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部大牌雲集的「另類」電影中,生命是故事最好的載體

2019-10-27     週遊世界電影

在現代文明中,人們總是嘗試著用不同的載體,再現富有精神價值的傳奇故事,作家們通過文字揮灑成浩瀚巨著,演員們在舞台上演繹曠世經典,攝影師用鏡頭記錄人間悲喜,導演們在銀幕雕琢時光。千百年來,自有文字開始,人們都渴望著將自己的經歷,將人類共同的經歷記錄下來。而這種記錄僅僅是一種對客觀事實的描述,還不能稱之為故事。直到後來,人們發現,其實故事並不一定忠於事實,而是可以通過自我對世界的渴望,對事實進行改造,以達到表達自我價值觀的目的。

這種創作,就被後來的文學家們稱為「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但是這種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故事,又往往因為創作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導致了故事的感染力不足,讓受眾在感受故事時,不能身臨其境。甚至有些強加的故事情節,讓觀眾感覺太過於刻意和虛偽,這就使得故事失去了原始的魅力,導致故事起不到最初的作用。真正的故事並不是天馬行空,隨意捏造的,而是需要故事的創作者,能夠進入故事主角的心境中,去感受到那個場景里的戲劇張力,才能發揮故事的效能。

古代有句著名的哲理是「知行合一」,而關於這句哲理還有一個更為具體的解釋是「知而不行,是為不知」。所以再美好的故事,都是人們對這個世界,對自我的一種期許,而這種故事的本身興許展現出來時,充滿了感染力,但是卻未必具有說服力。因為有些故事被創作的太過美好,有些人被創作的太過完美,如文學大師魯迅形容我國傳統名著《三國演義》的一句話「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就可見,有些時候過多地發揮想像,而偏離人們正常的邏輯之後,這個故事的張力就會恰得其反。

所以一個好的故事,註定不是僅僅依靠想像力得來的,而需要創作故事的人,真正地深入到故事當中去。而能夠達到這個目的最好的辦法,便是去接觸故事的第一參與人,或者更接近故事的核心,才有機會能夠獲取故事最深層次的魅力。就好像當年蒲松齡為了寫《聊齋志異》而搭了一個茶棚,在這個過程中,蒲松齡能夠傾聽到販夫走卒在各地收集到的奇珍異聞,而除了奇珍異聞外,《聊齋志異》最成功的地方還在於,蒲松齡因為深入大眾,他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了勞苦大眾的精神訴求。而在文學創作的過程中,蒲松齡以奇珍異聞,鬼狐傳說為載體,又加入了勞苦大眾和他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訴求,才創作出了這部「狐憤之書」。

在2014年的時候,上映了一部充滿懷舊氣息,大牌雲集的文藝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這部影片以一位作家為第一主講人,講述的就是他作為一名作家創作故事的故事。而在感受他創作故事的過程中,銀幕前的觀眾們,從中感受到了一部藝術作品最內在的感染力,並不來自於作家的文字技巧或者是講述技巧,而是來源於故事中主角們充滿感染力的人格魅力。

《布達佩斯大飯店》由美國導演韋斯·安德森執導,由主演了《英國病人》的拉爾夫·費因斯、主演了《搏擊俱樂部》的愛德華·諾頓、主演了《鋼琴師》阿德里安·布洛迪、主演了《冷山》的裘德·洛等主演。單看這些主演,我們很難想像這部作品是什麼樣的魅力,將這些巨星雲集在這樣一部風格怪異的「另類」電影中。即便是我們在欣賞幾遍這部作品之後,即便是我們被影片中的主角古斯塔夫的故事深深感動了,即便是我們被銀幕上充滿風格的畫面深深的折服了,但是當回味起這部作品時,我們還是會有很多的疑惑。這究竟是一部什麼類型的影片?這部影片究竟要向觀眾傳遞什麼樣的精神內涵呢?

