:14年前,那個背「瘋娘」上大學的孝子,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最近微信改版打亂髮布時間

常有讀者朋友錯過文章更新

「決策視點」設為星標

保持聯繫,一起前行!

作者 | 正風

來源 | 決策視點 (ID:jueceshidian)

前幾天,熱搜上有這樣一個詞條引起了我們的注意:

#千里背母上大學的貴州孝子14年後現狀#

還沒等點開內容,先映入眼帘的評論便讓人深感這不是一個普通的故事,我們可以看下網友們對故事主人公的評價:

「先生二字就是為這樣的人而存在的。」

「靈魂本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人的行為,卻讓它有了高低貴賤。」

「他故事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深深地震撼到了我,宛如那極夜黎明後的聖光。」

「先生二字就是為這樣的人而存在的。」

「靈魂本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人的行為,卻讓它有了高低貴賤。」

「他故事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深深地震撼到了我,宛如那極夜黎明後的聖光。」

坦白說,在烏煙瘴氣的輿論場中,一個人想要得到一邊倒的評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得到如此一致的超高好評,更是難上加難。

而當你真正了解他的故事、聆聽他的感悟後,我相信,你也一定會情不自禁地發出一句感慨:

「對他而言,這一切的美譽、認可與尊重,都是值得的。」

他叫劉秀祥,2008年9月,他不遠千里,背著患有精神病的母親上大學的故事轟動全國,媒體紛紛稱他為「貴州第一孝子」。

如今,14年多的時間過去了,他的現狀如何?都走過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歷程?

今天,我們來聊聊劉秀祥的故事,一個「命運叫我跪著,我卻偏要站著」的故事。

01 10歲撐起一個家,

想要改寫命運,

唯有讀書一條路

不得不說,從劉秀祥的童年經歷來看,命運對他真的過於殘忍了些。

1988年,劉秀祥出生在貴州省望謨縣的一個貧困山村,年僅4歲時,苦難便一件一件接踵而至。

那一年父親病重去世,家裡人財兩空,母親因承受不了打擊,沒多久便精神失常,生活不能自理。

10歲那年,劉秀祥還在讀小學三年級,哥哥姐姐因承受不住生活的重壓,相繼以外出打工為由,離開了這個破敗的家,此後再無音訊。

從此,家裡就只剩下年幼的劉秀祥和一個「瘋娘」。家庭的重擔、生活的艱難全都壓在了這個年僅10歲的孩子身上。

媽媽看病需要錢,自己上學也需要錢,可10歲的劉秀祥又能幹什麼呢?他把能想到的掙錢辦法都試了一遍:

家裡的幾畝地租了出去,換取每年幾百斤的口糧,卻僅夠溫飽;不上課時就跟著大人們上山挖藥材,再到藥店裡換取幾塊錢;去撿廢品、空瓶子,甚至別人丟下的爛菜葉……

「根本沒有錢,沒有任何經濟來源。就是鄰居們幫助點,買一些鹽巴,一點油都沒得,平時都是拿鹽巴做些菜吃。」後來的採訪中,劉秀祥說道。

更難的是,母親的病時常發作,會無端地攻擊別人、去砸別人的房子。

所以每當看到劉秀祥的母親時,一些孩子就扔牛糞和石頭來驅趕她,這時,劉秀祥就急忙跑到媽媽身邊緊緊抱住她,用自己幼小的身軀來擋著、護著媽媽。

當絕大多數同齡人還在父母懷裡撒嬌、苦惱讀書太煩的時候,他就已經是母親的保護傘了。

平日裡,還沒等到公雞打鳴,劉秀祥便起床忙著砍柴種菜,照顧母親洗臉吃飯,但即使生活艱苦至此,忙完手頭的活後,他仍然堅持跑著到學校去上課。

這個在生存邊緣苦苦掙扎的孩子早就明白了一個道理:

要想改變自己和母親的命運,唯有讀書一條路可以走。

夢想從這一刻生根發芽,他想通過知識,改變自己的人生。

也正是這個信念的支撐,讓劉秀祥在後來的無數個日日夜夜裡,獨自挨過了所有的苦難。

02 住窩棚、進工地、撿廢品…

再難也要把媽媽照顧好

功夫不負有心人。

小學畢業考試,劉秀祥的成績排在全縣第三,這足以讓他進入當地最好的中學讀書,可他卻猶豫了,考慮到家庭情況,劉秀祥最終擇了一所能夠免除優秀學生學費的民辦學校。

問題也隨之而來,學校在縣城裡,他去縣城上學,媽媽該怎麼辦?

