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曾刷爆朋友圈的情詩,很多人不知作者是誰,卻讀一遍就愛上了

2020-03-24   美詩美文的世界

雖然很多人贊同苦吟派詩人賈島和孟郊等人的觀點,認為經典詩作都是推敲和打磨出來的。但筆者卻認為詩句本身或許確實是如此,但詩作靈感的獲得,靠的卻是對世間萬物一時的感悟。

1000多年前的某個夜裡,還是不知名小文人張繼,夜泊蘇軾楓橋附近,聽到寒山寺的鐘聲,寫下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900多年前,蘇軾在中秋之夜喝了個大醉,晨起時寫下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同時是900多年前的一個清晨,這次的地點是一個閨門大院裡,千古才女李清照晨起時,想起了院子裡的海棠花,寫下了「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經典的詩作的問世,往往都源於詩人們的一時興起,源於他們一時的靈感。古人是這樣,現代人其實也是如此。本期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就是一首70後才女妙手偶得之作,詩名叫《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提起這個名字大家或許還不是熟悉,但看看它的全詩,大家應該就明白了:

只讀詩的前幾句,是不是就覺得很熟悉,畢竟這是一首曾刷爆朋友圈的網紅詩。當時它風靡時,很多人都不知道作者是誰,卻讀一遍就愛上了。

這首詩的作者是文藝女青年扎西拉姆多多,她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詩寫於2007年5月份,2008年有本知名雜誌將它的作者誤登為倉央嘉措,而後這首詩便被很多人當成是倉央嘉措的作品。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扎西拉姆多多甚至和出版社打起了官司。據多多自己回憶,這首詩是自己在讀完一段經文後,想起得道大師們對普羅大眾不離不棄的愛,感慨萬千便寫下了這首詩。所以詩本身與愛情無關,只是從一開始大家就搞錯了而已。

其實從詩本身來看,遣詞上並無一個高級用語,也沒有絕美的意境渲染,但卻寫得頗有感染力,原因就在於幾個選擇和假設的運用。「你見,或者不見」、「你念,或者不念」,「你愛,或者不愛」、「你跟,或者不跟」,詩人一共用了4個「或者」來排比,寫出了一份執著不變的普世之愛。如果當成愛情來說,這就是一份痴心不悔。

同時,為了加強這幾個假設,詩人連用了「不悲不喜」、「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舍不棄」來作為回應,4組反義詞連用後,令整首詩讀來朗朗上口,充滿了樂律之美,感人至深。最後的落筆,也是一樣令人回味無窮:默然的相愛,寂靜的歡喜,讓人感受到字裡行間的一股清風拂面,簡單的字句十分雋永。

近些年,文壇流行過不少網紅詩,多多的這首詩短短几句之所以能脫穎而出,風靡網絡10多年,原因就在於她對文字本身是有極強的把控力的。全詩看似平淡,其實寫得十分張揚,每一句都寫進人的心坎里,正是因為對佛法有一定的理解,所以詩中的文字才能於淡雅中找到力量。無論是把它當禪詩來讀,還是當情詩來看,都是值得一讀的。當年在朋友圈,你是否也被這首詩感動過呢?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