這部僅僅只有100分鐘的電影,卻有非常眾多性格各異的角色,他們都秉承著自己的價值觀,他們相對於現代文明而言,都不能稱為完美的,甚至是合格的。以拉爾夫·費因斯主演的古斯塔夫為例,他在影片中是最接近完美的一個精神文明的化身,但是他謀生的手段顯然有悖倫理道德。他身上最大的魅力,在於他將自我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儘可能地展現出來,將這個社會賦予他的使命,用一種極致的方式,儘可能完美地執行到位。

影片在推進的過程中,在主講人不同的變換中,穿梭在幾個不同的年代,以作家為主講的20世紀80年代,以零先生為主講的20世紀60年代,以古斯塔夫為主講的20世紀30年代。為了配合三個不同的年代,導演很巧妙地採取了三種不同的銀幕比例,其中在展現30年代時,導演採取了當年盛行的1.37:1的銀幕比例,在回到80年代後,導演採用了當年流行的1.85:1學院寬銀幕拍攝,在60年代時,導演則採用了16:9的寬銀幕。這種銀幕比例的不同,讓銀幕前的觀眾直觀地感受到了年代的變換。而導演在採用不同的銀幕比例時,他也調整著不同的畫面風格,以營造出與當下故事相匹配的氛圍。

然而無論是年代的穿梭,還是主講人的不同變換,觀眾們的關注點在古斯塔夫出現之後,始終都沒有離開過這個充滿人格魅力,代表著那個時代人性之光的男主角。有人說,這部影片最大的魅力在於讓銀幕前的觀眾感受到了不同的故事講述方式,在這個命題成立的前提下,周遊君認為,這部影片的故事最大的魅力,便是這個故事並不是用精緻的畫面,奇特的方式,前衛的技巧所展現的,而是古斯塔夫的知行合一,人格魅力所講述的。古斯塔夫的人格魅力,才是這個故事的精髓之處。

這部影片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在眾多的巨星輪番登場時,觀眾們並沒有注意到他們原本的面貌。甚至很多的時候,我們在看過幾遍這部影片之後,依然忽略了這部影片是由眾多的巨星所演繹的。而在古斯塔夫出現之後,觀眾們的焦點,都注視在了這個充滿魅力的主角身上,零先生的愛情,作家的惆悵,巨額的財產,流傳千古的名畫,都沒有將觀眾的注意力,從古斯塔夫的身上吸引到別處,這才是這部影片核心的價值所在。

它向觀眾展現了,一個故事真正的魅力,並不來源於任何形式,這其中包括名氣巨大的演員,具有強烈色彩的畫面,充滿哲理的對白,以及豐富的技巧。這些都掩蓋不了故事的實質,以及人物人性中所展現的最富有價值的魅力。古斯塔夫的魅力就在於他對於自我,對於社會的真實。他將自己的全身心都獻給了他的朋友們,獻給了布達佩斯,獻給了這個世界。他為了零先生——他的門童,可以奉上生命,他為了已經去世的D夫人可以赴湯蹈火。這裡有個特別需要注意的點,古斯塔夫拚命的去搶奪D夫人的遺產,並不是為了財富,而是為了捍衛D夫人的遺願。而搶奪D夫人的遺產,是他懲戒D夫人那些自私無情孩子最好的手段。

正是因為古斯塔夫做什麼事情,都具有的忘我精神,使得他用生命書寫了影片中作家的小說《布達佩斯大飯店》,而同時他也用生命在銀幕上,展現出了《布達佩斯大飯店》的精神內核。這也就是影片中,他自己所說的,微弱的「文明之光」。這就是人類在絕境中的自我掙扎,這也是文學、電影、戲劇這些藝術作品最具價值的所在。

然而「藝術來源生活」這句是對的,但是藝術卻不會高於生活,因為最偉大的藝術和最偉大的生活是一體的,藝術是「知」,生活是「行」,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講出更好的故事,再好的技巧,再強烈的畫面,都不如用生命是故事最好的載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RIQFG4BMH2_cNUgRcM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