雖然村裡的鄉親答應幫他照顧媽媽,但他怎麼也不放心,劉秀祥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

把媽媽留在身邊照料,帶著媽媽去上學。

沒錢在縣城裡租房,他就在離學校不遠的山坡上搭了一個簡易的棚子,把家裡僅有的一些桌椅搬來,在山坡上安了家。

之後的幾年,劉秀祥就一直和母親住在這個冬冷夏熱、遍地蚊蟲的房子裡,課餘時間就靠撿垃圾和打零工來維持生計。

3年後,劉秀祥又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縣裡的重點高中。

在拿到錄取通知書時,他既高興又煩惱,高興的是自己通過3年的努力考上了高中,離上大學又近了一步,煩惱的是那一學期800塊的學費還沒有著落。

好在此時的他已經是16歲的小伙子了,可以去工地上打工多賺些錢了。

高中前的那個暑假,劉秀祥和幾個老鄉去水電站扛鋼筋,為了能快點賺錢,他連上一個白班和一個夜班,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

「那時候為了掙學費,我白天黑夜都會幹,白天十小時一個班,晚上干八個小時就可以算十個小時,一天就能上兩個班。」

這種工作強度成年人都難以承受,更何況是一個還在上學的孩子。有好幾次,精神恍惚的劉秀祥甚至從腳手架上掉了下來,險些喪命。

「一上去就打瞌睡,一上去就很累,有一次一下子就栽下來了,大概有100多米高,還好那裡有安全網,把我攔住了。」

一個暑假他在工地上賺了1000多塊錢,交了一學期的學費後,還剩200多,他捨不得花,留著給媽媽買藥。

就這樣,3年的高中生活里,上課之外的時間,他幾乎都在各個工地和撿廢品中度過。

但高中的課程不僅內容多,難度上也有所增加,劉秀祥雖然依然學得很努力,卻也不像初中時那麼輕鬆了。

再加上長時間的體力透支導致身體營養不良,2007年的高考,他以6分之差,遺憾落榜。

兒時喪失父母疼愛,年幼扛起生活重擔,再苦再累他都挺了過來,但這一張只差6分的成績單卻宛如一道天塹,牢牢地擋住了他那求學讀書的路。

劉秀祥只覺得天旋地轉,心酸和委屈像失了堤壩的洪水,不受控制地從身體里奔涌而出。

那天,他抱著母親失聲痛哭,即便母親什麼都不明白。

「我的高考和別人的高考可能不一樣,別人高考可能說失敗了一年,我再來1年、再來2年,甚至可以來3年、4年,但對我來說可能多一天都是那種煎熬。」

回憶起那段經歷時,眼淚依然會在劉秀祥的眼角打轉。

一蹶不振之際,他翻了翻自己之前寫下的日記,有這樣一句話猛然點醒了他:

「當你抱怨你沒有鞋穿時,你回頭一看,發現別人竟然沒有腳。」

擦了擦眼淚,劉秀祥帶著母親來到父親的墳前,他跪下來發誓,一定要帶著母親離開這折磨他們的深山。

「我就帶著我媽媽跪在我爸的墳前,當時我講了三句話,我說爸,我一定要帶著媽媽出去,我要把媽媽的病給治好,我一定要給媽媽一個溫暖的家,如果我出去混不成個人樣,我絕不回來。」

於是,劉秀祥決定復讀,可由於當時已經開學了兩個多月,他的復讀申請接連被四所學校拒絕。

為了讀書,這個曾心高氣傲的少年放下了所有尊嚴,見到第五所學校的校長時,他直接跪了下去,請求校長給他一個讀書的機會。

校長被他的真誠打動,並發動全校師生為他捐款,讓他安心備考。

一年之後,劉秀祥不負眾望,考入了山東臨沂師範學院(現臨沂大學)。他則又一頭扎進工地,去掙上大學的學費。

2個月後,從工地走出來的劉秀祥,體重還不到100斤,和之前一樣,他依然堅持帶著母親,踏上求學之路。

於是便有了媒體抓拍到的那張照片:

一個瘦骨嶙峋的男孩,一邊背著一個大大的編織袋,一手拉著母親走在校園裡,在一群父母簇擁著、拖著拉杆行李箱的新生中,顯得格格不入。

03 放棄高額年薪,

他走出苦難,卻又回到了苦難

媒體報道後,劉秀祥千里背母求學的故事轟動全國,一些好心人和他取得了聯繫,表示可以資助他大學期間所需的一切費用,可讓人意外的是,他卻一一將其拒之門外。

為了不讓更多人知道自己的事情,他還咬牙掏出所剩不多的生活費,把學校附近報刊亭中幾百份報道他的報紙全部買下。

劉秀祥有著自己的人生信條:

「我覺得一個人的困難和挫折並不是你向他人或者社會索取的一個資本,因為我覺得一個人不應該活得讓人同情、讓人可憐,應該是活得讓人可親、可佩、可敬。」

他後續的故事也的確讓人肅然起敬。

大學四年里,他打了四份工來維持自己和母親的生活,期間還默默資助著3個之前撿廢品時認識的貧困生完成學業。

2012年畢業後,劉秀祥收到了許多企業拋來的橄欖枝,其中北京的一家企業更是直接給他開出了55萬的高額年薪。

在其他人眼中,這是多少人求而不得的機會啊,可劉秀祥還是婉拒了。

他清楚地知道,企業並不是因為他的能力而給他開出了高薪,只是因為他是當年「睡窩棚撿垃圾背著瘋娘上學」的那個孩子。

後來,他靠著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名氣」入職了一家保險公司,月入過萬。

這份薪資足以支撐他和母親在城市裡站穩腳跟,擺脫那「折磨」他多年的深山,他在父親墳前許下的那份誓言,也終於得以實現。

故事到這裡如果結束了,那劉秀祥也是一個寒門學子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典型人物,會成為不少父母口中教育孩子好好讀書的例子。

顯然,劉秀祥的故事並沒有止步於此,他後來的選擇更讓人感到驚訝。

正當所有人都以為他們母子苦盡甘來,過上了好日子的時候,他卻辭掉了高薪工作,義無反顧的帶著母親回到瞭望謨縣老家,成為了一名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山村教師。

這一人生軌跡的轉變,要從一通電話說起。

一天,他曾資助過的一個學生給他打了一個電話,本以為是和他分享取得好成績的喜悅,可電話那頭稚嫩的聲音卻是:

「哥,我不想讀書了,父母讓我趕緊嫁人。」

聽罷,劉秀祥徹夜未眠。

自己那麼辛辛苦苦打工,從生活費里擠出來一點錢來資助她上學,可到頭來好像卻什麼都沒能改變。

這時,一個念頭開始在他腦海里不斷浮現 :「只要我回來,哪怕能多讓一個孩子去讀書,就足夠了。」

就這樣,從深山中走出來的劉秀祥又走回了深山。而在旁人眼裡,他這是生於苦難,走出苦難,最終又回到了苦難。

不少人勸他:

「扶貧助學這件事也不是非得你劉秀祥去做啊?」

他則回應道:

「如果人人都這麼想,那就沒一個人這麼做了。」

04 「劉老師,他好像個『乞丐』啊」

回到學校後,劉秀祥面臨的困境要比他想像中的艱難十倍、百倍。

望謨縣世世代代都被大山困住,祖祖輩輩都靠種莊稼過日子。在鄉親們眼裡,讀書不會填飽肚子,女孩子去讀書更是天方夜譚。

父母們普遍不重視教育,孩子們也覺得認識幾個字就夠了,除了學習,抽煙、喝酒、打架他們樣樣精通。

為了扭轉學生和家長的觀念,上課以外的時間,劉秀祥就騎著一輛摩托到處跑。

他要麼是跑到網吧拉回沉迷遊戲,對學習沒興趣的孩子,要麼是跑到學生家裡一遍遍和父母講讀書的重要性。

有一年中考前夕,一個女孩在父親的要求下退學了。劉秀祥得知情況後去女孩家裡勸說了12次,最後一次,女孩的父親放狗出來趕他,他摔倒在路邊,住了一個月的院。

劉秀祥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學生重新回到課堂上,他想用自己的經歷向他們證明,靠讀書,是能走出這一座座深山的。

就這樣, 執教10年里,劉秀祥跑壞了8輛摩托車,全縣15個鄉鎮,每一條街道都有他駐足過的痕跡。無論嚴冬酷暑,劉秀祥不是在上課,就是在勸學的路上。

遇到那些家庭條件實在是太差,供不起孩子上學的家庭,劉秀祥還會用自己的工資去幫助他們。但這樣的家庭不在少數,靠他一個人的收入,不足以供這麼多的孩子上學,怎麼辦呢?

