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民間習俗的消逝,記憶里的閩南佛生日

2019-07-21   阿傑傳承閩南文化

作為閩南人,腦海里肯定都有一段關於「佛生日」的記憶。我記憶里的「佛生日」是喜慶的、熱鬧的、溫暖的、好玩的。

閩南的佛生日是一個極具閩南特色的傳統節日,它的熱鬧程度僅次於春節,也可以叫做「第二春節」,世代沿襲,傳承已久,成為了大家都尤為重視的節日。每個村、街道都有「佛生日」的日子,大都集中在每年農曆的九月月到次年的正月。

每到這個的日子,每個村的人會供奉「佛祖」生日,村裡會組織在戲台唱戲,一般是三天;每家每戶都要拿根據抽籤到的東西村裡的廟去擺著供奉,然後宴請其他村的親朋友好,這是一年中每個家庭極為重要的一件大事,要邀請的親朋好友也是一個社交的風向標,一般講究禮尚往來;同時很多遠親也會藉此機會遠道而來,每年都會熟悉一下,也是和遠親及其後代保持聯繫和維繫感情的方式,大多數情況下也是除婚宴以外僅有的方式了;

供奉

白天村裡的主幹道會聚集各種海鮮食品的攤販,還有大叔騎著老式二八大槓自行車載著氫氣瓶和各式各樣的氣球敲著鑼穿梭在村前村後,總是能看到一群孩子跟著,一些有些技能的乞討者會挨家挨戶的入門乞討,有些都是每年見一次的熟悉面孔。

白天每家每戶的女主人們都忙碌著準備東西去幾個地方燒香拜拜,男主人忙著挨個給之前邀請過的親戚朋友再打一次電話邀請,然後準備晚上宴請的事宜,最開心的莫過於小孩了,有些關係比較好的親戚會早早過來,連孩子也過來,一群孩子湊到一塊便開始村頭村尾的探險,玩氣球,放鞭炮,玩遊戲;夜晚便是熱鬧的,村裡戲台唱戲,年長的人坐著看戲,小孩子結伴到處亂竄,;家家戶戶都是喝酒猜拳的聲音,哪家的聲音大說明人氣旺,親朋好友的感情也在每次的這種日子中得到維持或者變得更深厚。

划拳

佛生日,對於每個小孩自然是一種期待一種喜慶的節日,對於每個家庭的主人是一件不得不辦的年度大事;聽說以前我爺爺當家主事的時候有一年臨近佛生日家中拘謹,我爺爺去借了一百塊也得把這事操辦了。

儼然這樣的節日的巨大消費能力已經帶動了很多相關行業,很多都等著冬季的到來,靠這些帶來旺季;但是每年的佛生日也聽說了一些不好的消息,比如酒後出事故或者鬧事的,這些年來在全國實行嚴抓的酒駕的大環境下,加上中央倡導的勤儉節約,拒絕鋪張浪費,很多村、街道的幹部響應號召積極做宣導工作。

閩南風

長大後去外面上學,漸漸地也遠離了這些節日,只是存在記憶里,後來有一年回家聽爸媽說最近哪哪開始倡導只供奉佛,不設宴,慢慢取消掉佛生日宴請,不免有些傷感。又一個民間習俗要消逝,隨之而去的有這個習俗的一些陋習,也有這個習俗的一些美好的東西,從大的角度講,隨著這些東西的漸漸消逝,區域性的社交、血緣性的聯繫強度一點點減弱,中國的社會可能從關係型熟人社會一點點轉型。說到社會變遷,想起來一句閩南諺語,常被年輕一代用來調侃:「不知道是時代在變遷,還是老人在瘋癲」。(閩南語有押韻)

作為一個出生在閩南的孩子對古厝有一種割捨不掉的情感

社會內在的運行機制總會推動著這個社會向前演化,有新事物誕生也有舊事物的消逝,擁抱這樣的演進,也留住這樣的記憶,屬於一代人或者幾代人的記憶。

如果你也是閩南人,那也說說你腦海里的佛生日;或者分享一下你腦海里印象最深的老家風俗吧!