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館閣體寫成印刷體,放大10倍,看細節,筆筆精到也不容易
館閣體是一種官方的考試用體,它盛行於清代,起源於明代的台閣體,和歷史上的很多皇帝一樣,明代的皇帝也非常喜歡書法藝術,尤其是明成祖朱棣即位以後,更是把書法推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廣昭天下善書之士,並授予他們「中書舍人」之職,把他們編入體制,以弘揚書法藝術。
然而,事與願違,這些中書舍人進入體制以後,不再好好研習書法藝術,而是鑽研如何討皇帝喜歡,專門書寫一種皇上喜歡的書體,這種書體工整、呆板、千篇一律,後人稱之為「台閣體」。
台閣體的代表性書法家就是沈度和沈粲兄弟二人,二人並稱為「二沈」、「大小學識」,其書法在明代初年非常有影響力,振興百年而不衰,加上二人非常謙遜,書法也非常受皇帝的歡迎,被稱為「我朝王羲之」。
沈度,(1357-1434),明代書法家,字民則,號自樂。明松江府華亭(今上海金山)人,與弟沈粲皆擅長書法。永樂時以善書入翰林。由典籍歷遷侍講學士。沈度擅篆、隸、楷、行等書體,藏於秘府,被稱為「館閣體。
「二沈」書法各守一端,沈度善於書寫楷書,代表作品有《敬齋簡冊》,沈粲善於書寫草書,代表作品有《千字文卷》,受其影響的明代書法家還有解縉、陳獻章等人。
台閣體發展到了清代,就是我們常說的館閣體了,二者其實是一回事,都是一種官方的考試用體,這種書體皇帝喜歡、考官認同,成為天下士子爭相模仿學習的對象,但凡參加過科舉考試的人,無不擅長書寫這種字體。
我們今天說的謝墉即是其中一位,謝墉,字昆城,號金圃,浙江嘉善人,乾隆十七年進士,文學家,官至六部侍郎,他所書寫的這幅楷書《弘曆彈汗行卷》,現存故宮博物院。
此楷書使用標準的館閣體書寫而成,可以說謝墉把館閣體寫到了極致,整體看酷似印刷體,但是放大10倍以後,看到了很多我們平時看不到的細節,通篇筆筆精到,寫成這樣,一定是經歷了長期的訓練的,雖然是館閣體,也非常不容易了。
你覺得館閣體是一種什麼樣的書體?你怎麼看這種書體,你贊同專家所說的館閣體呆板、千篇一律的說法嗎?喜歡書法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不二齋,關注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