為此,這個有著強烈自尊心,從不想讓別人可憐自己的倔強少年,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劉秀祥開始廣泛接觸受邀演講,只要對方付費,他就把自己的經歷講給別人聽。而他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希望對方能多給一些演講費,這樣他就能多資助幾名學生了。

在自己最困難乃至吃不上飯的時候,他都沒曾開口求過誰,如今卻一次次張口從別人要錢,可想而知,這種反差會給他帶來多大的壓力。

「最初的時候其實是不願意的,有多不願意?就是內心會痛。

你如果回憶美好的事情,可能每講一遍你會開心一次,但我講的是那種扎心的痛,每講一次相當於又重新痛了一回,因為你畢竟是把自己的傷疤掏給別人看。」劉秀祥這樣形容道。

看著他那低聲下氣找人要錢的樣子,一些不懂事的孩子說劉老師好像個「乞丐」,到處求人。

而等他們長大些便會知道,這個「乞丐」,這個活成自己最討厭的樣子的人,他的背後,是光芒、是善良、是那顆溫暖的心。

在劉秀祥的努力下,截至去年10月,已經有4000多名學生在他的牽線對接下得到了資助,總金額超過1000萬。

而劉秀祥所帶的幾屆平均分只有一二百分的問題班學生,最終也一個不落的全都考上了本科大學。

更讓人高興的是,2020年高考,望謨縣本科上線率63.44%,在全州9個縣市中排名第三,而5年前,望謨縣的本科上線率還是倒數第二。

現如今,35歲的劉秀祥已經成為瞭望謨縣實驗高中的副校長,也獲得了許多榮譽,「全國最美教師」「感動中國人物」「貴州省道德模範」等等。

但劉秀祥並沒有因此而改變些什麼,他還是騎著摩托那個往返於學生家裡勸學的老師,還是那個細心照顧著母親的孝子。

他說這一路當中,母親一直給他一股力量,有她在,自己就有家,就有一個牽掛。

「我覺得作為兒子,可能最需要的就是無論年齡有多大,回家推開門的那一刻,依然能夠有一聲『媽』叫,我覺得那是最好的感覺。」

05 結語

強者自救,聖者渡人。

命運曾讓他置身於危崖之巔,而他卻回報給人間「桃李芬芳四月天」。

不得不說,眼裡有光的人,從不懼黑暗。

劉秀祥,這個從黑暗中爬出來的人,最終成為了一盞照亮他人的燈。

有人說他真笨,可他明明活得比誰都清醒。

他喚醒了一顆又一顆沉睡的種子,他用知識去回報知識,他明白,「受教育的目的是擺脫家鄉的貧困,而不是貧困的家鄉。」

他的故事,也絕非是讓人去歌頌苦難,而是歌頌那些雖身處苦難,卻依然昂首挺胸,直面苦難,戰勝苦難,走出自己人生大道的「孤勇者」。

正如劉秀祥所言:

「有人說:磨難是人生的財富,我非常不贊同這句話。我贊成的是,你克服了磨難,磨難就是財富。

如果當磨難來臨的時候,磨難已經把你打倒,你沒能再爬起來,這個磨難就是惡魔。

人要經歷很多磨難,但前提是你一定要去戰勝它,你沒有戰勝磨難的信心和力量,就沒必要非得去經歷磨難,這個是真的。」

想來,在那些大山深處學子的未來人生里,他也配得上那句:

「回首來路三千,一晃數載流年。才知我若是遊子,你便是人間。」

劉秀祥,看似平淡,實則光芒萬丈。

-END-

排版| 一禕

審校| 星辰輪值主編 | 孫玄

萬水千山總是情,點個「在看」行不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ab0cc56fb807caa577cb416976aec76.html











推倒思維的牆

202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